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香遠益清:清康熙御製胭脂紅地琺瑯彩千葉蓮紋盌
蘇玫瑰
亞洲藝術部資深國際學術顧問
本季呈獻的康熙御製盌巧絕天工,與之相近的傳世「康熙御製」款佳瓷寥寥無幾。此類作品俱由江西景德鎮御窯拉坯窯燒,製成素瓷胎後解運至北面一千公里外的皇城。創辦於康熙朝的宮廷作坊接手之後,再依照皇上的具體要求繪圖施彩。
無疑,皇上對此類瓷器常躬親過問,現存宮廷文檔 多番提到,每件作品須先恭呈御覽,方可送至宮內 作坊施彩。其中一筆記錄更涉及與康熙淵源甚深的 曹家。曹寅曾入宮任康熙侍讀,母孫氏為康熙乳母, 其父曹璽獲康熙賜官織造。曹家自此三代世襲, 1720 年由曹寅之侄曹頫接任。由此推論,景德鎮 素瓷胎運京一事應由江寧織造承辦,故曹頫於康熙 五十九年(公元1720 年)奏摺內有朱批諭示:「近 來爾家差事甚多,如磁器琺瑯之類,先還有旨意件 數,到京之後,送至御前覽完才燒琺瑯,今不知騙 了多少磁器 ......」,詳見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 康雍乾名瓷特展》圖錄頁14(台北:1986)。
康熙對該等御瓷的關注,當然不囿於視察景德鎮素 瓷。他對畫琺瑯器物(如歐洲諸國所贈的畫琺瑯瓷 器)青睞有加,兼之對科技興趣濃厚,故此特地在 宮內設立作坊,以推動畫琺瑯瓷器與金屬器的製 作。此類宮廷作坊的製品種類繁多,由內務府轄下 造辦處全權營辦。1691 年,許多作坊已遷至慈寧宮, 但一部份仍位於紫禁城內皇上主要居所養心殿附近 的啟祥宮內。至於別的宮廷作坊,則位於皇城西北 面圓明園內,設於名號頗具雅趣的如意館內「洞天 深處」。康熙銳意在本土製作上乘的御製琺瑯器, 其重大舉措之一是於1696 年創辦玻璃廠。他授命 巴伐利亞傳教士紀里安(Kilian Stumpf)執掌玻璃 廠,更在法國耶穌會傳教士居處及蠶池口教堂(近紫禁城西安門)附近興建作坊。宮廷玻璃廠除了製 作各式裝飾玻璃和鏡片外,還參與研發金屬器和瓷 器的各色琺瑯彩,以期完善甚或取代歐洲進口琺瑯 彩。《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載述,琺瑯作坊於康熙 五十七年(公元1718 年)從武英殿遷出,並移交 養心殿管理及增配人手。
是次拍賣的康熙御製盌堪稱絕色,其紋飾糅合了琺 瑯新彩的三大成員,而三者皆由宮廷作坊研製,其 配方與歐洲版本迥然有異。其中最為人稱道者,是 本盌的色地與粉紅蓮瓣所用的胭脂紅料,餘下二者 為白料與黃料,兩者均為紋飾圖案增色不少。分析 結果顯示,中國的胭脂紅料是以黃金膠狀顆粒呈 色。中國胭脂紅料與歐洲「卡斯阿斯紫」( 安德烈‧ 卡斯亞斯於1650 年前後研發於萊頓)有兩大區別。 中國琺瑯彩的含金量遠低於歐洲版本,且製備方式 也有異於歐洲的卡斯阿斯紫。此外,中國彩料含錫 甚低,工匠應是先製成紅玻璃,並將之研成粉末狀 的顏料,再與透明無色的琺瑯料拌勻。這種本土工 藝在玻璃匠當中十分流行,其優勢在於黃金用量較 少,因而成本較低,且琺瑯彩的呈色更均勻,畫師 落筆益發靈動揮灑。
至於不透明的粉紅彩,便是用這種紅玻璃粉末與砷化鉛白彩混合而成;而半透明的鮮紫(見於本拍品的近似例),則是將紅玻璃粉末與透明藍彩摻合的結果。值得一提的是,全新的不透明白彩採用的是砷酸鉛,而非歐洲的氧化錫;新的不透明黃彩則是用錫酸鉛呈色,而非歐洲習用之銻。各色與白彩混合後,可得出深淺有致的粉彩,或可當作施彩(如粉紅或黃)的底色,以渲染光影明暗。上述三種新彩俱研發於康熙後期,且常見於當時的御瓷,但除此之外,本拍品及其近似例尚糅合了一抹幽藍。雖然康熙朝創燒藍彩的年代略早,但這種清麗的琺瑯彩要到康熙後期始至臻完美。康熙帝苦心孤詣催生本土的畫琺瑯器物,觀乎此盌及其寥寥數件近似例,當可視之為清宮慶賀功成事遂之里程碑。此類器物絕非一式多件;相反,每器皆是獨一無二的孤品,即便配對者的紋樣亦非照搬無誤,而是相輔相成之作。
