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中國自古以來素有焚香、熏香習俗, 早在戰國與漢代的遺址中就有發現焚香器具, 一直到唐代則演化流行由金銀製成球狀名曰香球的香具, 既可繫于衣袖中, 也可懸掛于書齋。宋、元後,香球就漸由陶、瓷爐所取而代之, 尤其到了明朝以後, 銅又進而取代陶、瓷所造爐器。銅爐的鑄造在明朝時期達到空前之繁榮,文人雅士尤其喜歡在書房內焚香, 以營造出「紅袖添香夜讀書」的意境。
本件鬲式大銅爐, 採青銅禮器之形制, 爐口束頸, 爐腹圓鼓, 銅質精純, 通體光素無紋, 呈三足鼎立狀, 皮色為深棠梨古色, 沉著靜雅, 包漿圓潤, 器形穩健, 胎體厚重, 爐體巨大, 甚為少見。此爐在三足正中落有陽刻四方楷書款文 ”萬曆乙卯洪羽儀監製” 九字, 乙卯為明神宗四十三年, 西元1615年。
此爐高17公分, 腹徑38公分, 重達13,500公克。 如此碩大的銅爐, 實不多見。細觀下爐體表面隱約顯現需歷經歲月才會出現的璀燦鏽斑,為此爐增添不少端莊美感。經調閱與細查眾多銅器、銅爐書籍,在存世銅爐中, 帶此”萬曆乙卯洪羽儀監製”款銅爐寥若星辰, 尚且無跡可尋, 本器應為孤品無疑。唯一一件在體量與造型上(宣德款)可與本拍品參考的一件銅鬲式三足大爐,曾售出於紐約佳士得2011年3月24日, 拍品1395(圖一)。
整體而言, 本次拍品銅爐無論神韻、造型、皮色、款式均為上乘之作,實為銅爐中難得少見佳器與精絕妙品。
本件鬲式大銅爐, 採青銅禮器之形制, 爐口束頸, 爐腹圓鼓, 銅質精純, 通體光素無紋, 呈三足鼎立狀, 皮色為深棠梨古色, 沉著靜雅, 包漿圓潤, 器形穩健, 胎體厚重, 爐體巨大, 甚為少見。此爐在三足正中落有陽刻四方楷書款文 ”萬曆乙卯洪羽儀監製” 九字, 乙卯為明神宗四十三年, 西元1615年。
此爐高17公分, 腹徑38公分, 重達13,500公克。 如此碩大的銅爐, 實不多見。細觀下爐體表面隱約顯現需歷經歲月才會出現的璀燦鏽斑,為此爐增添不少端莊美感。經調閱與細查眾多銅器、銅爐書籍,在存世銅爐中, 帶此”萬曆乙卯洪羽儀監製”款銅爐寥若星辰, 尚且無跡可尋, 本器應為孤品無疑。唯一一件在體量與造型上(宣德款)可與本拍品參考的一件銅鬲式三足大爐,曾售出於紐約佳士得2011年3月24日, 拍品1395(圖一)。
整體而言, 本次拍品銅爐無論神韻、造型、皮色、款式均為上乘之作,實為銅爐中難得少見佳器與精絕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