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交椅常見者分二式。一式只設靠背,上部如燈掛椅或一統碑式,多稱為「直背交椅」;另一式上部如同圈椅,多稱為「圈背交椅」或「圓背交椅」。兩者造型的源頭,皆是憑几與交杌(拍品編號2820)結合而成,只是前者為直型憑几,後者為弧形憑几。交椅唐時已有,較早的圖像形象為敦煌莫高窟61窟五代時五臺山圖所見。
此交椅為圈背交椅,椅圈三接,用料頗足,形體壯碩而走勢蜿蜒,至末端外翻為卷珠式,氣勢開張,這是交椅中常採用的一種經典造型。其靠背板乍看為三攢式,其實為一塊厚板雕刻而成,因側腳收分,上方收窄,餘留部分斫挖為一體的窄長角牙,兼備結構和功能之用。靠背板被雕刻為混面攢框式,橫豎棖相交的榫卯線也均以陰線刻畫,幾可亂真。這種手法,常見於交椅或圈椅。從結構上來說,一木製成的靠背板比攢接靠背板更耐久一些,但需要較寬厚的板料才可製成,以明末清初時所見較多。
交椅所飾的麒麟紋、螭紋和四簇雲紋皆有明代特徵,靠背板一木製成的做法也偏早,具較明顯的17世紀風格。靠背板分三段:中段為主體,鏟地浮雕麒麟紋。下方山石上站立一個回首的麒麟,嘴大張,如意鼻頭,眼如珠,龍鬚飄舞,鬚髮凝為一束而三彎,獨角後,牛身龍首,作回首狀,身軀孔武有力,四足健碩。後腿根部飄出火焰翼,麈尾高揚。其神情既見醇厚,又覺威儀。空中為四簇祥雲拱托紅日。麒麟為瑞獸,有武備而不為害,在古代多作為官員之象徵,明清時麒麟補子(圖一)是高級官員所用,在明為公、侯、駙馬、伯,在清為一品武官。以之施於器物,也可側面反映使用者地位之尊崇。祥雲拱日,則有清正廉潔之寓意。上段設如意形開光,其內飾團螭紋,採用透雕手法,更顯疏透,並與中段麒麟紋形成製作手法和圖案之對比變化。下段鏟地浮雕兼陰刻壼門式亮腳牙板,略衍為卷草紋,起點綴和增層次變化的作用。
椅座面前大邊上方起粗圓線,兩端「S」形輪廓,兼以下方斜鏟出的壼門造型,整體圍合成宛如台座的樣式,頗增莊重,為交椅之典型手法。其上看面浮雕雙螭紋,兩足蹬開,相向追逐著中間壼門處衍出的卷草紋,尾翼亦衍為兩片卷葉狀向後屈卷。前方托泥上設插肩榫式腳踏,其牙板挖為壼門式,腿足造型較為微妙,往內收後又往前方和兩側翻為馬蹄足。交椅的各個交接處和腳踏等易損處皆包以銅飾件。一般黃花梨交椅多用金屬飾件為鐵鋄銀工藝,或此例在後世有過維修、更換。
交椅是家具中稀少且重要的品類,攜帶方便,為行旅所用。自宋以來,皇帝出行的大駕鹵薄中,便有交椅,明清依然延續,如明代《大明集禮》《出警圖》、清代《皇朝禮器圖式》等,皆有反映,帝王或官員畫像,也以坐交椅為常式。但由於結構複雜,使用、搬動頻繁,年久易損,故傳世者稀。目前統計,黃花梨圈背交椅,不過三十餘例,除去博物館所藏,可流通者不過十來件而已,故交椅被視作明清家具中之重器,許多收藏家以未獲交椅為憾。
此交椅的獨板黃花梨靠背板上裝飾滿布,仿三段攢接的雕刻技法,與美國加州中國古典家具博物館舊藏黃花梨螭龍壽字紋圈背交椅雷同(圖二),後者上段沒有透雕,而中間飾螭龍紋和變形壽紋,拍賣於紐約佳士得,1996年9月19日,拍品編號50。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另一張靠背板滿雕的黃花梨圈背交椅,上飾纏枝花卉紋。另見兩例飾麒麟紋交椅,王世襄舊藏一例並現藏於上海博物館,著錄於《Chinese Furniture: Selected Articles from Orientations 1984-1999》封面,香港,1999年;另一例拍賣紐約佳士得,年月日,拍品編號(圖三),為John W. Gruber舊藏,後拍賣於北京保利,2018年12月8日,拍品編號5405,成交價 RMB27,370,000。