本季呈獻的絕妙康熙盌罕貴之至,一方面是因為其紋飾出於宮廷巧匠之手,且所用琺瑯彩諸色紛呈,另一方面亦可歸功於其生動寫實的蓮紋畫工。此盌的蓮花風姿綽約,旋而觀之,宛若畫卷徐徐展開。其實,這種花葉從足底拔地而起的格局,與若干名畫中的構圖頗具異曲同工之妙。其中一例是1970年山東省鄒縣出土的一幅水墨淡彩紙本手卷,此乃明初皇族墓葬文物,圖見山東省博物館發表的< 發 掘明朱檀墓紀實>,收錄於《文物》1972 年第5 期 頁25-36 圖版2-4,另可參考J. Fontein 及吳同合 撰的《Unearthing China’s Past》頁235-7 圖133(波 士頓:1973)。這幅錢選(公元1235 至1305 年) 所作的《白蓮圖》(圖一),是洪武帝(公元1368 至1398 年在位)第十子魯荒王朱檀(公元1370 至 1390 年)陪葬之物。它很可能曾納入著名的祥哥剌 吉公主(生卒年約為公元1283 至1331 年,曾祖為 忽必烈)舊藏,因朱檀墓發現的四幅畫中,兩者鈐 「皇姊圖書」印。此畫對本拍品而言意義重大,因 為它畫工寫實,連蓮莖上的小刺亦如實呈現,屬於 同類型畫作中的早期實例,而本拍品在這些細節上 的處理同樣細緻入微。
另一幅相關的作品是明代陳淳(公元1483 至1544 年)的水墨設色紙本蓮花圖(圖二),畫家題識指 繪於癸卯(公元1543 年)七月,此畫現為芝加哥 藝術學院藏,詳見 圖6, 全文發表於 《Chinese Art Society of America Archives》1956 年 刊號X。畫中蓮花自然寫實,與本拍品如出一轍, 而蓮莖亦像錢選畫作般帶刺。
但在康熙御製琺瑯彩瓷中,鮮見畫風寫實的蓮紋, 相較之下牡丹更為常見。即便如此,康熙命人以蓮 紋來裝飾這些他念茲在茲的瓷器,其實與後世對他 的評價可謂不謀而合。康熙雖出身滿族,但素來仰 慕中原文化,且學養甚佳,性情愛好無不深具文人 意趣。他對宋明理學頗感興趣,所以對蓮花之吉祥 寓意自當耳熟能詳。據載,康熙御製咏蓮詩便有四 首。但論及中國文學史上最膾炙人口的咏蓮之作, 依然首推周敦頤(公元1017 至1073 年)的《愛蓮 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 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 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 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 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較諸別的花卉,蓮花孤高清逸,周敦頤在字裏行間 洋溢着對蓮的愛慕之情,且以儒家「君子」形象譽 之。其實,在中國文學史上,對蓮花之謳歌還可追 溯至更早,《楚辭》中仿民間招魂唱詞所作的< 招 魂> 便是一例,此篇一說是屈原作,一說是戰國 時宋玉作, 收於王逸公元二世紀《楚辭章句》註本。此處召喚的對象乃楚王之魂,作者以紅塵中百 般旖旎誘之勸之,其中也提到了御苑景致,如「冬 有穾廈,夏室寒些」,以及「坐堂伏檻,臨曲池 些。芙蓉始發,雜芰荷些」等蓮池風光,其英譯本 可參詳霍克思(David Hawkes) 著作〈The Songs of Ch’u〉, 收錄於Cyril Birch 所編《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頁76(紐約:1965)。
古往今來,高人逸士對蓮花無不揄揚有加,唐代著 名詩人白居易(公元772 至846 年)亦曾借《池上 篇》描述其「草堂」前的清池美景。詩中指出「紫 菱白蓮」等「皆吾所好,盡在吾前」,兼具「時飲 一杯,或吟一篇」之樂。涼亭高坐,眼前水波瀲灧、 和風習習,觸目菱蓮搖曳、荷香幽幽,此乃詩人千 古吟唱的題材之一。高士身處亭台水榭,探身細味 一縷荷香之夏景,亦是司空見慣的繪畫主題。它們 呈現的不僅是夏日情致,更隱含了周敦頤以蓮喻君 子之德的儒家情操。
