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 CHUNG-MING (B. 1965)
蘇崇銘(1965 年生)

翠色暖風

細節
蘇崇銘(1965 年生)
翠色暖風
設色 紙本 鏡框
80 x 110 cm. (31 ½ x 43 ¼ in.)
2013 年作
題識
二〇一三癸巳,崇銘。
鈐印
蘇、崇銘

拍品專文

蘇崇銘1965 年生於高雄,畢業於東海大學。蘇氏從傳統水墨大師的範本和大自然中學習,從此鑽研他的繪畫技法,並創作出注重主觀情感表達的個人藝術語言程式新韻。蘇氏的山水讚美大自然,對於藝術家而言,藝術的靈感來源於自然和生活的意識。他認為,藝術家要以觀察和對生命的理解去發掘不同的感官體驗,這樣才能把後者轉化成主觀情感,並表達成畫中的一草一木。

畫家是旅行者,無論遠近,他們從來不曾停止探索大自然。中國畫家長久以來已建立了一套獨特的天人關係。他們的山水畫鮮少追求對自然的如實呈現,而渴望以畫家對自然的所見和體驗所產生的精神共鳴取而代之。這樣的創作態度得以讓各個不同時代的藝術家進行山水畫的創作與創新。
五十多年來,劉國松致力於尋找新的技法以及素材來描繪大自然。西藏之行使他有了描繪雪峰連綿的喜馬拉雅山之靈感。掌握了獨創之抽筋剝皮法,西藏系列(編號841)作品將劉國松早年的抽象畫推向新的境界,並且挑戰了傳統中國山水畫的規範。劉國松的另一項重大革新在於試圖將水畫入中國畫中。他大膽地以新穎的水拓法和鮮艷色彩運用於這一主題上,讓觀者對於九寨溝的美麗湖泊以及沿岸反射於水面的景色產生無限的想像(編號842)。
香港藝術家何百里、管偉邦以及麥翠影則以不同的方式描繪自然。轉化了習自嶺南畫派的精湛技法,何百里使用鮮艷的色彩於他的曦望系列作品中(編號843)。他創造出來的景象是他內心中的烏托邦,一個浪漫理想化的世界,源自於他自身的記憶與感受。管偉邦作為香港水墨畫界的年輕代表,將新元素,如創新的空間安排、新穎的呈現方式,灌注於作品中以改寫古典。管偉邦(編號848)成長於香港,他的作品往往以狹窄或拼湊的方式描繪景色,提供觀者一如從窗戶向外窺探的有限視界,正如同身處於大都會的人們透過窗戶所看到的景色。麥翠影(編號846)以密集地畫出線條、樹木、花卉為特色,她呈現了一個迷人的,甚至是令人費解的自然視角,令觀者在欣賞她的藝術作品時能有一股寧靜感。
賈又福(編號844、845)多次旅行於太行山,以寬而粗獷的筆法精湛地捕捉了令人敬畏的山峰,並與富有神祕美感的天空相映。在鮮明的明與暗對比下,賈又福筆下令人嘆為觀止的山脈令人類的存在相形見絀,並且喚起人們對於天人關係的沉思。陳家泠(編號847)探索出以不同的方式將中國遠古壁畫及歐洲水彩畫結合,他使用淡、淺的水墨層與嚴謹的線條將兩者改造,並發展出獨特的風格。身為一個攝影家,他以水墨與顏色做實驗來捕捉自然之美以及其豐富的色彩。蘇崇銘(編號849)的山水畫是對自然的歌頌,而對藝術家來說,藝術靈感源自於對自然和生活的體認。他相信,藝術家應當依靠對生活的觀察與認識來發覺存在的感官實體,而後將之內化為主觀情感,這將以獨特的形式與材料展現。

更多來自 中國當代水墨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