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勒邁耶
預備祭物
油彩 畫布
約1950-1955年作
款識:J. Le Mayeur(右下)
來源
1995年10月1日 佳士得新加坡 編號 638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出版
1995年《勒邁耶:藝術家及旅遊家》Jop Ubbens 及 Cathinka Huizing 著 Wijk en Aalburg 阿姆斯特 丹 荷蘭 (圖版,第179頁)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生命中有三件事物是我愛的:美善、陽光及寧靜。你能告訴我,除了峇里島,還有甚麼地方能比這個更完美?」 勒邁耶 勒邁耶最能代表20世紀不受羈縻的畫家旅人,他們周遊列國、尋找靈感。勒邁耶致力追隨法國印象派大師高更(1848-1903)的步伐,到大溪地及法屬波里尼西亞尋覓烏托邦。然而,已有太多人跟隨高更,大溪地不再是大師歌頌過的遺世淨土。最後,在繁茂的熱帶島嶼峇里島,勒邁耶找到屬於他的藝術天堂,他因而安身其中並在之後的二十六年一直在此創作。 這期間,他的其中一個主要的靈感來源是一位名叫Ni Wayan Pollok Tjoeglik (1917-1985)的優雅傳統印尼加奈舞(legong)舞孃。在二十多年間,她是勒邁耶的妻子,也是他的模特兒。他們的婚姻關係建基於雙方對藝術與完美之追求。她與勒邁耶這段特別的婚姻,使她能繼續投身舞蹈,不必如傳統婚嫁般放棄舞蹈走入家庭、生兒育女。勒邁耶迎娶年輕的她,一來使她不受鄉村習俗所拘束,二來也為自己留下了一位專屬的謬思女神。 Ni Pollok在勒邁耶的畫作及生命中,有獨特的位置,她是他的妻子、照顧者及靈感女神。與作曲家馬勒夫婦、畢卡索與情婦女友Dora Maar不同,即使一樣要承受追求藝術的壓力,勒邁耶夫婦的關係融洽,畫家與模特兒間親密且忠誠。在他的作品之中,勒邁耶描畫了無數個Ni Pollok的畫像,這些後來都成為定義其作品的經典之作。 在《預備祭物》中,雙手高舉、手持祭物而站的女子,便是勒邁耶時常描繪的姿態的例子。在其他作品中,女子則擺出由傳統峇里舞蹈演變而來的姿態,偶爾也穿上大鵬金翅鳥翼舞衣。勒邁耶不受人體實際比例所規範,時常誇張地處理舞者肢體及人體曲線。然而,在描畫Ni Pollok時,他總會賦與她超凡的優雅,凸顯她作為生命中謬思女神的角色。 觀者從《預備祭物》(Lot 32)中,可以一睹勒邁耶作品中最精妙之畫作之一。此傑作中的繁盛豐茂,為畫家二戰後畫作的一大特質。這時期的作品富於熱帶色彩,就如勒邁耶因和平氣氛重獲新生、重新去愛上他戀戀一生的峇里島。《預備祭物》一作的熱帶景緻及舞者繽紛的服飾充滿了溫暖的綠、紅和粉紅諸色,而黃橙二色的陽光,則照耀著經常出現在勒邁耶畫中,他那位於沙努亞灘的花園。畫作中的光影互動,輔以厚塗法展現的視覺動感,讓他成為勒邁耶最具代表性的印象派傑作。 《預備祭物》一作同時亦表現了勒邁耶對透視及構圖平衡之敏銳觸角。在畫面正中,Ni Pollok與另一位舞孃手持祭物,準備參加鄉村神廟的祭祀巡禮。她們之所以成為焦點,源自於勒邁耶對印度教島嶼峇里島上悠久信仰的探求。然而,在這中軸兩旁,其他舞者平衡了構圖。在左側兩位舞孃同樣地腰姿款擺,與簕杜鵑的枝椏一起迎風搖曳。在畫面右側及下方,舞孃弓身採花,避開了畫家筆下耀眼的陽光。勒邁耶下筆精準,他晚年創作更實屬佳作。這段時期的作品反映出他在最愛的峇里島上,安享晚年的清澄心境。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夜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