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毛瑞(Robert D. Mowry)
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亞洲部榮譽主任暨佳士得高級顧問
這組明代鎏金銅「三尊」坐像極其珍罕,估計為十六世紀或十七世紀初年的大型製作。「三尊」即三尊佛,是以三尊佛教造像並行排列的方式呈現。就本尊爲例,分別爲左邊的藥師佛、正中的釋迦牟尼佛,以及右邊的阿彌陀佛。除尺寸之大、鑄工之精外,本三尊的珍貴之處在於:(一)數百年來一直成組流傳,未曾分離;(二)原裝銅製蓮台一併保存;(三)坐像及蓮台至今品相極佳;(四)流傳有序——1930年代末經一位比利時工程師購藏並傳入歐洲至今。藏家從1934至1938年旅居天津市,任職於由比利時洋行經營的「天津電車電燈公司」(Compagnie de Tramways et d’Eclairage de Tientsin)。
「佛」指證悟宇宙真理、解脫一切煩惱而進入終極理想「涅槃」的聖人。「佛頂」,又稱「肉髻」,指佛陀頭頂上隆起的肉叢,象徵佛陀在「菩提」——即「覺悟」後所獲的偉大智慧,是人間、天界最尊貴的狀貌。雖然其他神靈亦偶有朝天的髮髻或盤髮,但只有佛陀擁有「佛頂」,成爲其尊屬的神聖特徵。佛經曾記載佛陀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簡稱「相好」。除了「佛頂」外,「三十二相」所涵蓋的另一重要形貌為「光毫」,即佛陀眉間之圓形標記,偶見於手指、腳趾及「佛頂」。
本三尊各披長袍,螺髮縝密,猶以僧侶形象化身。其貼服長袍、眉間光豪、慈悲面容、豐潤耳垂、旋密髮螺、纖長手指等細節一概符合「相好」所述的佛陀表徵。「光毫」常被誤以爲「第三眼」,甚至是印度種姓標記,多由一個經繪飾的圓盤、鑲嵌的圓形寶石或純粹突起的球形物來表示。「光毫」是「白毫」所釋放的清淨之光。「白毫」是佛陀眉間的白色毫毛。本三尊的「光毫」均以鎏金表面呈現,有如佛陀散射靡不周遍的無盡光芒「眉間光」。[i]
本三尊的坐姿「金剛座」(「座」通「坐」),是一種兩腳交疊並置於股上的盤坐姿勢。坐著時腳跟盡可能地靠近腹部,膝蓋和腿部講求對稱排列。此姿在英語世界通稱為「蓮華坐」(出自梵文padmasana)或「禪坐」(出自梵文dhyanasana),在中國及藏傳佛教地區多稱為「金剛座」(出自梵文vajrasana)。
大乘佛教自公元一世紀在印度興起,衍生自更古老的小乘佛教,在中國廣泛流傳並成爲迄今最重要的佛教流派。小乘佛教注重個人修行,大乘佛教則強調眾生皆可成佛,以救度眾生、自利利他為重。小乘佛教認為佛祖釋迦牟尼本是凡人,經徹底覺悟後成爲一位值得仿效的模範。大乘佛教則把釋迦視爲一位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除他外三世十方均有無數的佛。
佛教在中國歷史悠久,而信奉者最多、最常以各種藝術形式化身為造像的神祗,正是本三尊所代表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以及藥師佛。佛像造型層出不窮,易被混淆,區分身份的特徵在於手部,包括雙手所持的法器,或所擺成的姿態。後者專稱為「手印」,即手指所結之印,或「印相」,即印之形相。每種「手印」皆象徵某種特定教義或理念、行動或態度。
本三尊之左尊為藥師佛,佛一手持「訶梨勒」,一手結「與願印」。傳統的藥師佛形象為左手放在腳上,掌心向上作「禪定印」;右手放在右膝上,掌心向外作「與願印」,又稱「施予印」,表示佛陀正在「說法」。正如本尊,藥師佛經常以低垂的右手拇指與食指夾著一顆果仁,即這裏的「訶梨勒」,俗稱「訶子」。有別於本尊,藥師佛左手常見拿著藥缽或藥壺,內有甘露,即據説是能醫百病的不死之藥。