根據中國傳統文化,蓮的寓意無比禎祥。它與佛教 息息相關,乃美麗與純潔之化身,其花與葉亦常借 指和諧。蓮的名稱眾多,大部份寄寓了「早生貴 子」、「連生貴子」等期盼。蓮花綻放之際,蓮房 業已成形,這一特殊的現象應是蓮象徵「早生貴 子」的原因之一。古代繪畫甚或康熙琺瑯彩瓷中的 蓮紋,其形象無論是含苞、盛放、結籽或荷葉舒卷, 俱極盡繪飾之能事。由於蓮的苞、花、籽實同時存 在,仿佛體現了過去、現在與未來這三個天地萬物 必經的階段。本拍品的荷葉邊沿微微泛黃,葉脈纖 毫畢現,類似的畫工亦見諸於1716 年為康熙六十 壽辰燒造的珍罕粉彩祝壽盤(圖三),其中一例為 大衛德爵士珍藏,圖見蘇玫瑰所著《形秀色麗四代 珍》頁115 編號124(倫敦:1992)。鑑於蓮花通 體是寶,所以其興衰榮枯皆為吟誦之題材。即便寒 冬來臨,水面僅餘枯枝敗葉,蓮依然為騷人墨客所 喜,因其水面的倒影恍如書家筆下的婉約疏狂。
清代帝王的愛蓮之心,不僅體現在宮廷御製藝術 品,更彰顯於他們在宮內廣植蓮花的熱忱。康熙之 孫乾隆(公元1736 至1795 年在位)有詠蓮詩多首, 並數度提到溫泉、湯泉或溫池中的蓮花。據《清高 宗御製詩初集》卷四十< 湯泉新荷> 一詩所述,溫 池或溫泉顯然有助提前蓮之花期。此詩節錄如下:
別浦田田才見葉,溫池灼灼已開荷。
寒暄誰令殊所託,遲速因之異幾多。
此詩作於丁卯四月(即公元1747 年),可見這些 宮中特設的溫池,使皇上早於暮春即可賞荷,而毋 須待到夏暖之時。
康熙亦想方設法,冀圖在宮中得享賞荷之樂。蓮花 常與消暑相提並論,故此熱河(今河北承德)行宮 也有蓮的芳蹤。當地群山圍繞,康熙於1703 年敕 令在此處動工興建避暑山莊。主宮殿群於1711 年 竣工,康熙賜名「避暑山莊」,並選三十六處勝景, 各賦詩誌之,另詔令畫家沈嵛為詩製圖,1712 年結 集為圖文並茂的《御製避暑山莊詩》,康熙特為此 作序,並欽定書中題註。尤須一提的是,皇上御選 勝景之中,多處植有蓮花,康熙更諭令在行宮設計 中加設蓮池,所以避暑山莊內,蓮花隨處可見。宮 內更將整片院落蓄水為池,以便種植金蓮。金蓮產 自敖漢旗,地處蒙古地區,故又名「敖漢蓮」,此 花風姿綽約,且頗為耐寒。乾隆於1772 至1781 年 間命人編纂《欽定熱河志》( 收錄於《四庫全書》), 據卷九十四記載:「敖漢所產,較關內尤佳,山莊 移植之。塞外地寒,草木多早黃落,荷獨深秋尚開, 木蘭回蹕時猶有開放者。」
康熙帝有四首咏蓮詩傳世,三者皆提到「千葉蓮」。以下《千葉蓮》一詩正是寫他在御苑坐看斜陽,眼前蓮池艷重芳傳,宮女泛舟採荷,近臣妙筆生花,一片閒情逸趣躍然紙上:
禁苑初秋玉殿涼,綠荷經瀨遞清商。
千英水面重重艷,幾度風前柄柄香。
宮女移船搖紺葉,近臣載筆詠紅芳。
定心坐對西山靜,不管穠纖暎夕陽。
康熙對千葉蓮情有獨鍾,在位最後一年前(即康熙 六十一年,公元1722 年)曾命工擅花鳥的內閣學 士兼禮部侍郎蔣廷錫(公元1669 至1732 年)作《敖 漢千葉蓮》軸(圖四),圖見《乾隆皇帝的文化大 業》頁85 編號II-8(台北:2002)。康熙觀畫後 龍顏大悅,着陪侍七臣題詩誌之。此軸現為台北國 立故宮博物院珍藏,畫中蓮花(一枝為粉紅並蒂蓮) 與本拍品的共通之處顯而易見。本拍品燒造於康熙 晚期,所以畫瓷師很可能曾師法蔣氏畫作,甚或是 皇上授意為之,由此看來,此盌當可斷代為1722 年。這一推論更可解釋,為何本拍品與雍正元年(即 1723 年)郎世寧所作《聚瑞圖》( 詳見下文)如斯 接近。頗堪玩味的是,康熙之孫乾隆對繪製於1722 年的《敖漢千葉蓮》亦青眼有加,以至畫成六十三 年之後,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 年),他在行宮 居停期間,再次令人取出此畫觀賞。他對畫中蓮花 的惟妙惟肖深為賞識,並命皇子及在座五臣為此賦 詩誌之。
