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w=1)
.jpg?w=1)
.jpg?w=1)
.jpg?w=1)
舊金山紺氏洋行舊藏美國家族珍藏清十八世紀 御製木胎漆金藥師佛坐像毛瑞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亞洲部榮譽主任暨 佳士得高級顧問此尊木胎漆金雕像雍容華美,主題人物雖作僧侶打扮,但觀其袈裟、眉間光毫、頂生肉髻,神情悲愍、雙耳垂長、頭生螺髮和指間網縵,在在俱是佛陀之徵。「光毫」是指佛眉間旋生的白毛,據說眉間光足可普照大千世界,造像多用顏料繪一圓形或鑲蛋面寶石來表現,但常被誤為「第三眼」或種姓標誌。1 佛陀頂上凸起的肉髻又名「佛頂」,象徵如來證悟菩提後佛智圓滿;此乃佛陀特有之相,多用作佛陀的鑑別特徵。佛體鎏金不僅與雕像的神祇身份相稱,更象徵了佛經所指佛體煥發的身光。 本尊盤腿結蓮華坐,腳掌朝天,右足置於左大腿上,其下左小腿和左足不可見。佛陀右手垂放於右膝之上,施與願印,掌心對外,象徵佛陀正在說法,並對信眾的祝禱祈願有求必應。佛的左手置於大腿之上,掌心朝天,施禪定印。事實上,這種右手施與願印與左手施禪定印的組合,正是藥師佛 (梵文名為Bhaisajyaguru) 的標準造型。 藥師佛跟其他佛陀一樣,俱屬已證菩提得入涅槃之覺者,祂慈悲為懷,對眾生一視同仁,還能為眾生治病消災,拔除一切身體、精神、情感或心靈之苦,庇佑世人免遭危害困厄。祂更能化導人心的貪、瞋、痴三毒,亦即諸多慾望、妄念和病苦之源。2 藥師佛的法門載於《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簡稱《藥師經》),經中指藥師佛修行菩薩道時,曾謂涅槃成佛後要恪守十二大願。(菩薩皆慈悲為懷,3 雖已證菩提,但卻捨己為人,發願渡盡有情眾生始入涅槃,使之脫離輪迴之苦。4) 成佛之後,藥師佛成為東方淨琉璃世界 (或琉璃耶淨土) 之教主,其脅侍為代表太陽的日光遍照菩薩,以及象徵月亮的月光遍照菩薩。在供奉藥師佛的寺廟中,陪伴在側的或許還有十二神將或十二神王,以六位一組的形式分侍兩旁,他們各執兵器[原文為「spears」,但各神王所執兵器各有不同。],身穿鎧甲,象徵藥師佛普渡眾生之誓願。 根據傳統造像儀軌,藥師佛無論或立或坐,其形象為左手近腹,掌心朝天,右手垂放,掌心向外施與願印。許多藥師佛造像皆右手垂放,拇指與食指輕拈一枚訶梨勒果,但這一特徵未見於本尊。祂的左手常執一小壺 (或小缽),所盛的訶梨勒甘露據說可保長生不老。由於藥師佛與淨琉璃世界密不可分,其特徵是通身藍如琉璃,故此繪畫和彩繪雕像的藥器泰半呈藍。5 本尊左手的手指微微內屈,可能原來手執一小巧藥壺。6 本尊是十八世紀華北地區的製品,呈現了來自西藏的影響。雖然中國藝術品早於元代 (公元1279至1368年) 已糅合西藏圖像元素,但西藏對中國佛教藝術的影響,在明代 (1368至1644) 尤為明顯,其中又以永樂 (1403至1424年)、宣德 (1426至1435年) 二朝最為突出,當時的朝廷對佛教趨之若鶩,想方設法與西藏締結世俗與宗教聯盟,甚至邀請藏僧赴京主持法事。明初佛像以鎏金銅像居多,所披袈裟袒右肩,但覆蓋左肩和左臂,胸腹前橫斜而下,垂裹下半身及雙腿。佛陀右乳下,袈裟襯裡上沿清晰可見,其形如腰封,另一端在左臂袈裟之下出現,並沿前臂搭垂而下。這種基本的佛陀表現形式,一直襲用於十八世紀藏漢風格的雕像。7 雖然某些流派 (尤其是沿襲古犍陀羅者) 的佛像長袍廣袖、衣褶繁密,8 但此類雕像其實濫觴於印度東北部北方邦的古普塔雕像,就此可證諸鹿野苑五世紀末的作品。9 此派風格典雅,以薄衣貼體、衣褶簡練為美,其後於七世紀傳入尼泊爾,10 十一世紀再流入西藏,11 並於元明時期進入中原。12 本拍品造型之敦碩,已知的清代近似例鮮能企及,該批作品的斷代皆為十八世紀,分別出自康熙 (1662至1723年) 及乾隆 (1736至1795年) 年間,據說產地為華北熱河,即當今河北省承德市附近;它們反映了清宮對藏傳佛教之熱衷,以及對西藏或漢藏風格的佛教繪畫、雕像之喜愛。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二例釋迦牟尼像,其風格、外觀與本拍品最為接近 (館藏號故849及故912)。13 兩者僅高17.5公分,體積遠遠不及本拍品;實際上,它們也是已發表近似例中最小的作品。至於同一類風格的無量壽佛像,14 可參考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高101.6公分的木胎漆金像 (館藏號B60 S16+)。