藥師佛全名為「藥師琉璃光如來」,是東方「琉璃耶淨土」的教主。《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簡稱「藥師經」,記述藥師佛以施藥為眾生離諸橫難,醫治身心,排除貪、瞋、癡「三毒」。信衆參拜藥師佛,以祈求消災延壽。
三尊之中尊為釋迦牟尼佛,手結「觸地印」,或稱「證悟印」,象徵佛陀證悟之時,不爲魔道所動,觸地集願一刻。結印時,釋迦牟尼「左拳安於臍,右羽垂觸地」,把左手置於足上,掌心向上作「定印」,右手搭在膝上,掌心向內。釋迦牟尼佛像的手印不一,但以「觸地印」最爲普遍,象徵佛陀觸地發願,釋尊成道。
釋迦牟尼本名喬達摩悉達多,約在公元前563年生於現今的尼泊爾,為古印度貴族釋迦族人。雖然貴爲釋迦國的太子,悉達多不但拒絕世俗生活,更放棄繼承王位,決意出家修行。他經過多年苦修,終得與禪定同,領悟出四種神聖真諦「四聖諦」,以及八種通往解脫的正途「八正道」,終於公元前約483年以八十高齡圓寂,進入涅槃。「四聖諦」和「八正道」自此成爲佛教的基本教義,不時出現在歷代佛經,最能反映其奧義的是《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悉達多自覺悟後,號「釋迦牟尼」,意謂「釋迦族之聖者」,素有「佛祖」、「世尊」之稱,是千古傳頌的佛教奠基者。
三尊之右尊為阿彌陀佛,與釋迦牟尼一樣,手印不拘一格,但以「禪定印」最爲常見。結印時,雙手平伸,通常右手在上,手心朝天,兩拇指指端相拄,互疊放於兩腿間,形成一圈。此爲阿彌陀佛的獨有手印,是區分自形態相近的釋迦牟尼之要素。「禪定印」有上下疊手或雙手貼腹等多式,接觸拇指的特定手指暗示阿彌陀佛説法所指的淨土層次。本尊與大部分明代的阿彌陀佛造像一樣,兩拇指端互觸成圈,餘指平放。
阿彌陀佛音譯自梵文「Amitābha」,意思爲「無量光」,是佛教「淨土宗」的主神,主張清淨無爲。此佛壽命無數,妙光無邊,又稱「無量壽佛」。《佛說無量壽經》有述「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又曰「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阿彌陀佛所處之地為「西方淨土」(來自梵文Sukhavati),或「西方極樂世界」,除了「無量光佛」及「無量壽佛」,亦有合併兩者名為「無量光壽佛」。
三尊佛像皆設有鋪張華麗的銅製蓮台,宏偉碩大,層次分明,浮雕精緻,仿荷塘造型,波紋周縝,漣漪若動,外繞圍欄,頂綴荷苞,極其悅目。其六邊式形狀、佈局以至下段的束腰結構均與明式硬木傢俱遙相呼應,更與明代年間常見承托瓷器珍玩的細巧木座相映成趣。
自佛教傳入中國至宋代年間,一組三佛、中為主尊、左右為脅侍的「三尊」形式一直十分普遍。早期例子可參考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所藏的一組唐代三尊(館藏編號B60B8+)[ii]。該三尊為釋迦三尊,又稱華嚴三聖,以釋迦牟尼為中尊,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為兩側脅侍。本三尊內的阿彌陀佛及藥師佛,亦有作爲三尊的主尊,各有所屬的脅侍,所組成的三尊分別有西方三聖、東方三聖之稱。直到十五世紀初,疑受藏傳佛教影響,如本三尊的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及藥師佛之三佛組合興起,在清代年間持續流行。在此期間,早期的一佛二菩薩(脅侍)形式也同時並存。
本三尊承襲唐宋時期開啓的華夏風格,而非十五世紀初以降深受宮廷喜愛的藏傳風格,飽含明代佛像體態的時代特色。各尊寶相莊嚴,慈湣靜寂。其豐滿圓面、半掩眼簾、外翻耳垂、清秀頦頰、淺窩細嘴、筆直鼻樑、從鼻根一綫連成的開闊眉目,以至纖幼手指,一概符合明代中葉造像的典型特質,有可能是十六世紀或十七世紀初年製作。各像長袍邊飾上的花卉圖案,與明代瓷器所繪飾的阿拉伯風格番蓮紋如出一轍。六方蓮台所飾的圍欄及荷塘,也是明朝中後期的流行風格。
