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石圖
細節
宋 蘇軾
木石圖
水墨紙本 手卷
畫長 26.3 x 50 cm. (10 3/8 x 19 3/4 in.)
畫連題跋長 26.3 x 185.5 cm. (10 3/8 x 73 in.)
全卷連裱共長 27.2 x 543 cm. (10 3/4 x 213 3/4 in.)
劉良佐、米芾、俞希魯、郭淐題跋
鑑藏印共四十一枚
劉良佐題跋:
潤州棲雲馮尊師,棄官入道,三十年矣!
今七十餘,鬚髮漆黑,且語貌雅適,使人意消。
見示東坡木石圖,因題一詩贈之,
仍約海岳翁同賦,上饒劉良佐。
舊夢雲生石,浮榮木脫衣。支離天壽永,磊落世緣微。
展卷似人喜,閉門知己稀。家林有此景,愧我獨忘歸。
米芾題跋:
芾次韻
四十誰云是,三年不製衣。貧知世路險,老覺道心微。
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欣逢風雅伴,歲晏未言歸。
俞希魯題跋:
余讀庾子山《枯樹賦》,愛其造語警絕,
思得好手想像而圖之,卒不可遇。
今觀坡翁此畫,連蜷偃蹇,
真有若魚龍起伏之勢,蓋此老胸中磊砢,
落筆便自不凡。子山之賦,苑在吾目中矣!
上饒劉公,襄陽米公,二詩亦清儁,
而米書尤遵媚可法,皆書畫中奇品也!
宗道鑒賞之餘,書以相示,
因以識余之喜云。
郭淐題跋:
蘇長公枯木竹石米元章書,二賢名蹟,
珠聯璧映,洵可寶也!玄覽樓。
萬曆甲寅端陽又二日識。
鈐印
劉良佐(北宋):良佐
王厚之(南宋): 王厚之印、復齋珍玩、復齋、復齋口口、
臨川王厚之伯順父印、臨川王厚之順伯復齋集古今
石刻永寶、復齋之印、復齋、王氏復齋家藏口不口
尚友千古(兩次)、順伯、王厚之印
俞希魯(元):適量齋(三次)
楊遵(元): 楊遵之印(兩次)、左亭子孫、宗道畫印、
楊宗道(兩次)、海岳闇主、楊遵私印、
浦城楊文公字宗道齋圖書印、思無邪齋之印、
文武師冑芾章、清白傳家、
沐璘(明初): 黔寧王子子孫孫永保之、繼軒(四次)、
沐璘廷章(四次)
李廷相(明中期):雙檜齋鑒定真蹟 、濮陽李廷相雙檜堂書畫私印
郭淐(明中期):郭淐之印、原中氏
木石圖
水墨紙本 手卷
畫長 26.3 x 50 cm. (10 3/8 x 19 3/4 in.)
畫連題跋長 26.3 x 185.5 cm. (10 3/8 x 73 in.)
全卷連裱共長 27.2 x 543 cm. (10 3/4 x 213 3/4 in.)
劉良佐、米芾、俞希魯、郭淐題跋
鑑藏印共四十一枚
劉良佐題跋:
潤州棲雲馮尊師,棄官入道,三十年矣!
今七十餘,鬚髮漆黑,且語貌雅適,使人意消。
見示東坡木石圖,因題一詩贈之,
仍約海岳翁同賦,上饒劉良佐。
舊夢雲生石,浮榮木脫衣。支離天壽永,磊落世緣微。
展卷似人喜,閉門知己稀。家林有此景,愧我獨忘歸。
米芾題跋:
芾次韻
四十誰云是,三年不製衣。貧知世路險,老覺道心微。
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欣逢風雅伴,歲晏未言歸。
俞希魯題跋:
余讀庾子山《枯樹賦》,愛其造語警絕,
思得好手想像而圖之,卒不可遇。
今觀坡翁此畫,連蜷偃蹇,
真有若魚龍起伏之勢,蓋此老胸中磊砢,
落筆便自不凡。子山之賦,苑在吾目中矣!
上饒劉公,襄陽米公,二詩亦清儁,
而米書尤遵媚可法,皆書畫中奇品也!
宗道鑒賞之餘,書以相示,
因以識余之喜云。
郭淐題跋:
蘇長公枯木竹石米元章書,二賢名蹟,
珠聯璧映,洵可寶也!玄覽樓。
萬曆甲寅端陽又二日識。
鈐印
劉良佐(北宋):良佐
王厚之(南宋): 王厚之印、復齋珍玩、復齋、復齋口口、
臨川王厚之伯順父印、臨川王厚之順伯復齋集古今
石刻永寶、復齋之印、復齋、王氏復齋家藏口不口
尚友千古(兩次)、順伯、王厚之印
俞希魯(元):適量齋(三次)
楊遵(元): 楊遵之印(兩次)、左亭子孫、宗道畫印、
楊宗道(兩次)、海岳闇主、楊遵私印、
浦城楊文公字宗道齋圖書印、思無邪齋之印、
文武師冑芾章、清白傳家、
沐璘(明初): 黔寧王子子孫孫永保之、繼軒(四次)、
沐璘廷章(四次)
李廷相(明中期):雙檜齋鑒定真蹟 、濮陽李廷相雙檜堂書畫私印
郭淐(明中期):郭淐之印、原中氏
來源
日本私人收藏
阿部房次郎爽籟館舊藏
阿部房次郎爽籟館舊藏
注意事項
Bidding of the “Wood and Rock” by Su Shi, Lot 8008,
will require a high value paddle designated for this
Lot. Please contact us at su-shi@christies.com or
+852 6111 9658 for details.