可圈可點的是,《敖漢千葉蓮》中繪有一莖二花的 並蒂蓮,本拍品亦繪並蒂蓮三枝。此花又名「並頭 蓮」,極為罕貴,且飽含吉祥寓意,若置諸宮苑, 還可引申為政清人和、太平盛世。花開並蒂亦象徵 夫妻恩愛、至死不渝。它又稱「千瓣蓮」,借指千 般願望皆如願以償。並蒂蓮是因花芽分生,形成兩 個獨立的花蕾,故有二花並開的現象,由於無法人 工複製或培植,所以被視為花中珍品。並蒂蓮的生 成機率極低,且純屬天然,其蓮蓬亦並列而生。台 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珍藏一幅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郎 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公元1688 至1766 年) 的水墨設色絹本名作《聚瑞圖》(圖五),郎氏題 識顯示作於雍正元年(公元1723 年),圖見《新 視界:郎世寧與清宮西洋風》頁50-51 編號11(台 北:2007)。畫中當眼處繪並蒂蓮一枝及蓮蓬一對。 另有一幅雍正肖像(圖六),畫中的雍正輕拈一並 蒂蓮狀的如意,此乃雍正初年的作品。該幅水墨設 色絹本立軸現藏北京故宮,圖見《Forbidden City – Imperial Treasures from the Palace Museum, Beijing》 頁70-71 編號47(弗吉尼亞:2014)。
本拍品的蓮紋之間水草掩映,這種葉形修長的植物或是菖蒲。菖蒲本身亦是祥瑞之物,相傳具辟邪延年等奇效。但它也可能是蘆葦,雖則圖中未見蘆穗。蘆葦同樣是吉祥的象徵,其根系可防止水土流失,且蘆諧「路」,若與蓮同時出現,則形同祝願應試者「一路連科」。
如上所述,康熙御製畫琺瑯器物之中,無論是瓷器 或金屬胎,以自然寫實的蓮紋為飾者極罕。實際上, 紋飾格局與畫風最具參考價值的是一件品相一流的 康熙御製銅胎香爐,此器於2004 年11 月9 日經倫 敦佳士得售出(拍品編號21)(圖七)。它出自著 名的放山居舊藏,莫里森(Alfred Morrison,1821 至1897 年)於十九世紀購入,自此在其家族代代 相傳。香爐的蓮花和蘆葦格局均與本拍品雷同。由 於爐身以黃色為地,所以畫師用紫花取代了本盌的 黃花,餘下的白色、粉紅色及藍色花卉俱同。金屬 胎香爐署藍料四字康熙御製款,而瓷器似乎多署胭 脂紅彩年款。
飾通景蓮紋且畫風寫實的近似康熙御製器物,似乎 僅有二例見於著錄,兩者均飾黃地:一者為台北故 宮珍藏淺盤(圖八),圖見《福壽康寧:吉祥圖案 瓷器特展》頁160 編號82(台北:1995);其二是美國女繼承人及慈善家赫頓(Barbara Hutton)舊藏 小盃,於1998 年11 月3 日經香港佳士得拍出(拍 品編號960)(圖九)。倫敦蘇富比1937 年5 月 26 日拍賣會的圖錄中,曾提到第三例康熙御製瓷 盌(拍品編號100),惜未見圖示。此盌出自中國 著名藏家暨古董商吳賚熙舊藏,據稱其地子粉紅, 可能像本拍品般呈色偏深。另外,圖錄指盌身飾黃 蓮二朵,翠蓮及藍蓮各一朵,伴以蓮蓬荷葉,署粉 紅彩康熙御製款。雖然文中未有提及吳氏藏盌繪有 其他植物,但上述金屬胎香爐及二例黃地瓷器的蓮 紋,皆以修長的蘆葦點綴。赫頓小盃的蓮花和蘆葦 中,也襯以小巧藍花。台北故宮尚珍藏一件康熙御 製盌(圖十),器身以粉彩胭脂紅為地,其上繪自 然寫實的蓮紋,圖見《清宮中琺瑯彩瓷特展》頁42 編號6(台北:1992)。然而,其外壁有四面開光, 內繪四季花卉(即牡丹、梅花、茶花和菊花),其 中僅有一面開光繪蓮紋。
有趣的是,上述各例皆無本拍品的並蒂蓮紋。可見此器極為特殊,更有可能是為康熙格外重視的場合特為燒製。盌身的寶石紅地嬌艷欲滴,所繪通景蓮池細膩傳神,並綴以並蒂蓮數株,寓意禎祥,洵為康熙御瓷中獨一無二的絕色佳瓷。