「佛頂」下方有「髻珠」,即髮髻中的明珠,早見於十二世紀,[iii]後至明代方逐漸普及
。「髻珠」寓意深遠,象徵卓越成就,亦可比喻為賞賜福德圓滿者之禮物。和「髻珠」一樣,諸佛胸前的「卍」(音「萬」)字紋在明代也備受推崇。「卍」紋常見於佛像胸脯,偶有呈右旋,即順時針方向,也會出現在佛陀掌心和腳底。「卍」字的歷史源遠流長,且衆説紛紜,在被佛教引入之前,早已出現在毗濕奴神胸口,屬印度教的吉祥符號,被視爲有德者的標記。古代字書釋「卍」為「如來身有吉祥文也」,三十二相之一為「胸有卐字」,據説象徵佛祖的心。
鎏金銅像製作甚艱,本三尊不僅莊嚴華美,其尺寸之大、鑄工之精,更是軼類超群,世所稀聞。鑄造上等大型銅佛用材選料、招聘名匠所費不貲,如此不惜工本,反映訂製者財力雄厚,地位顯赫,必爲富貴人家,甚至京朝名流。時至今日,成組無缺的三尊造像基本上僅存於寺廟,更遑論連帶原製蓮台一併流傳,足証本三尊的珍罕程度。寺外現存銅佛已鮮見成組流傳,一些保留原製蓮台的單尊例子包括2018年11月7日經倫敦蘇富比拍賣的鎏金銅藥師佛坐像(拍品61)、[iv] 2019年6月11日經巴黎蘇富比拍賣的鎏金銅藥師佛坐像(拍品28)、[v] 2011年3月23日經紐約蘇富比拍賣的鎏金銅釋迦牟尼坐像(拍品692),[vi] 以及2018年5月14日經倫敦佳士得拍賣的明末鎏金銅觀音菩薩大型坐像,其蓮台與本尊相似(拍品166)。[vii]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同類的明末鎏金銅阿彌陀佛坐像,蓮台風格異於本尊。[viii]張添根先生(1914—1996年)創立的臺北市鴻禧美術館舊藏兩例,同爲十六至十七世紀初年鑄造,惟蓮台均已遺失,於2019年9月10日經紐約蘇富比拍賣(拍品306、[ix]313)[x]。2019年9月13日紐約佳士得拍賣兩例,疑本屬一組三尊的藥師佛及阿彌陀佛,風格與本尊類似,但尺寸相差甚遠(拍品852)[xi]。
本三尊雄偉壯麗,工藝精絕,估計來自重要的大型寺廟,由聲威隆重的虔誠善信捐贈。雕像保留漢傳佛教造像色彩,蘊藏華夏古典美學元素,且流露明代中晚期特色,與當時宮廷興起的藏傳風格迥然不同。三尊保存完好,品相絕佳,來源有緒,藏於歐洲多年,是迄今海外、甚至國內為數不多的完整範例。傳世鎏金銅佛像不時後配蓮台,本三尊的蓮台卻一律原製。如斯水準的佛教藝術瑰寶難得傳世,洵屬可貴。
[i]「光毫」又稱「玉豪」、「白毫」和「素豪」,發光時之容貌被稱為「眉間白毫相」。不少印度教神靈的額頭中央確有第三隻眼睛,而佛教神靈尤其是佛陀的眉間則有一圈毛髮。「光毫」是佛陀「三十二相」之一,連「八十種好」簡稱為「相好」,概括佛陀身體所具的外貌和身形特徵。
[ii] 見: https://onlinecollection.asianart.org/view/objects/asitem/search@/0?t:state:flow=2615e11b-1ab6-4915-8f2c-a3f3a6e5503f
[iii] 見: Denise Patry Leidy、Donna Strahan 等:《Wisdom Embodied: Chinese Buddhist and Daoist Sculpture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康涅狄格州紐黑文:耶魯大學出版社),2010年,頁129-131,編號 29;另見: 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61656?ft=32.148&offset=0&rpp=40&pos=1
