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w=1)
金匱室陳仁濤先生珍藏 (拍品 967-969)陳仁濤先生(1906-1968)原藉浙江,1930-40年代上海銀行及物業家。1946年從上海來港,好收藏中國古玩書畫,尤喜古錢幣,因收藏有「金匱直萬」,故名齋曰「金匱室」。1952年著《金匱論古初集》。陳先生收藏極豐,1955年在香港首屆藝術節,曾借展金匱室一批古董及書畫,可知於早期藝術收藏圈中已具聲望。自2010年開始佳士得承蒙委託,呈獻多件藏品,廣受買家、藏家支持。
明 沈周
為朱性甫畫設色山水長卷
細節
明 沈周
為朱性甫畫設色山水長卷
設色紙本 手卷 一四八六年作
畫心 35 x 1,263 cm. (13 ¾ x 497 ¼ in.)
題跋 35 x 131 cm. (13 ¾ x 51 5/8 in.)
題識:
朱君性甫得衢楮之縝膩者四翻,剖為八翻,通粘為卷,延四丈有畸。乙巳春,持謂余曰:“此紙於繪事家頗稱水墨,知子胸中丘壑,天下巴蜀也。能不使余(臥遊)此卷中耶!”余憚其長,以謝不能。性甫不答,但磨墨引紙自若。余笑為作雜樹坡石,盈尺而(止),性甫遂內諸袖,復揚言曰:“事(則)有難於先,必易於後也。”由是數數來見,見便致几桉間,從□從臾曰:“西山朝來,覺有爽氣!”又曰:“子敬《洛神賦》僅遺十三行,亦自可愛。使見全文,得不竦人乎!”其言雅而曠,其意勤而宛,能令人愛。余雖有憚色,而終無拒心也。且畫且輟,歷一年所而成。實成化丙午(1786年)三月晦也,性甫求識,遂識如此。沈周。
鈐印:
沈氏啟南、沈周、啟南、沈啟南、白石翁
題跋:邵寶(1460-1527):
跋尾數語,具見石老洒落縕藉,有古人風致。若其畫筆之高,則固不待論也。李公篆在卷首,可謂二妙!華君其無易視之哉!正德庚午(1510年)秋八月上丁,二泉道人邵寶觀於嘉樹齋。
鈐印:
二泉、如斯亭、觀泉道人
陳仁濤(1906-1968):
石田畫雖多粗筆,而如此卷之縱逸絕塵,實生平所罕見。圖為朱存理作,成於成化二十二年丙午三月,石田年六十,存理年四十三。李應楨為書引首,雖未記年月,然李氏卒於弘治六年,癸丑書此,必當在丙午至癸丑七年間也。邵二泉為華氏題於正德五年庚午,其時石田已於先一年去世。朱性甫年六十七,尚健在,而畫卷已轉入華氏。華氏蓄之不久,即為安國所得,卷中有桂坡鈐縫印可知也。諸君子皆當時名宿,五百年後風流餘韻,尚可想象得之。戊戍(1958年)十一月陳仁濤謹識。
鈐印:
金匱室主、陳氏仁濤
李應楨(1431-1513)題引首:真賞。李應楨。
鈐印:
李甡楨伯父印
藏印:
安國(1481-1534):桂坡安(三次)
陸樹聲(1509-1605):陸樹聲鑒賞章
陳仁濤(1906-1968):
金匱寶藏陳氏仁濤(二次)、金匱室、金匱寶藏、仁濤奇緣
三印不辨
為朱性甫畫設色山水長卷
設色紙本 手卷 一四八六年作
畫心 35 x 1,263 cm. (13 ¾ x 497 ¼ in.)
題跋 35 x 131 cm. (13 ¾ x 51 5/8 in.)
題識:
朱君性甫得衢楮之縝膩者四翻,剖為八翻,通粘為卷,延四丈有畸。乙巳春,持謂余曰:“此紙於繪事家頗稱水墨,知子胸中丘壑,天下巴蜀也。能不使余(臥遊)此卷中耶!”余憚其長,以謝不能。性甫不答,但磨墨引紙自若。余笑為作雜樹坡石,盈尺而(止),性甫遂內諸袖,復揚言曰:“事(則)有難於先,必易於後也。”由是數數來見,見便致几桉間,從□從臾曰:“西山朝來,覺有爽氣!”又曰:“子敬《洛神賦》僅遺十三行,亦自可愛。使見全文,得不竦人乎!”其言雅而曠,其意勤而宛,能令人愛。余雖有憚色,而終無拒心也。且畫且輟,歷一年所而成。實成化丙午(1786年)三月晦也,性甫求識,遂識如此。沈周。
鈐印:
沈氏啟南、沈周、啟南、沈啟南、白石翁
題跋:邵寶(1460-1527):
跋尾數語,具見石老洒落縕藉,有古人風致。若其畫筆之高,則固不待論也。李公篆在卷首,可謂二妙!華君其無易視之哉!正德庚午(1510年)秋八月上丁,二泉道人邵寶觀於嘉樹齋。
鈐印:
二泉、如斯亭、觀泉道人
陳仁濤(1906-1968):
石田畫雖多粗筆,而如此卷之縱逸絕塵,實生平所罕見。圖為朱存理作,成於成化二十二年丙午三月,石田年六十,存理年四十三。李應楨為書引首,雖未記年月,然李氏卒於弘治六年,癸丑書此,必當在丙午至癸丑七年間也。邵二泉為華氏題於正德五年庚午,其時石田已於先一年去世。朱性甫年六十七,尚健在,而畫卷已轉入華氏。華氏蓄之不久,即為安國所得,卷中有桂坡鈐縫印可知也。諸君子皆當時名宿,五百年後風流餘韻,尚可想象得之。戊戍(1958年)十一月陳仁濤謹識。
鈐印:
金匱室主、陳氏仁濤
李應楨(1431-1513)題引首:真賞。李應楨。
鈐印:
李甡楨伯父印
藏印:
安國(1481-1534):桂坡安(三次)
陸樹聲(1509-1605):陸樹聲鑒賞章
陳仁濤(1906-1968):
金匱寶藏陳氏仁濤(二次)、金匱室、金匱寶藏、仁濤奇緣
三印不辨
來源
金匱室陳仁濤先生珍藏
出版
章培恒主編、陳正宏著《沈周年譜》,復旦大學出版社,上海,1993年12月,第196頁。
徐邦達《改訂歷代流傳書畫作品編年表》,人民美術出版社,
北京,1994年,第64頁。
阮榮春《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 沈周》,吉林美術出版社,長春,1996年5月,第233-234頁。
陸心源《穰梨館過眼錄》卷十六,見《中國書畫全書》第13冊,上海書畫出版社,上海,1998年,第93頁上。
田洪、田琳編著《沈周繪畫作品編年圖錄》上,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天津,2012年1月,第162頁。
徐邦達《改訂歷代流傳書畫作品編年表》,人民美術出版社,
北京,1994年,第64頁。
阮榮春《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 沈周》,吉林美術出版社,長春,1996年5月,第233-234頁。
陸心源《穰梨館過眼錄》卷十六,見《中國書畫全書》第13冊,上海書畫出版社,上海,1998年,第93頁上。
田洪、田琳編著《沈周繪畫作品編年圖錄》上,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天津,2012年1月,第162頁。
榮譽呈獻
Amy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