蘇玫瑰
亞洲藝術部資深國際學術顧問
本季呈獻的康熙御製盌巧絕天工,與之相近的傳世「康熙御製」款佳瓷寥寥無幾。此類作品俱由江西景德鎮御窯拉坯窯燒,製成素瓷胎後解運至北面一千公里外的皇城。創辦於康熙朝的宮廷作坊接手之後,再依照皇上的具體要求繪圖施彩。
無疑,皇上對此類瓷器常躬親過問,現存宮廷文檔 多番提到,每件作品須先恭呈御覽,方可送至宮內 作坊施彩。其中一筆記錄更涉及與康熙淵源甚深的 曹家。曹寅曾入宮任康熙侍讀,母孫氏為康熙乳母, 其父曹璽獲康熙賜官織造。曹家自此三代世襲, 1720 年由曹寅之侄曹頫接任。由此推論,景德鎮 素瓷胎運京一事應由江寧織造承辦,故曹頫於康熙 五十九年(公元1720 年)奏摺內有朱批諭示:「近 來爾家差事甚多,如磁器琺瑯之類,先還有旨意件 數,到京之後,送至御前覽完才燒琺瑯,今不知騙 了多少磁器 ......」,詳見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 康雍乾名瓷特展》圖錄頁14(台北:1986)。
康熙對該等御瓷的關注,當然不囿於視察景德鎮素 瓷。他對畫琺瑯器物(如歐洲諸國所贈的畫琺瑯瓷 器)青睞有加,兼之對科技興趣濃厚,故此特地在 宮內設立作坊,以推動畫琺瑯瓷器與金屬器的製 作。此類宮廷作坊的製品種類繁多,由內務府轄下 造辦處全權營辦。1691 年,許多作坊已遷至慈寧宮, 但一部份仍位於紫禁城內皇上主要居所養心殿附近 的啟祥宮內。至於別的宮廷作坊,則位於皇城西北 面圓明園內,設於名號頗具雅趣的如意館內「洞天 深處」。康熙銳意在本土製作上乘的御製琺瑯器, 其重大舉措之一是於1696 年創辦玻璃廠。他授命 巴伐利亞傳教士紀里安(Kilian Stumpf)執掌玻璃 廠,更在法國耶穌會傳教士居處及蠶池口教堂(近紫禁城西安門)附近興建作坊。宮廷玻璃廠除了製 作各式裝飾玻璃和鏡片外,還參與研發金屬器和瓷 器的各色琺瑯彩,以期完善甚或取代歐洲進口琺瑯 彩。《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載述,琺瑯作坊於康熙 五十七年(公元1718 年)從武英殿遷出,並移交 養心殿管理及增配人手。
是次拍賣的康熙御製盌堪稱絕色,其紋飾糅合了琺 瑯新彩的三大成員,而三者皆由宮廷作坊研製,其 配方與歐洲版本迥然有異。其中最為人稱道者,是 本盌的色地與粉紅蓮瓣所用的胭脂紅料,餘下二者 為白料與黃料,兩者均為紋飾圖案增色不少。分析 結果顯示,中國的胭脂紅料是以黃金膠狀顆粒呈 色。中國胭脂紅料與歐洲「卡斯阿斯紫」( 安德烈‧ 卡斯亞斯於1650 年前後研發於萊頓)有兩大區別。 中國琺瑯彩的含金量遠低於歐洲版本,且製備方式 也有異於歐洲的卡斯阿斯紫。此外,中國彩料含錫 甚低,工匠應是先製成紅玻璃,並將之研成粉末狀 的顏料,再與透明無色的琺瑯料拌勻。這種本土工 藝在玻璃匠當中十分流行,其優勢在於黃金用量較 少,因而成本較低,且琺瑯彩的呈色更均勻,畫師 落筆益發靈動揮灑。
至於不透明的粉紅彩,便是用這種紅玻璃粉末與砷化鉛白彩混合而成;而半透明的鮮紫(見於本拍品的近似例),則是將紅玻璃粉末與透明藍彩摻合的結果。值得一提的是,全新的不透明白彩採用的是砷酸鉛,而非歐洲的氧化錫;新的不透明黃彩則是用錫酸鉛呈色,而非歐洲習用之銻。各色與白彩混合後,可得出深淺有致的粉彩,或可當作施彩(如粉紅或黃)的底色,以渲染光影明暗。上述三種新彩俱研發於康熙後期,且常見於當時的御瓷,但除此之外,本拍品及其近似例尚糅合了一抹幽藍。雖然康熙朝創燒藍彩的年代略早,但這種清麗的琺瑯彩要到康熙後期始至臻完美。康熙帝苦心孤詣催生本土的畫琺瑯器物,觀乎此盌及其寥寥數件近似例,當可視之為清宮慶賀功成事遂之里程碑。此類器物絕非一式多件;相反,每器皆是獨一無二的孤品,即便配對者的紋樣亦非照搬無誤,而是相輔相成之作。
