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趙無極的水彩創作與其油彩是並駕齊驅地發展。自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以自然風景和靜物,到五十年代中期,發展線性的自然和城市風景(圖 1),及後文字符號風格,以至六十年代全抽象階段,皆有水彩創作。
創作於1981年的《無題》(Lot 58)是趙氏水彩畫的代表作,表現了藝術家走過七十年代重拾中國畫用墨、用筆法,對水性顏料和紙應用有了更深層的經驗,創作出節奏分明、輕重起落、明暗有致的水彩畫。
趙無極的繪畫理念曾提到中國水墨畫對其影響,他曾表示:「中國畫𥚃虛實造成的節奏,一個推一個的不斷移動,使畫面輕重有致,在這點上傳統給了我很大的啟示,若說我的畫和一般西方畫家不同,原因大概就在處理空間的觀點上了。」除了觀察、研究名家水墨作品,趙氏也會通過水彩、印度墨在紙上創作的經驗了解水性顏料接觸水彩紙所產生的滲透和偶發效果。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趙無極抵巴黎後的新油畫風格也與其1949年石版畫中獨創的化開的背景互相呼應。由此可以推論,趙氏的版畫、水彩畫及油畫發展都是相輔相承的,例如:1950年埃及人像水彩畫(圖2)及1951年的裸女石版畫(圖3)與1951年人像油畫《無題》(圖4)有啟發的關係;另外,1987年水彩作品《無題》(圖5)便是《04-09.87》(圖6)的雛形。可是水彩畫與油畫並非直接的草稿關係,正如趙氏曾提出:「他作畫時不會在畫布上起稿。」每幅水彩作品乃獨立創作,但不可完全否定水彩畫的創作過程為趙氏某些油畫埋下伏筆。
通過比較趙無極重要油畫作品《10.3.83》 (圖7),觀者會發現1981年水彩作品《無題》在構圖上、用色上都有類似表現。而八十年代開始,趙氏油畫風格更渴望製造一種流動、滲入、開散和綿延的效果,因此,水彩創作和中國水墨畫可謂對油畫創作有更深層次的影響。《無題》中畫面橫分三段,中景和後用大筆從左而右橫刷,趙氏充分利用水墨層層堆疊的效果,先是用淡墨營造淡灰色,再刻意避開左上方,加上普魯士藍、石蕊藍,最後加上濃黑墨,這個以破墨組成的背景顯出濃淡變化,輕潤的風采。前景則以渲染、積墨方式,先淡後濃或先濃後淡,層層染,隨擦帶染反覆使用,產生多層次感,增加肌理與綿密度,製造出別於皴法的質感。
趙無極在水彩畫《無題》中達到的渲染效果,成功地轉移到油畫中。趙氏十分明白用油彩顏料製造這種輕盈移動的效果的困難,誠如他所言:「我的畫上很多地方看起來也很空,可是油彩不像水墨畫那樣容易渲染,所以我在空的部分比在實的部分下的功夫更多。」趙無極在顏料混合,著色技巧,色彩搭配等方法著手,他這個創新的切入點為處理黏結的油畫色彩帶來新視野。
三月十日自1972年便成了趙無極難忘的日子,這一天是第二任妻子離世的日子。趙無極以日期命名的作品《10.3.73》、《10.3.74》、《10.3.76》、《10.3.78》、《10.3.82》(圖8)、《10.3.83》、《10.3.85》及《10.3.92》皆與三月十日有關,藴含藝術家個人的情意。1981年《無題》不僅為《10.3.83》寫下的伏筆,更可謂開啟了趙無極1980年代以石蕊藍、紫藍色為主色的水墨分層的油畫創作(圖7-9),同時是寄載了趙無極獨特情感的水彩畫的難得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