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XCEPTIONALLY RARE AND IMPORTANT YELLOW JADE BELT HOOK, DAIGOU
AN EXCEPTIONALLY RARE AND IMPORTANT YELLOW JADE BELT HOOK, DAIGOU
AN EXCEPTIONALLY RARE AND IMPORTANT YELLOW JADE BELT HOOK, DAIGOU
5 更多
AN EXCEPTIONALLY RARE AND IMPORTANT YELLOW JADE BELT HOOK, DAIGOU
8 更多
These lots have been imported from outside the EU … 顯示更多 貴族私人珍藏
西漢 黃玉帶鉤

WESTERN HAN DYNASTY, 3RD- 2ND CENTURY BC

細節
西漢 黃玉帶鉤
3 5/8 in. x 2 ½ in. x 0 5/8 in. (9.2 x 6.4 x 1.6 cm.), zitan stand
來源
陳仁濤(1906-1968年)舊藏,上海及香港
von Oertzen男爵伉儷舊藏, 南非, 約翰內斯堡, 於1969年前購入
倫敦佳士得, 2008年11月4日, 拍品128號
出版
陳仁濤, 《 Essays on Chinese Antiquities - The First Album of King-Kwei's Collection with Explanations》香港, 1952年, 92頁 編號3
S. Howard Hansford,《Jade: Essence of Hills and Streams》約翰內斯堡, 1969年, 86頁, 圖版B47
注意事項
These lots have been imported from outside the EU or, if the UK has withdrawn from the EU without an agreed transition deal, from outside of the UK for sale and placed under the Temporary Admission regime. Import VAT is payable at 5% on the hammer price. VAT at 20% will be added to the buyer’s premium but will not be shown separately on our invoice.

榮譽呈獻

Kate Hunt
Kate Hunt Director, Head of Department

拍品專文

帶不厭新,鈎不厭故 —《淮南子·泰族訓11

蘇芳淑博士

此玉帶鈎為von Oertzen男爵伉儷舊藏,來源顯赫 。帶鈎以淺黃玉製成,色調雅淡,玉質溫潤 。一璞造成,尺寸相當大(約10x7x2公分),時至今日,論頂尖玉器選材之奢華,亦難以匹敵。 沁斑疏落有致,古韻盎然,表面瑩潤。鈎狀如盾,鏤雕卷雲紋飾布局規整,中心淺浮雕獸面紋,頸飾C形紋兩列,頂設獸首形鈎頭,獸角後翻形成小圈。鈎體背面上方刻一長頸鳥,仰首翻腰,長尾繞拽。圓鈕中心陰刻渦紋。此帶鈎出自西漢,造型典雅,傳世至今逾兩千年,依然絲毫無損,蘊彩如昔,洵屬可貴。

帶鈎乃中國古人日常起居穿戴之佩飾,用於繫扣皮革或布帛絲綢所製之腰帶,井然束扎於腰腹之際,令衣衫袍服得以妥貼裹身。腰帶一端之穿孔嵌進帶鈎背鈕,另一端開口或穿孔則扣於鈎頭。帶鈎歷史源遠流長,現存實物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紀,普遍呈棒狀,造型傾向簡約,多以銅、骨或木製。士人貴族階級佩戴之款式則有鎏金、錯金銀、嵌鑲綠松石或孔雀石等。最矜貴者當為金玉製,由於原料昂貴,故所製帶鈎多見小巧袖珍,大件一璞造成的玉帶鈎少見,大件金帶鈎作品則兼嵌玉石以節省金胎。金玉帶鈎價值連城,格外稀奇,僅供君王貴族等級專用,成為權勢及地位的象徵。中國古籍對帶鈎亦有描述,其中最為燴炙人口的故事,莫過於《國語·齊語》所錄之「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鈎」,講述年輕齊國太子的帶鈎擋箭保命,及後成為春秋五霸之齊桓公(卒於公元前643年)。

云云玉帶鈎當中,如本品的以一璞成器之盾形者最為罕見。廣州南越王墓(公元前122年之前)於1983年出土二百餘件玉器,當中大件帶鈎僅有四枚,其中只有兩枚屬一璞造成。其他地區葬玉數量頗豐的同年代諸西漢王墓中,亦呈現相若之極端比例,可見此類帶鈎寥若晨星。按近半世紀以來之統計,尺寸奇大、用料上乘的玉帶鈎造型最為獨特,每一件都是舉世無雙,由玉工按照玉材之雛形,配合當時流行的紋飾隨料設計。西漢劉安(公元前179—122年)在名著《淮南子:說林訓13》中細述宮內之目睹:「滿堂之坐,視鈎各異,於環帶一也」,說明帶鈎形態紛陳多姿多彩。

目前所知玉帶鈎中僅有一例,其材質、形狀、尺寸與造型或可與本鈎對比,1978年出自山東曲阜公元前三世紀的魯國古墓。該帶鈎同樣以一璞黃玉為料,唯尺寸比本鈎略小。兩者之形制及紋飾雷同,見於獸首鈎頭、鈎體中心的淺浮雕獸面紋、鈎頸之C形卷雲紋,以及鈎鈕之渦紋,唯鈎體沒有鏤空。相較之下,本鈎工藝加倍繁複,造型更臻完美。

這類鏤空卷雲紋以及浮雕獸面紋,在公元前三世紀末至前二世紀初的玉器中比較普遍。公元前三世紀之安徽長豐楊公村(1977年發掘)、山東臨淄商王村(1993年發掘),以及公元前二世紀江蘇徐州獅子山(1994年發掘)諸王侯墓先後出土以同類鏤雕卷雲圖案之玉製佩飾。美國華府史密森尼學院佛利爾美術館於二十世紀初入藏一對玉梳,兩者之鏤空飾紋構思同出一轍。玉梳如本鈎一樣,據說來自洛陽金村周王室墓地。

上述獅子山楚王墓所出土之玉器,除佩飾以外,也見大型酒器,如耳盃、卮及高足盃,均以頂級淺黃玉精製,玉質可媲美本鈎。上等玉材極其難得,這些用料奢侈的王墓酒器,顯示當時帝王階級對佳玉的壟斷。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藏一對淺黃玉耳盃,同作淺浮雕獸面裝飾及線刻長頸鳥紋樣,玉質精良如本品,亦傳來自洛陽金村周王室墓地。本鈎與上述諸王墓出土玉器一脈相承,足證主人威權隆重、門庭赫奕,屬公元前三世紀末或前二世紀初王級貴族御用,亦不足為奇。

此帶鈎在1952年首次面世,迄今逾六十載,其玉質、尺寸、造型與工藝之水平,可謂冠絕古今。時至今日,即使參考最近發掘的西漢王級墓葬出土文物中——如2009至2012年間自江蘇盱眙大雲山西漢江都王陵出土的十餘件帶鈎,其材質各異,涵蓋金銀玉石以至水晶;或2011至2016年間自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逾五百件玉器——亦難有例子可攀比。此外,國內外博物館皆無發表同類器物。

此玉帶鈎不僅用材極精,工藝超然,其歷史更蘊藏著千錘百鍊的華夏文化。觀乎傳世經典美玉,皆無出其右,如斯巧逾造化,洵為曠世名器。

更多來自 重要中國藝術精品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