本季呈獻的絕妙康熙盌罕貴之至,一方面是因為其紋飾出於宮廷巧匠之手,且所用琺瑯彩諸色紛呈,另一方面亦可歸功於其生動寫實的蓮紋畫工。此盌的蓮花風姿綽約,旋而觀之,宛若畫卷徐徐展開。其實,這種花葉從足底拔地而起的格局,與若干名畫中的構圖頗具異曲同工之妙。其中一例是1970年山東省鄒縣出土的一幅水墨淡彩紙本手卷,此乃明初皇族墓葬文物,圖見山東省博物館發表的< 發 掘明朱檀墓紀實>,收錄於《文物》1972 年第5 期 頁25-36 圖版2-4,另可參考J. Fontein 及吳同合 撰的《Unearthing China’s Past》頁235-7 圖133(波 士頓:1973)。這幅錢選(公元1235 至1305 年) 所作的《白蓮圖》(圖一),是洪武帝(公元1368 至1398 年在位)第十子魯荒王朱檀(公元1370 至 1390 年)陪葬之物。它很可能曾納入著名的祥哥剌 吉公主(生卒年約為公元1283 至1331 年,曾祖為 忽必烈)舊藏,因朱檀墓發現的四幅畫中,兩者鈐 「皇姊圖書」印。此畫對本拍品而言意義重大,因 為它畫工寫實,連蓮莖上的小刺亦如實呈現,屬於 同類型畫作中的早期實例,而本拍品在這些細節上 的處理同樣細緻入微。
另一幅相關的作品是明代陳淳(公元1483 至1544 年)的水墨設色紙本蓮花圖(圖二),畫家題識指 繪於癸卯(公元1543 年)七月,此畫現為芝加哥 藝術學院藏,詳見 圖6, 全文發表於 《Chinese Art Society of America Archives》1956 年 刊號X。畫中蓮花自然寫實,與本拍品如出一轍, 而蓮莖亦像錢選畫作般帶刺。
但在康熙御製琺瑯彩瓷中,鮮見畫風寫實的蓮紋, 相較之下牡丹更為常見。即便如此,康熙命人以蓮 紋來裝飾這些他念茲在茲的瓷器,其實與後世對他 的評價可謂不謀而合。康熙雖出身滿族,但素來仰 慕中原文化,且學養甚佳,性情愛好無不深具文人 意趣。他對宋明理學頗感興趣,所以對蓮花之吉祥 寓意自當耳熟能詳。據載,康熙御製咏蓮詩便有四 首。但論及中國文學史上最膾炙人口的咏蓮之作, 依然首推周敦頤(公元1017 至1073 年)的《愛蓮 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 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 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 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 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較諸別的花卉,蓮花孤高清逸,周敦頤在字裏行間 洋溢着對蓮的愛慕之情,且以儒家「君子」形象譽 之。其實,在中國文學史上,對蓮花之謳歌還可追 溯至更早,《楚辭》中仿民間招魂唱詞所作的< 招 魂> 便是一例,此篇一說是屈原作,一說是戰國 時宋玉作, 收於王逸公元二世紀《楚辭章句》註本。此處召喚的對象乃楚王之魂,作者以紅塵中百 般旖旎誘之勸之,其中也提到了御苑景致,如「冬 有穾廈,夏室寒些」,以及「坐堂伏檻,臨曲池 些。芙蓉始發,雜芰荷些」等蓮池風光,其英譯本 可參詳霍克思(David Hawkes) 著作〈The Songs of Ch’u〉, 收錄於Cyril Birch 所編《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頁76(紐約:1965)。
古往今來,高人逸士對蓮花無不揄揚有加,唐代著 名詩人白居易(公元772 至846 年)亦曾借《池上 篇》描述其「草堂」前的清池美景。詩中指出「紫 菱白蓮」等「皆吾所好,盡在吾前」,兼具「時飲 一杯,或吟一篇」之樂。涼亭高坐,眼前水波瀲灧、 和風習習,觸目菱蓮搖曳、荷香幽幽,此乃詩人千 古吟唱的題材之一。高士身處亭台水榭,探身細味 一縷荷香之夏景,亦是司空見慣的繪畫主題。它們 呈現的不僅是夏日情致,更隱含了周敦頤以蓮喻君 子之德的儒家情操。