15 紐約和香港蘇富比曾各自推出一例近似的釋迦牟尼佛像,其體積介乎兩件故宮藏品與本拍品和亞洲藝術博物館藏之間,紐約拍品通高62.2公分,而香港拍品則高66.0公分。16 其實,中國年代最早的佛教青銅像也有鎏金之作,當中不乏三及四世紀的作品,如馬薩諸塞州劍橋市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藏著名的三至四世紀鎏金銅坐佛 (館藏號1943.53.80.A),以及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的典藏級公元338年鎏金銅坐佛 (館藏號B60 B1034)。(當時的鎏金工藝是用金粉與水銀混合而成的金汞劑,塗在已加工的雕像表面,雕像加熱後水銀蒸發,而金粉則與銅牢牢黏合。) 相比之下,幾乎所有早期的佛教木雕、石刻及泥塑造像,皆飾以鮮艷亮麗的礦物顏料;雕像的衣袍和帔帛多用橘黃、藍和綠色,珠串瓔珞大多鎏金,肌膚採用粉紅或白色,頭髮則以黑色 (偶爾用藍色) 呈現,其顏料用黏合劑或膠狀物固定,一般以白色膩子為地。(塗膩子既可確保木石表面平整,灰白底色也能使顏料益發鮮艷和清晰。) 中國早期造像之中,原有彩繪保存得最好的例子,固然是甘肅省敦煌莫高窟的佛教造像,但不少唐代甚或更早的石雕佛像,亦殘留了彩繪痕跡,就此可參見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藏三尊雕像:其一是北齊或隋代漢白玉坐佛 (館藏號1943.53.42),17 其二是隋代灰色石灰巖觀音立像 (館藏號1943.53.43),18 以及唐代灰色石灰巖菩薩跪像 (館藏號1943.53.36)。19 雖然早於宋代的傳世佛教木胎造像少之又少,但宋 (960至1279年) 元二代的作品間或也保留了原來的彩繪或可見其蛛絲馬跡,最經典的例子來自堪薩斯城的納爾遜-亞特金斯藝術館 (館藏號34-10) 20 及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 (館藏號A.7-1935)。21 及至遼代 (907至1125年),中國雕刻藝人顯然已開始採用漆與金粉的混合物,來為上乘青銅像鎏金,22 此即所謂的漆金,其工序遠比金汞劑簡單快捷。到了明初甚或之前,工匠除了用顏料來點綴木胎雕像,也開始用漆金來裝飾箇中精品,或是先髹橘紅漆,23 其上再鎏金,這種做法一直沿用至清代 (1644至1912年),本拍品便是此中的巔峰之作。這一類漆金雕像的五官細節常用顏料點染,諸如朱唇、眼白、黛眉、烏瞳及黑或青髮 (藍色一般來自石青,也有用青金石粉末,但後者極罕),以收畫龍點睛之效。 遙想當年,本尊為人供奉時,應配有雙層仰覆蓮座,24 身後襯以頭光或背光,蓮瓣形的光環代表神祇身體煥發的光芒,以彰顯其神聖地位。25 兩件北京故宮近似例也跟本拍品一樣,已散失其原配底座。 本尊藥師佛曾於1994年進行修復,當時發現其胸部中空。修復人員移除此像背部一塊密封木片後,發現當中貯存了若干小巧的紙本經文和經卷,另有織物殘片和若干小巧銅章和雜項供品。26 修復人員展讀一份經卷時發現,紙上用紅墨書寫的乃是藏文。一應供品最終物歸原處,開口處用木重新封好,其上鎏金。這些供品應是在開光儀式中存放,賦之以靈氣和法力。27 此類帶宗教色彩的供品很少會註明日期,也鮮有提及與雕像年份、產地或製作背景有關的細節。28 1936年至1957年期間,洛瑪恬 (Martin S. Rosenblatt) 出任紺氏洋行副總裁暨採購主管,此像便是洛氏於1957年在日本京都為紺氏購入。本尊藥師佛運抵舊金山後,旋即被放在店中當眼位置,此前同一位置展示的正是紺氏老店標誌,即其家族此前贈予舊金山日本茶園的日本青銅佛像。 是次紺氏割讓這件典藏之作,也為美國藝術營銷史上漸已為人遺忘的一幕 —— 即大型百貨公司在十九世紀末及二十世紀上半葉扮演的重要角色 —— 劃上了句號。二十世紀下半葉,專業化的商業畫廊競相崛起並迅速擴張,拍賣行亦增長迅猛,百貨公司雄踞一時之局面更不復見,而紺氏結業和出讓此尊典藏佛像,亦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此消彼長的趨勢。然而,美國早年掛靠百貨公司開設藝廊的成功經驗,在日本亦衍生了類似的模式並沿用至今,因此三越、高島屋等高檔百貨商店仍時有開辦藝展和出版學術圖錄,與之聯手出版圖錄的通常都是《朝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等各大報章。 