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油彩 畫布
1944年作
簽名:宣夫
來源
Formerly the Property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artist's family
Lin & Keng Gallery, Taipei, Taiwan
Private Collection, Asia
出版
1990年《秦宣夫畫集》中華書藝出版社 台北 台灣 (圖版,第9圖,第27頁) 1996年《民初西洋美術的開拓者》大未來畫廊 台北 台灣 (圖版,第94頁) 2005年《秦宣夫畫集》人民美術出版社 北京 中國 (圖版,第19頁)
展覽
1945年「秦宣夫油畫首展」重慶 中國 1996 年「民初西洋美術的開拓者」大未來畫廊 台北 台灣 1997年5月17日-6月10日「杭州藝專師生展:中國現代新派繪畫的搖籃」大未來畫廊 台北 台灣

榮譽呈獻

Felix Yip
Felix Yip

查閱狀況報告或聯絡我們查詢更多拍品資料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秦宣夫(1906-1998),生於廣西桂林,1930年入法國國立高等美術學校留學,作品多次入選法國沙龍。1934年回國,任教國立北平藝專。抗戰時,杭州和北平藝專合併成為國立藝專,秦氏曾任國立藝專西畫系主任,當時學生包括吳冠中等,及後任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1945年12月在重慶、1963年在南京舉辦個人油畫展。在重慶個展舉辦期間,林風眠等在《大公報》專刊上撰文,予秦宣夫高度評價。徐悲鴻曾評論秦宣夫之畫為「學者之畫」,又稱「宣夫先生固以畫名世,彼尤為吾國卓絕之西洋美術史家」。 秦宣夫在法國留學期間,接受嚴謹的古典繪畫訓練,同時也受印象派的影響。他的早期作品色彩較幽暗,多帶棕灰色調。回國以後,他在印象派技法中加入了東方的寫意成分,風格産生很大變化,色彩明快,筆意自由,逐漸脫離了形體的束縛,服從自己的感覺去作畫。《明孝陵石象路》(Lot 1191)作於1942年,正直國家動盪之時,描繪南京明孝陵景色。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馬皇后的陵墓,座落在紫金山南麓,東毗中山陵。石象路是考陵神道的第一段,沿途依次排列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六種石獸。這些石獸用整塊巨石雕刻而成,線條流暢圓潤,氣魄宏大,風格粗獷,既標示帝陵的崇高、聖潔、華美,也起著保衛、辟邪、禮儀的象徵作用。象是獸中巨物,它四腿粗壯有力,堅如磐石,表示國家江山的穩固。秦氏攝取石象和周邊風景的精髓,以簡略、寫意的筆法,以巨型石雕襯托孤高的大樹,寒凍下傲氣懔然的枝幹。石象旁一片粉紅色的梅花林,梅花迎雪吐艷,淩寒飄香,象徵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 《幼女與菊》(Lot 1119) 通過紮實的寫實技巧,把女孩充滿期待、渴望的內心世界呈現,女孩定睛欣賞桌上盛開的菊花,脫俗的菊花彷彿有著神秘的魔力,讓天真活潑的女孩靜下來,好像在數算一球一球的菊花到底由多少片花瓣組成。秦氏把人類對美感的原姑追求展現,昏黃朦朧的燈光加添了浪漫的氛圍,畫作洋溢真摯樸實的情感。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