根據中國傳統文化,蓮的寓意無比禎祥。它與佛教 息息相關,乃美麗與純潔之化身,其花與葉亦常借 指和諧。蓮的名稱眾多,大部份寄寓了「早生貴 子」、「連生貴子」等期盼。蓮花綻放之際,蓮房 業已成形,這一特殊的現象應是蓮象徵「早生貴 子」的原因之一。古代繪畫甚或康熙琺瑯彩瓷中的 蓮紋,其形象無論是含苞、盛放、結籽或荷葉舒卷, 俱極盡繪飾之能事。由於蓮的苞、花、籽實同時存 在,仿佛體現了過去、現在與未來這三個天地萬物 必經的階段。本拍品的荷葉邊沿微微泛黃,葉脈纖 毫畢現,類似的畫工亦見諸於1716 年為康熙六十 壽辰燒造的珍罕粉彩祝壽盤(圖三),其中一例為 大衛德爵士珍藏,圖見蘇玫瑰所著《形秀色麗四代 珍》頁115 編號124(倫敦:1992)。鑑於蓮花通 體是寶,所以其興衰榮枯皆為吟誦之題材。即便寒 冬來臨,水面僅餘枯枝敗葉,蓮依然為騷人墨客所 喜,因其水面的倒影恍如書家筆下的婉約疏狂。
清代帝王的愛蓮之心,不僅體現在宮廷御製藝術 品,更彰顯於他們在宮內廣植蓮花的熱忱。康熙之 孫乾隆(公元1736 至1795 年在位)有詠蓮詩多首, 並數度提到溫泉、湯泉或溫池中的蓮花。據《清高 宗御製詩初集》卷四十< 湯泉新荷> 一詩所述,溫 池或溫泉顯然有助提前蓮之花期。此詩節錄如下:
別浦田田才見葉,溫池灼灼已開荷。
寒暄誰令殊所託,遲速因之異幾多。
此詩作於丁卯四月(即公元1747 年),可見這些 宮中特設的溫池,使皇上早於暮春即可賞荷,而毋 須待到夏暖之時。
康熙亦想方設法,冀圖在宮中得享賞荷之樂。蓮花 常與消暑相提並論,故此熱河(今河北承德)行宮 也有蓮的芳蹤。當地群山圍繞,康熙於1703 年敕 令在此處動工興建避暑山莊。主宮殿群於1711 年 竣工,康熙賜名「避暑山莊」,並選三十六處勝景, 各賦詩誌之,另詔令畫家沈嵛為詩製圖,1712 年結 集為圖文並茂的《御製避暑山莊詩》,康熙特為此 作序,並欽定書中題註。尤須一提的是,皇上御選 勝景之中,多處植有蓮花,康熙更諭令在行宮設計 中加設蓮池,所以避暑山莊內,蓮花隨處可見。宮 內更將整片院落蓄水為池,以便種植金蓮。金蓮產 自敖漢旗,地處蒙古地區,故又名「敖漢蓮」,此 花風姿綽約,且頗為耐寒。乾隆於1772 至1781 年 間命人編纂《欽定熱河志》( 收錄於《四庫全書》), 據卷九十四記載:「敖漢所產,較關內尤佳,山莊 移植之。塞外地寒,草木多早黃落,荷獨深秋尚開, 木蘭回蹕時猶有開放者。」
康熙帝有四首咏蓮詩傳世,三者皆提到「千葉蓮」。以下《千葉蓮》一詩正是寫他在御苑坐看斜陽,眼前蓮池艷重芳傳,宮女泛舟採荷,近臣妙筆生花,一片閒情逸趣躍然紙上:
禁苑初秋玉殿涼,綠荷經瀨遞清商。
千英水面重重艷,幾度風前柄柄香。
宮女移船搖紺葉,近臣載筆詠紅芳。
定心坐對西山靜,不管穠纖暎夕陽。
康熙對千葉蓮情有獨鍾,在位最後一年前(即康熙 六十一年,公元1722 年)曾命工擅花鳥的內閣學 士兼禮部侍郎蔣廷錫(公元1669 至1732 年)作《敖 漢千葉蓮》軸(圖四),圖見《乾隆皇帝的文化大 業》頁85 編號II-8(台北:2002)。康熙觀畫後 龍顏大悅,着陪侍七臣題詩誌之。此軸現為台北國 立故宮博物院珍藏,畫中蓮花(一枝為粉紅並蒂蓮) 與本拍品的共通之處顯而易見。本拍品燒造於康熙 晚期,所以畫瓷師很可能曾師法蔣氏畫作,甚或是 皇上授意為之,由此看來,此盌當可斷代為1722 年。這一推論更可解釋,為何本拍品與雍正元年(即 1723 年)郎世寧所作《聚瑞圖》( 詳見下文)如斯 接近。頗堪玩味的是,康熙之孫乾隆對繪製於1722 年的《敖漢千葉蓮》亦青眼有加,以至畫成六十三 年之後,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 年),他在行宮 居停期間,再次令人取出此畫觀賞。他對畫中蓮花 的惟妙惟肖深為賞識,並命皇子及在座五臣為此賦 詩誌之。
