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巴布罗‧毕卡索是欧洲现代艺术之父,其作品至今对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影响深远。他的立体主义作品,倡导人们以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物。毕卡索在创作生涯后段不断革新绘画方式;1969年的《男人头像》就在卡板上涂上鲜艳的色彩,画出以红色、绿色、蓝色线条组成的面孔,加上深紫色的头发和胡子,非常前卫。
《男人头像》的创作手法非常现代,画中的主角却是一名十七世纪的人物。在1960年代,许多与毕卡索一起开拓现代艺术的艺术大师都相继去世。毕卡索转向思考古典大师的作品,从林布兰、鲁本斯、范戴克、维拉斯奎兹、艾尔‧葛雷柯到爱德华‧马奈、艾德加‧德加和昂利‧马谛斯,他尝试用艺术与去世的大师们交流、对话。作品中的蓄着胡子的人物,与毕卡索两年前创作的名作《三剑客》里的人物相似。该作现属科隆路德维格博物馆馆藏,作品背后的题识 “Domenicos Theotocopoulos van Rijn da Silva”结合了古典画大师艾尔‧葛雷柯、林布兰与维拉斯奎兹的名字,揭示毕卡索希望以此作向古典画大师致敬。大仲马笔下的《三剑客》,既是勇敢的英雄,又具有浪漫的艺术家特质,毕卡索创作了一系列以此为主题的作品。
中国画家常玉在1945年发表的一篇毕卡索的评论中,描写一名女士看到了毕卡索的作品后,说她比较喜欢林布兰的作品,常玉反驳说毕卡索笔下的创新与实验性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林布兰现在还活着,我相信他不会以同样的方法创作。艺术需要演变,就像服装一样,如果你现在去选衣服,也一定不会选择林布兰时期的裙子。毕卡索作品对形状的重新演绎,只是第一阶段。我们的种族太老旧了,身体太脆弱,生活太短,我们需要寻找一个新的上帝。”(常玉撰〈Opinions d'un peintre chinois sur Picasso〉,刊于《Le Paris Libéré》,1945年1月19日。)
毕卡索这种与古典大师对话的形式,在中国艺术史上甚为常见,例如当代画家刘国松把现代元素加到传统的山水画中。其实,毕卡索生前与中国画家时有接触。1956年,张大千拜访毕卡索,毕卡索即席画了一幅张大千的肖像。东方的艺术家影响了十九世纪末西方画家,而这些元素在毕卡索绘画张大千的肖像中可见一斑。在此作中,毕卡索巧妙保留了纸张的原有色彩,利用纸板的浅啡色,将其转换成画作的一部分,让人联想起国画中的“留白”。
此画作于1969年,毕卡索当时年近九十。虽然年事已高,但其创作动力与创意丝毫不减。1969年是他创作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年。他在亚维农教皇宫举行了一场展览,展出他在1969年创作的作品。不少当时展出的作品,都与《男人头像》相近。在他的画中可以看到许多虚构的人物,勇士般的男人与美丽的女人;充满力量的笔触,是毕卡索对于人生的投影,而这一切都在此作中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