[iv] 見: https://www.sothebys.com/en/auctions/ecatalogue/2018/important-chinese-art-l18212/lot.61.html?locale=en
[v] 見: https://www.sothebys.com/en/auctions/ecatalogue/2019/arts-dasie-pf1907/lot.28.html?locale=en
[vi] 見: https://www.sothebys.com/en/auctions/ecatalogue/2011/fine-chinese-ceramics-and-works-of-art-n08726/lot.692.html?locale=en
[vii] 見: https://www.christies.com/lot/lot-6140164?ldp_breadcrumb=back&intObjectID=6140164&from=salessummary&lid=1
[viii] 見: https://blog.udn.com/mobile/cty43115/113725278
[ix] 見: https://www.sothebys.com/en/auctions/ecatalogue/2019/bodies-of-infinite-light-n10233/lot.306.html?locale=en
[x] 見: https://www.sothebys.com/en/auctions/ecatalogue/2019/bodies-of-infinite-light-n10233/lot.313.html?locale=en
[xi] 見: https://www.christies.com/lot/lot-6220313?ldp_breadcrumb=back&intObjectID=6220313&from=salessummary&lid=1
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亞洲部榮譽主任暨佳士得高級顧問
這組明代鎏金銅「三尊」坐像極其珍罕,估計為十六世紀或十七世紀初年的大型製作。「三尊」即三尊佛,是以三尊佛教造像並行排列的方式呈現。就本尊爲例,分別爲左邊的藥師佛、正中的釋迦牟尼佛,以及右邊的阿彌陀佛。除尺寸之大、鑄工之精外,本三尊的珍貴之處在於:(一)數百年來一直成組流傳,未曾分離;(二)原裝銅製蓮台一併保存;(三)坐像及蓮台至今品相極佳;(四)流傳有序——1930年代末經一位比利時工程師購藏並傳入歐洲至今。藏家從1934至1938年旅居天津市,任職於由比利時洋行經營的「天津電車電燈公司」(Compagnie de Tramways et d’Eclairage de Tientsin)。
「佛」指證悟宇宙真理、解脫一切煩惱而進入終極理想「涅槃」的聖人。「佛頂」,又稱「肉髻」,指佛陀頭頂上隆起的肉叢,象徵佛陀在「菩提」——即「覺悟」後所獲的偉大智慧,是人間、天界最尊貴的狀貌。雖然其他神靈亦偶有朝天的髮髻或盤髮,但只有佛陀擁有「佛頂」,成爲其尊屬的神聖特徵。佛經曾記載佛陀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簡稱「相好」。除了「佛頂」外,「三十二相」所涵蓋的另一重要形貌為「光毫」,即佛陀眉間之圓形標記,偶見於手指、腳趾及「佛頂」。
本三尊各披長袍,螺髮縝密,猶以僧侶形象化身。其貼服長袍、眉間光豪、慈悲面容、豐潤耳垂、旋密髮螺、纖長手指等細節一概符合「相好」所述的佛陀表徵。「光毫」常被誤以爲「第三眼」,甚至是印度種姓標記,多由一個經繪飾的圓盤、鑲嵌的圓形寶石或純粹突起的球形物來表示。「光毫」是「白毫」所釋放的清淨之光。「白毫」是佛陀眉間的白色毫毛。本三尊的「光毫」均以鎏金表面呈現,有如佛陀散射靡不周遍的無盡光芒「眉間光」。[i]
