拍品专文
《春山積翠》寫於1968年,經過近十年不斷錘煉,張大千對材料和技法的變革走入成熟期,潑墨潑彩更加得心應手。畫面以傳統山水構圖入畫,高聳山峰撲面而來,深入雲際,頗有北宋巨碑山水的構圖格局和氣勢。大千以濃重石青石綠潑就山體植被,以硃砂點綴山間紅葉,幾處殿宇浮現山坳間,幽靜自然中顯現生機。從山頂到山腰,色彩漸漸淡化,畫家輔以筆墨勾勒,表現出煙雲環繞的透明感。來到山腳,兩山劈開,山谷出現,頓時開闊舒朗,大千以粗筆勾勒延續山勢,右下角以標誌性細筆皴法添加樹木植被,巧妙地平衡了構圖。本幅特別寫於仿宋羅紋紙上,濃淡不一的水墨和色彩,配合該紙特有的紋路,形成奇妙的肌理組合,創造出煙雲靄靆,亦實亦虛的特別效果,突破了傳統藩籬和材料限制。
1968年乃大千藝術生涯發展重要的時間節點。六十年代畫家雖主要居於巴西,然已經開始放眼世界藝術舞臺的中心——美國。本作創作於1968年年中,數月之後,10月至12月間,大千於美國紐約、芝加哥及波士頓三地畫廊舉辦一系列巡迴展覽,藝名大揚。作品題識云此作畫於大風堂,應是在巴西八德園大畫屋完成。大千身處南美,隔岸觀火般洞察東西藝術發展,一系列大尺幅潑彩作品橫空出世,其中抽象與具象、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與畫家的境遇和心境息息相關。《春山積翠》潑寫兼施,傳統與現代並存,畫作完成後數年即收錄於1970年台北雅蘊堂出版之《張大千書畫集》,並選為封面,乃大千潑彩走入台灣華人觀眾的首選推介,意義不同凡響。
1968年乃大千藝術生涯發展重要的時間節點。六十年代畫家雖主要居於巴西,然已經開始放眼世界藝術舞臺的中心——美國。本作創作於1968年年中,數月之後,10月至12月間,大千於美國紐約、芝加哥及波士頓三地畫廊舉辦一系列巡迴展覽,藝名大揚。作品題識云此作畫於大風堂,應是在巴西八德園大畫屋完成。大千身處南美,隔岸觀火般洞察東西藝術發展,一系列大尺幅潑彩作品橫空出世,其中抽象與具象、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與畫家的境遇和心境息息相關。《春山積翠》潑寫兼施,傳統與現代並存,畫作完成後數年即收錄於1970年台北雅蘊堂出版之《張大千書畫集》,並選為封面,乃大千潑彩走入台灣華人觀眾的首選推介,意義不同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