可圈可點的是,《敖漢千葉蓮》中繪有一莖二花的 並蒂蓮,本拍品亦繪並蒂蓮三枝。此花又名「並頭 蓮」,極為罕貴,且飽含吉祥寓意,若置諸宮苑, 還可引申為政清人和、太平盛世。花開並蒂亦象徵 夫妻恩愛、至死不渝。它又稱「千瓣蓮」,借指千 般願望皆如願以償。並蒂蓮是因花芽分生,形成兩 個獨立的花蕾,故有二花並開的現象,由於無法人 工複製或培植,所以被視為花中珍品。並蒂蓮的生 成機率極低,且純屬天然,其蓮蓬亦並列而生。台 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珍藏一幅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郎 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公元1688 至1766 年) 的水墨設色絹本名作《聚瑞圖》(圖五),郎氏題 識顯示作於雍正元年(公元1723 年),圖見《新 視界:郎世寧與清宮西洋風》頁50-51 編號11(台 北:2007)。畫中當眼處繪並蒂蓮一枝及蓮蓬一對。 另有一幅雍正肖像(圖六),畫中的雍正輕拈一並 蒂蓮狀的如意,此乃雍正初年的作品。該幅水墨設 色絹本立軸現藏北京故宮,圖見《Forbidden City – Imperial Treasures from the Palace Museum, Beijing》 頁70-71 編號47(弗吉尼亞:2014)。
本拍品的蓮紋之間水草掩映,這種葉形修長的植物或是菖蒲。菖蒲本身亦是祥瑞之物,相傳具辟邪延年等奇效。但它也可能是蘆葦,雖則圖中未見蘆穗。蘆葦同樣是吉祥的象徵,其根系可防止水土流失,且蘆諧「路」,若與蓮同時出現,則形同祝願應試者「一路連科」。
如上所述,康熙御製畫琺瑯器物之中,無論是瓷器 或金屬胎,以自然寫實的蓮紋為飾者極罕。實際上, 紋飾格局與畫風最具參考價值的是一件品相一流的 康熙御製銅胎香爐,此器於2004 年11 月9 日經倫 敦佳士得售出(拍品編號21)(圖七)。它出自著 名的放山居舊藏,莫里森(Alfred Morrison,1821 至1897 年)於十九世紀購入,自此在其家族代代 相傳。香爐的蓮花和蘆葦格局均與本拍品雷同。由 於爐身以黃色為地,所以畫師用紫花取代了本盌的 黃花,餘下的白色、粉紅色及藍色花卉俱同。金屬 胎香爐署藍料四字康熙御製款,而瓷器似乎多署胭 脂紅彩年款。
飾通景蓮紋且畫風寫實的近似康熙御製器物,似乎 僅有二例見於著錄,兩者均飾黃地:一者為台北故 宮珍藏淺盤(圖八),圖見《福壽康寧:吉祥圖案 瓷器特展》頁160 編號82(台北:1995);其二是美國女繼承人及慈善家赫頓(Barbara Hutton)舊藏 小盃,於1998 年11 月3 日經香港佳士得拍出(拍 品編號960)(圖九)。倫敦蘇富比1937 年5 月 26 日拍賣會的圖錄中,曾提到第三例康熙御製瓷 盌(拍品編號100),惜未見圖示。此盌出自中國 著名藏家暨古董商吳賚熙舊藏,據稱其地子粉紅, 可能像本拍品般呈色偏深。另外,圖錄指盌身飾黃 蓮二朵,翠蓮及藍蓮各一朵,伴以蓮蓬荷葉,署粉 紅彩康熙御製款。雖然文中未有提及吳氏藏盌繪有 其他植物,但上述金屬胎香爐及二例黃地瓷器的蓮 紋,皆以修長的蘆葦點綴。赫頓小盃的蓮花和蘆葦 中,也襯以小巧藍花。台北故宮尚珍藏一件康熙御 製盌(圖十),器身以粉彩胭脂紅為地,其上繪自 然寫實的蓮紋,圖見《清宮中琺瑯彩瓷特展》頁42 編號6(台北:1992)。然而,其外壁有四面開光, 內繪四季花卉(即牡丹、梅花、茶花和菊花),其 中僅有一面開光繪蓮紋。
有趣的是,上述各例皆無本拍品的並蒂蓮紋。可見此器極為特殊,更有可能是為康熙格外重視的場合特為燒製。盌身的寶石紅地嬌艷欲滴,所繪通景蓮池細膩傳神,並綴以並蒂蓮數株,寓意禎祥,洵為康熙御瓷中獨一無二的絕色佳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