本三尊的坐姿「金剛座」(「座」通「坐」),是一種兩腳交疊並置於股上的盤坐姿勢。坐著時腳跟盡可能地靠近腹部,膝蓋和腿部講求對稱排列。此姿在英語世界通稱為「蓮華坐」(出自梵文padmasana)或「禪坐」(出自梵文dhyanasana),在中國及藏傳佛教地區多稱為「金剛座」(出自梵文vajrasana)。
大乘佛教自公元一世紀在印度興起,衍生自更古老的小乘佛教,在中國廣泛流傳並成爲迄今最重要的佛教流派。小乘佛教注重個人修行,大乘佛教則強調眾生皆可成佛,以救度眾生、自利利他為重。小乘佛教認為佛祖釋迦牟尼本是凡人,經徹底覺悟後成爲一位值得仿效的模範。大乘佛教則把釋迦視爲一位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除他外三世十方均有無數的佛。
佛教在中國歷史悠久,而信奉者最多、最常以各種藝術形式化身為造像的神祗,正是本三尊所代表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以及藥師佛。佛像造型層出不窮,易被混淆,區分身份的特徵在於手部,包括雙手所持的法器,或所擺成的姿態。後者專稱為「手印」,即手指所結之印,或「印相」,即印之形相。每種「手印」皆象徵某種特定教義或理念、行動或態度。
本三尊之左尊為藥師佛,佛一手持「訶梨勒」,一手結「與願印」。傳統的藥師佛形象為左手放在腳上,掌心向上作「禪定印」;右手放在右膝上,掌心向外作「與願印」,又稱「施予印」,表示佛陀正在「說法」。正如本尊,藥師佛經常以低垂的右手拇指與食指夾著一顆果仁,即這裏的「訶梨勒」,俗稱「訶子」。有別於本尊,藥師佛左手常見拿著藥缽或藥壺,內有甘露,即據説是能醫百病的不死之藥。
藥師佛全名為「藥師琉璃光如來」,是東方「琉璃耶淨土」的教主。《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簡稱「藥師經」,記述藥師佛以施藥為眾生離諸橫難,醫治身心,排除貪、瞋、癡「三毒」。信衆參拜藥師佛,以祈求消災延壽。
三尊之中尊為釋迦牟尼佛,手結「觸地印」,或稱「證悟印」,象徵佛陀證悟之時,不爲魔道所動,觸地集願一刻。結印時,釋迦牟尼「左拳安於臍,右羽垂觸地」,把左手置於足上,掌心向上作「定印」,右手搭在膝上,掌心向內。釋迦牟尼佛像的手印不一,但以「觸地印」最爲普遍,象徵佛陀觸地發願,釋尊成道。
釋迦牟尼本名喬達摩悉達多,約在公元前563年生於現今的尼泊爾,為古印度貴族釋迦族人。雖然貴爲釋迦國的太子,悉達多不但拒絕世俗生活,更放棄繼承王位,決意出家修行。他經過多年苦修,終得與禪定同,領悟出四種神聖真諦「四聖諦」,以及八種通往解脫的正途「八正道」,終於公元前約483年以八十高齡圓寂,進入涅槃。「四聖諦」和「八正道」自此成爲佛教的基本教義,不時出現在歷代佛經,最能反映其奧義的是《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悉達多自覺悟後,號「釋迦牟尼」,意謂「釋迦族之聖者」,素有「佛祖」、「世尊」之稱,是千古傳頌的佛教奠基者。
三尊之右尊為阿彌陀佛,與釋迦牟尼一樣,手印不拘一格,但以「禪定印」最爲常見。結印時,雙手平伸,通常右手在上,手心朝天,兩拇指指端相拄,互疊放於兩腿間,形成一圈。此爲阿彌陀佛的獨有手印,是區分自形態相近的釋迦牟尼之要素。「禪定印」有上下疊手或雙手貼腹等多式,接觸拇指的特定手指暗示阿彌陀佛説法所指的淨土層次。本尊與大部分明代的阿彌陀佛造像一樣,兩拇指端互觸成圈,餘指平放。
阿彌陀佛音譯自梵文「Amitābha」,意思爲「無量光」,是佛教「淨土宗」的主神,主張清淨無爲。此佛壽命無數,妙光無邊,又稱「無量壽佛」。《佛說無量壽經》有述「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又曰「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阿彌陀佛所處之地為「西方淨土」(來自梵文Sukhavati),或「西方極樂世界」,除了「無量光佛」及「無量壽佛」,亦有合併兩者名為「無量光壽佛」。
