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本件鬲鼎内壁鑄有一個復合族徽,以及「父乙」兩字。父乙為受祭者的廟號,即此器為父乙的後人為他所作之意。商人以干支作為先祖的廟號,對應商代一個十日的旬(一周)中的一天。此擧或為對應先祖的生日,也有學者指出廟號的干支字對應的是先祖接受祭祀的日子。此器的族徽由「聑」以及一個長方形中間一橫的兩個圖形文字組成。「聑」字可單獨成爲族徽,此處與另一個圖形文字復合成爲一個新的族徽。一件商晚期的方彜與此器有完全一致的族徽,和「父乙」兩字,見黃濬,《鄴中片羽二集》,北平,1937年,上卷,頁11。該方彜與本件鬲鼎應為同一人所做,都出自商晚期的首都安陽。
此類器腹飾三個高浮雕大獸面紋的鬲鼎是商晚期到西周早期最流行的青銅器類之一。賽克勒收藏中有兩件近似的鬲鼎,著錄於R. Bagley,《Shang Ritual Bronzes in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華盛頓特區, 1987年,頁486-91,編號93及94。在論及前述編號93賽克勒鬲鼎時,R. Bagley引用了一組同類的鬲鼎來論證此類器物在商晚期的廣大地域都非常流行,及其在西周早期持續的生産。
此類器腹飾三個高浮雕大獸面紋的鬲鼎是商晚期到西周早期最流行的青銅器類之一。賽克勒收藏中有兩件近似的鬲鼎,著錄於R. Bagley,《Shang Ritual Bronzes in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華盛頓特區, 1987年,頁486-91,編號93及94。在論及前述編號93賽克勒鬲鼎時,R. Bagley引用了一組同類的鬲鼎來論證此類器物在商晚期的廣大地域都非常流行,及其在西周早期持續的生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