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創作於1959-1961年間的《風景(布洛涅森林)》(拍品編號 452),是法藉華裔藝術家曾海文極為罕見的早期油畫創作。藝術家以法國巴黎城西邊的一片森林為主題。布洛涅森林位於塞納河畔訥伊和布洛涅-比揚古之間,內有十幾個湖和池塘,兩個最大的湖是東部的南北長形湖,南邊的叫「上湖」(Lac Supérieur),北邊的叫「下湖」 (Lac inférieur)。布洛涅森林歷來是歐洲作家和藝術家的創作靈感,包括司湯達小說《紅與黑》,巴爾扎克小說《交際花衰盛記》、莫泊桑小說《我們的心》、左拉的小說《娜娜》、還有梵谷、馬奈等著名畫家的油畫。
曾海文的著眼點就是停泊了小艇的上湖。相對梵谷描寫深秋的《漫步布洛涅森林》(圖1),曾海文筆下的布洛涅森林便是明快、爽朗、自由。他以輕型、快速、層次複雜的筆觸描繪翠綠的樹林、藍天、白雲、橘色小艇、微微的波浪,筆觸把藝術家的內心情感傳遞至畫面,創造出一個恬靜、閒逸、開朗的空間。這樣充滿自由情感的筆觸令人聯想起波納爾及馬蒂斯。曾海文追求創作時一瞬間的表達,如曾氏在藝評家戴浩石訪問中所言,繪畫遊走於肉眼可見的世界和思想(想像)世界之間,創作都是他內心的潛意識世界的展示。曾海文豐富的道家思想內涵為他帶來無限的靈感,以傳統的水墨創作新的筆觸,延續八大山人簡煉的大寫意。
曾海文自1960年代專注發展水墨畫,因此油畫作品一般只見於1950年代,為數稀少。《風景(布洛涅森林)》原為曾氏友人Truong ThanhThai先生之收藏。
曾海文和趙無極在同年,即1948年抵達法國,而朱德群則1955年抵法。有別於趙無極、朱德群,曾海文在抵達法國前並沒有受正式繪畫訓練,他從祖父身上學習水墨畫和書法,其後在法國大茅舍藝術學院學習繪畫。曾海文通過參觀美術館吸收前人藝術的精華。縱然曾海文與杭州藝專畢業生趙無極和朱德群擁有不同的背景,他們三人在巴黎這個新環境裡,打破舊日所認知的,又重審視自己的傳統。回顧趙無極、朱德群、曾海文的早期創作,他們都先從具像的繪畫出發,但最終都是走具有東方精神,善於抒情的非表徵藝術道路。
創作於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初的三幅靜物紙本創作(拍品編號453、454及455),可見首十年的早期繪畫生涯是油畫和水墨創作並駕齊驅。作品展示了曾氏的繪畫根柢,包括其精準的構圖比例、點到即止的用筆,扣人心弦的色彩,均表現在別出心裁的瓶花佈置、帶給人雅致、時尚、永恆的美感。左下方四顆櫻桃,以鮮紅色和粉紅色建構前後關係,加上一分為二以大筆刷上色的背景,在小小的紙本上創造出闊大的空間。
曾海文的著眼點就是停泊了小艇的上湖。相對梵谷描寫深秋的《漫步布洛涅森林》(圖1),曾海文筆下的布洛涅森林便是明快、爽朗、自由。他以輕型、快速、層次複雜的筆觸描繪翠綠的樹林、藍天、白雲、橘色小艇、微微的波浪,筆觸把藝術家的內心情感傳遞至畫面,創造出一個恬靜、閒逸、開朗的空間。這樣充滿自由情感的筆觸令人聯想起波納爾及馬蒂斯。曾海文追求創作時一瞬間的表達,如曾氏在藝評家戴浩石訪問中所言,繪畫遊走於肉眼可見的世界和思想(想像)世界之間,創作都是他內心的潛意識世界的展示。曾海文豐富的道家思想內涵為他帶來無限的靈感,以傳統的水墨創作新的筆觸,延續八大山人簡煉的大寫意。
曾海文自1960年代專注發展水墨畫,因此油畫作品一般只見於1950年代,為數稀少。《風景(布洛涅森林)》原為曾氏友人Truong ThanhThai先生之收藏。
曾海文和趙無極在同年,即1948年抵達法國,而朱德群則1955年抵法。有別於趙無極、朱德群,曾海文在抵達法國前並沒有受正式繪畫訓練,他從祖父身上學習水墨畫和書法,其後在法國大茅舍藝術學院學習繪畫。曾海文通過參觀美術館吸收前人藝術的精華。縱然曾海文與杭州藝專畢業生趙無極和朱德群擁有不同的背景,他們三人在巴黎這個新環境裡,打破舊日所認知的,又重審視自己的傳統。回顧趙無極、朱德群、曾海文的早期創作,他們都先從具像的繪畫出發,但最終都是走具有東方精神,善於抒情的非表徵藝術道路。
創作於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初的三幅靜物紙本創作(拍品編號453、454及455),可見首十年的早期繪畫生涯是油畫和水墨創作並駕齊驅。作品展示了曾氏的繪畫根柢,包括其精準的構圖比例、點到即止的用筆,扣人心弦的色彩,均表現在別出心裁的瓶花佈置、帶給人雅致、時尚、永恆的美感。左下方四顆櫻桃,以鮮紅色和粉紅色建構前後關係,加上一分為二以大筆刷上色的背景,在小小的紙本上創造出闊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