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中國美術學院七年的學習,令潤松對傳統書畫語言輕車熟駕;性格沉穩冷靜的他,思考多指向內省。正是這樣的積累與心態,造就了潤松從容潔淨的藝途,營造了他作品中清涼幽謐的境界。在眾人求新之時,他求與古人之共性;在眾人求快變之時,他看到藝術的階段性,這樣的思路,需要定力與自信。
“古人與今人皆是人,是人便會有共性。許多人都希望擁有個性,而我對共性的追求卻甚過對個性的追求,至少在現階段自己就是這樣的想法。……我不會去製定一份計劃,強迫自己要在什麼時間搞出一種所謂革命性的風格或手法的。只要依照自己的內心,努力挖掘自己的天賦,腳踏實地盡力做就行了。”
—潤松
“古人與今人皆是人,是人便會有共性。許多人都希望擁有個性,而我對共性的追求卻甚過對個性的追求,至少在現階段自己就是這樣的想法。……我不會去製定一份計劃,強迫自己要在什麼時間搞出一種所謂革命性的風格或手法的。只要依照自己的內心,努力挖掘自己的天賦,腳踏實地盡力做就行了。”
—潤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