三尊佛像皆設有鋪張華麗的銅製蓮台,宏偉碩大,層次分明,浮雕精緻,仿荷塘造型,波紋周縝,漣漪若動,外繞圍欄,頂綴荷苞,極其悅目。其六邊式形狀、佈局以至下段的束腰結構均與明式硬木傢俱遙相呼應,更與明代年間常見承托瓷器珍玩的細巧木座相映成趣。
自佛教傳入中國至宋代年間,一組三佛、中為主尊、左右為脅侍的「三尊」形式一直十分普遍。早期例子可參考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所藏的一組唐代三尊(館藏編號B60B8+)[ii]。該三尊為釋迦三尊,又稱華嚴三聖,以釋迦牟尼為中尊,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為兩側脅侍。本三尊內的阿彌陀佛及藥師佛,亦有作爲三尊的主尊,各有所屬的脅侍,所組成的三尊分別有西方三聖、東方三聖之稱。直到十五世紀初,疑受藏傳佛教影響,如本三尊的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及藥師佛之三佛組合興起,在清代年間持續流行。在此期間,早期的一佛二菩薩(脅侍)形式也同時並存。
本三尊承襲唐宋時期開啓的華夏風格,而非十五世紀初以降深受宮廷喜愛的藏傳風格,飽含明代佛像體態的時代特色。各尊寶相莊嚴,慈湣靜寂。其豐滿圓面、半掩眼簾、外翻耳垂、清秀頦頰、淺窩細嘴、筆直鼻樑、從鼻根一綫連成的開闊眉目,以至纖幼手指,一概符合明代中葉造像的典型特質,有可能是十六世紀或十七世紀初年製作。各像長袍邊飾上的花卉圖案,與明代瓷器所繪飾的阿拉伯風格番蓮紋如出一轍。六方蓮台所飾的圍欄及荷塘,也是明朝中後期的流行風格。
「佛頂」下方有「髻珠」,即髮髻中的明珠,早見於十二世紀,[iii]後至明代方逐漸普及
。「髻珠」寓意深遠,象徵卓越成就,亦可比喻為賞賜福德圓滿者之禮物。和「髻珠」一樣,諸佛胸前的「卍」(音「萬」)字紋在明代也備受推崇。「卍」紋常見於佛像胸脯,偶有呈右旋,即順時針方向,也會出現在佛陀掌心和腳底。「卍」字的歷史源遠流長,且衆説紛紜,在被佛教引入之前,早已出現在毗濕奴神胸口,屬印度教的吉祥符號,被視爲有德者的標記。古代字書釋「卍」為「如來身有吉祥文也」,三十二相之一為「胸有卐字」,據説象徵佛祖的心。
鎏金銅像製作甚艱,本三尊不僅莊嚴華美,其尺寸之大、鑄工之精,更是軼類超群,世所稀聞。鑄造上等大型銅佛用材選料、招聘名匠所費不貲,如此不惜工本,反映訂製者財力雄厚,地位顯赫,必爲富貴人家,甚至京朝名流。時至今日,成組無缺的三尊造像基本上僅存於寺廟,更遑論連帶原製蓮台一併流傳,足証本三尊的珍罕程度。寺外現存銅佛已鮮見成組流傳,一些保留原製蓮台的單尊例子包括2018年11月7日經倫敦蘇富比拍賣的鎏金銅藥師佛坐像(拍品61)、[iv] 2019年6月11日經巴黎蘇富比拍賣的鎏金銅藥師佛坐像(拍品28)、[v] 2011年3月23日經紐約蘇富比拍賣的鎏金銅釋迦牟尼坐像(拍品692),[vi] 以及2018年5月14日經倫敦佳士得拍賣的明末鎏金銅觀音菩薩大型坐像,其蓮台與本尊相似(拍品166)。[vii]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同類的明末鎏金銅阿彌陀佛坐像,蓮台風格異於本尊。[viii]張添根先生(1914—1996年)創立的臺北市鴻禧美術館舊藏兩例,同爲十六至十七世紀初年鑄造,惟蓮台均已遺失,於2019年9月10日經紐約蘇富比拍賣(拍品306、[ix]313)[x]。2019年9月13日紐約佳士得拍賣兩例,疑本屬一組三尊的藥師佛及阿彌陀佛,風格與本尊類似,但尺寸相差甚遠(拍品852)[xi]。