更多詳情
中國文化史上的巨人
蘇軾是一個真正的博學之士,在藝術、文學、和政務方面均有卓越的表現。他留下的文化遺產在中國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詩詞在一千年前的宋代,被當做歌詞,在大街小巷被吟唱。而時至今日,它們依然是華人學子們的必讀文學作品。蘇軾兒時即是一名神童,長大後更取得科舉的最高榮譽。年紀輕輕的他,在二十四歲就通過了艱鉅的京試,被授予北宋歷史上無人超越的學術等級。但儘管他天賦異稟,蘇軾的仕途仍因與朝廷黨派之爭的糾葛而有諸多不順。他曾被朝廷放逐多次,地點都越發遙遠偏僻。蘇軾於1101 年,在放逐結束之後、回京途中逝世。即便蘇軾大量的文學創作皆被保存於中國文學的經典中,但其傳世畫作卻極為稀有,其中《木石圖》為唯一私人收藏的珍稀品。
一場藝術的革命
在世界藝術史上,《木石圖》代表了一個驚天動地的轉捩點。蘇軾用簡潔、掌握良好的筆法,探討繪畫表達創作者於精神上和自然間交流的能力。和他同時代的宮廷畫家,需要細心地複製他們所觀察的世界。蘇軾欣賞他們的造詣,但是自己卻避免用此方式作畫。取而代之的,是追求他「無常形而有常理」的題材。他認為水墨畫應是一個畫家具體化其道德人格的過程。千年之後,蘇軾的創作過程仍然是顯而易見。我們從扭曲結實的樹幹、細心描述的石頭輪廓、還有如液體般柔軟的新生竹葉中,都可以看到他的筆觸。相較之下,畫院繪師記錄下的,為眼前之花花世界,《木石圖》,卻能帶領我們進入畫家的心靈。
來自兩位巨匠的稀世珍寶
展開這幅手卷,我們會發現在畫作之後,有著歷代鑑賞家和收藏家所書之題跋。而在眾多名人雅士的墨跡中,蘇軾的摯友米芾 (1051-1107) 當是最具盛名之人。蘇軾、米芾、黃庭堅、與蔡襄,因為他們在書法上非凡的成就,共稱「宋四家」。米芾簡短的題跋,似乎在回顧蘇軾的一生、蘇軾晚年傾於自省的狀態、以及他們意義深遠的友誼之重要性。而米芾連綿起伏的筆觸和他細心平衡的字形與規律,也足以讓他所書的題跋稱得上是一幅獨立傑作。蘇軾與米芾的相知相惜,可從他們這兩幅配在一起的傑作略知一二。蘇米合璧,不僅突顯
了這幅畫歷史上的地位,也標誌了世界文化中的光榮一刻。
蘇軾是一個真正的博學之士,在藝術、文學、和政務方面均有卓越的表現。他留下的文化遺產在中國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詩詞在一千年前的宋代,被當做歌詞,在大街小巷被吟唱。而時至今日,它們依然是華人學子們的必讀文學作品。蘇軾兒時即是一名神童,長大後更取得科舉的最高榮譽。年紀輕輕的他,在二十四歲就通過了艱鉅的京試,被授予北宋歷史上無人超越的學術等級。但儘管他天賦異稟,蘇軾的仕途仍因與朝廷黨派之爭的糾葛而有諸多不順。他曾被朝廷放逐多次,地點都越發遙遠偏僻。蘇軾於1101 年,在放逐結束之後、回京途中逝世。即便蘇軾大量的文學創作皆被保存於中國文學的經典中,但其傳世畫作卻極為稀有,其中《木石圖》為唯一私人收藏的珍稀品。
一場藝術的革命
在世界藝術史上,《木石圖》代表了一個驚天動地的轉捩點。蘇軾用簡潔、掌握良好的筆法,探討繪畫表達創作者於精神上和自然間交流的能力。和他同時代的宮廷畫家,需要細心地複製他們所觀察的世界。蘇軾欣賞他們的造詣,但是自己卻避免用此方式作畫。取而代之的,是追求他「無常形而有常理」的題材。他認為水墨畫應是一個畫家具體化其道德人格的過程。千年之後,蘇軾的創作過程仍然是顯而易見。我們從扭曲結實的樹幹、細心描述的石頭輪廓、還有如液體般柔軟的新生竹葉中,都可以看到他的筆觸。相較之下,畫院繪師記錄下的,為眼前之花花世界,《木石圖》,卻能帶領我們進入畫家的心靈。
來自兩位巨匠的稀世珍寶
展開這幅手卷,我們會發現在畫作之後,有著歷代鑑賞家和收藏家所書之題跋。而在眾多名人雅士的墨跡中,蘇軾的摯友米芾 (1051-1107) 當是最具盛名之人。蘇軾、米芾、黃庭堅、與蔡襄,因為他們在書法上非凡的成就,共稱「宋四家」。米芾簡短的題跋,似乎在回顧蘇軾的一生、蘇軾晚年傾於自省的狀態、以及他們意義深遠的友誼之重要性。而米芾連綿起伏的筆觸和他細心平衡的字形與規律,也足以讓他所書的題跋稱得上是一幅獨立傑作。蘇軾與米芾的相知相惜,可從他們這兩幅配在一起的傑作略知一二。蘇米合璧,不僅突顯
了這幅畫歷史上的地位,也標誌了世界文化中的光榮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