此交椅為圈背交椅,椅圈三接,用料頗足,形體壯碩而走勢蜿蜒,至末端外翻為卷珠式,氣勢開張,這是交椅中常採用的一種經典造型。其靠背板乍看為三攢式,其實為一塊厚板雕刻而成,因側腳收分,上方收窄,餘留部分斫挖為一體的窄長角牙,兼備結構和功能之用。靠背板被雕刻為混面攢框式,橫豎棖相交的榫卯線也均以陰線刻畫,幾可亂真。這種手法,常見於交椅或圈椅。從結構上來說,一木製成的靠背板比攢接靠背板更耐久一些,但需要較寬厚的板料才可製成,以明末清初時所見較多。
交椅所飾的麒麟紋、螭紋和四簇雲紋皆有明代特徵,靠背板一木製成的做法也偏早,具較明顯的17世紀風格。靠背板分三段:中段為主體,鏟地浮雕麒麟紋。下方山石上站立一個回首的麒麟,嘴大張,如意鼻頭,眼如珠,龍鬚飄舞,鬚髮凝為一束而三彎,獨角後,牛身龍首,作回首狀,身軀孔武有力,四足健碩。後腿根部飄出火焰翼,麈尾高揚。其神情既見醇厚,又覺威儀。空中為四簇祥雲拱托紅日。麒麟為瑞獸,有武備而不為害,在古代多作為官員之象徵,明清時麒麟補子(圖一)是高級官員所用,在明為公、侯、駙馬、伯,在清為一品武官。以之施於器物,也可側面反映使用者地位之尊崇。祥雲拱日,則有清正廉潔之寓意。上段設如意形開光,其內飾團螭紋,採用透雕手法,更顯疏透,並與中段麒麟紋形成製作手法和圖案之對比變化。下段鏟地浮雕兼陰刻壼門式亮腳牙板,略衍為卷草紋,起點綴和增層次變化的作用。
椅座面前大邊上方起粗圓線,兩端「S」形輪廓,兼以下方斜鏟出的壼門造型,整體圍合成宛如台座的樣式,頗增莊重,為交椅之典型手法。其上看面浮雕雙螭紋,兩足蹬開,相向追逐著中間壼門處衍出的卷草紋,尾翼亦衍為兩片卷葉狀向後屈卷。前方托泥上設插肩榫式腳踏,其牙板挖為壼門式,腿足造型較為微妙,往內收後又往前方和兩側翻為馬蹄足。交椅的各個交接處和腳踏等易損處皆包以銅飾件。一般黃花梨交椅多用金屬飾件為鐵鋄銀工藝,或此例在後世有過維修、更換。
交椅是家具中稀少且重要的品類,攜帶方便,為行旅所用。自宋以來,皇帝出行的大駕鹵薄中,便有交椅,明清依然延續,如明代《大明集禮》《出警圖》、清代《皇朝禮器圖式》等,皆有反映,帝王或官員畫像,也以坐交椅為常式。但由於結構複雜,使用、搬動頻繁,年久易損,故傳世者稀。目前統計,黃花梨圈背交椅,不過三十餘例,除去博物館所藏,可流通者不過十來件而已,故交椅被視作明清家具中之重器,許多收藏家以未獲交椅為憾。
此交椅的獨板黃花梨靠背板上裝飾滿布,仿三段攢接的雕刻技法,與美國加州中國古典家具博物館舊藏黃花梨螭龍壽字紋圈背交椅雷同(圖二),後者上段沒有透雕,而中間飾螭龍紋和變形壽紋,拍賣於紐約佳士得,1996年9月19日,拍品編號50。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另一張靠背板滿雕的黃花梨圈背交椅,上飾纏枝花卉紋。另見兩例飾麒麟紋交椅,王世襄舊藏一例並現藏於上海博物館,著錄於《Chinese Furniture: Selected Articles from Orientations 1984-1999》封面,香港,1999年;另一例拍賣紐約佳士得,年月日,拍品編號(圖三),為John W. Gruber舊藏,後拍賣於北京保利,2018年12月8日,拍品編號5405,成交價 RMB27,3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