本三尊雄偉壯麗,工藝精絕,估計來自重要的大型寺廟,由聲威隆重的虔誠善信捐贈。雕像保留漢傳佛教造像色彩,蘊藏華夏古典美學元素,且流露明代中晚期特色,與當時宮廷興起的藏傳風格迥然不同。三尊保存完好,品相絕佳,來源有緒,藏於歐洲多年,是迄今海外、甚至國內為數不多的完整範例。傳世鎏金銅佛像不時後配蓮台,本三尊的蓮台卻一律原製。如斯水準的佛教藝術瑰寶難得傳世,洵屬可貴。
[i]「光毫」又稱「玉豪」、「白毫」和「素豪」,發光時之容貌被稱為「眉間白毫相」。不少印度教神靈的額頭中央確有第三隻眼睛,而佛教神靈尤其是佛陀的眉間則有一圈毛髮。「光毫」是佛陀「三十二相」之一,連「八十種好」簡稱為「相好」,概括佛陀身體所具的外貌和身形特徵。
[ii] 見: https://onlinecollection.asianart.org/view/objects/asitem/search@/0?t:state:flow=2615e11b-1ab6-4915-8f2c-a3f3a6e5503f
[iii] 見: Denise Patry Leidy、Donna Strahan 等:《Wisdom Embodied: Chinese Buddhist and Daoist Sculpture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康涅狄格州紐黑文:耶魯大學出版社),2010年,頁129-131,編號 29;另見: 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61656?ft=32.148&offset=0&rpp=40&pos=1
[iv] 見: https://www.sothebys.com/en/auctions/ecatalogue/2018/important-chinese-art-l18212/lot.61.html?locale=en
[v] 見: https://www.sothebys.com/en/auctions/ecatalogue/2019/arts-dasie-pf1907/lot.28.html?locale=en
[vi] 見: https://www.sothebys.com/en/auctions/ecatalogue/2011/fine-chinese-ceramics-and-works-of-art-n08726/lot.692.html?locale=en
[vii] 見: https://www.christies.com/lot/lot-6140164?ldp_breadcrumb=back&intObjectID=6140164&from=salessummary&lid=1
[viii] 見: https://blog.udn.com/mobile/cty43115/113725278
[ix] 見: https://www.sothebys.com/en/auctions/ecatalogue/2019/bodies-of-infinite-light-n10233/lot.306.html?locale=en
[x] 見: https://www.sothebys.com/en/auctions/ecatalogue/2019/bodies-of-infinite-light-n10233/lot.313.html?locale=en
[xi] 見: https://www.christies.com/lot/lot-6220313?ldp_breadcrumb=back&intObjectID=6220313&from=salessummary&l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