二十世紀之初,美國各大城市不乏重量級的商業畫廊,說起歐洲藝術,大家腦海中浮現的肯定是 Duveen and Knoedler & Company,就像論及亞洲藝術,人們不期然會想起盧芹齋和山中商會一樣,但按比例來說,昔日的商業畫廊數目遠遠不及當前。而且,當時的畫廊很少涉足古希臘羅馬及歐洲古典大師繪畫以外的領域,所以百貨公司儼然成了多元化藝術品的供應商,其中又以現代藝術和非西方藝術的表現尤為突出。 哈瑟拉 (Sarah Miller Harris) 的近作有一篇短文,闡述了百貨公司在二十世紀初美國藝壇扮演的重要角色。她論及趙邁珂 (Michael Josselson,1908–1978年,出生於愛沙尼亞,冷戰時期加入美國中情局) 早年的經歷時,提到年方20歲的趙氏獲美國金貝爾百貨公司 (Gimbels) 聘用,於1928年赴柏林工作。她繼而指出:「金貝爾當時是美國首屈一指的百貨公司,也是歐洲最大的採購方,百貨公司同時還分飾拍賣行、畫廊和藝展贊助商的角色。金貝爾曾贊助立體派藝術家在國內巡展,於旗下的古典大師藝廊展出倫勃朗畫作,甚至一天之內推出兩場音樂會。誠如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所說,以在美國推廣藝術而言,金貝爾及其競爭對手當年的『影響力超出了所有藝術博物館的綜合實力』。」29 霍海德 (Heather Holt) 在2017年的文章中指出,沃納梅克百貨公司 (Wanamaker’s) 於1919年在其紐約店內開設佳藝居 (Belmaison Gallery),但在此之前,其實該公司在費城和紐約已有多年舉辦藝展的經驗。她還提到在1921至1925年間,沃納梅克在佳藝居展出了一批當年紐約最具前瞻意義的現代主義作品,參展者俱是如今赫赫有名的大師,如戴維斯 (Stuart Davis)、哈特利 (Marsden Hartley) 和席勒 (Charles Sheeler) 等。實際上,當時佳藝居展出的作品涵蓋極廣,從畢加索的近作到現代裝飾藝術皆有涉及,其宣傳冊子更收錄了展品細節及創作背景,凡此種種,俱是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1929年開幕之前的事情。 佳藝居開業之際,正值百貨公司、博物館和藝廊之間重大協作不斷的時期。美國百貨公司誕生於內戰 (1861至1865年) 結束後的年代,在人們追求自我實現的背景下,商業主導的世俗文化開始萌芽壯大。百貨公司與博物館之間,很快建立了緊密無間的夥伴關係。博物館日益倚重百貨公司的展覽策略,更在動用其藏品、專家意見和資源方面,給予後者充裕的空間,借此塑造與時俱進的社會形象。與此同時,百貨公司經營者也以弘揚美學為己任,以期「教化」從未造訪博物館的消費者。許多大公司會定期舉辦免費的教育活動、藝術展覽、演奏會和各類展示,旨在啟迪人心和刺激消費意欲。30 博物館與百貨公司在這方面的長期合作,一直持續到1930年代,現代藝術博物館與芝加哥馬歇爾‧菲爾德百貸等商號的協作便是其中一例。31 但紺氏並非先經營百貨公司,然後再添設藝廊,其實它是先涉足與藝術有關的領域,後來才擴大營業範圍,經營各式各樣的家居用品、奢侈品和藝術品 (以亞洲藝術為主)。32 1861年,紺梭羅 (Solomon Gump ,1833至1908年,1850年從德國海德堡移民美國) 遠赴加州,投靠內兄郝德威 (David Hausmann),兩人在舊金山一家專賣金框與鏡子的商店共事。(該店為城中諸多酒吧供應鏡子,平時客似雲來,因為酒吧槍戰和鬥毆無日無之,更換鏡子乃家常便飯。) 1864年,紺梭羅向郝氏盤購其蒸蒸日上的業務,繼而成立紺氏洋行。他的兄弟紺古達 (Gustave Gump) 於1871年加盟,公司遂易名為「紺氏兄弟:專營鏡子、邊框與繪畫」。33 未幾,紺氏兄弟在舊金山開設了第一家畫廊,進口歐洲繪畫,以配合售賣畫框的業務。1890年,紺梭羅採納剛從日本歸來並在美國巡迴演講的范諾沙 (Ernest F. Fenollosa,1853至1908年) 之建議,34 開始向私人收藏家蒐購亞洲藝術精品。35 紺氏兄弟經營有道,直至二十世紀初,公司業務交由紺梭羅第四子紺艾柏 (1869至1947年) 接手。紺艾伯又名艾爾 (A.L.),也有人稱之為「艾彼 (Abe)」,有時還被誤稱為「Alfred」。36 1906年舊金山地震後大火,紺氏店面及所有商品付之一炬,原已抱恙的紺梭羅大受打擊,1908年與世長辭,艾柏遂全面接管家族業務。當時,所幸史丹赫 (Ignatz Steinhart) 主理的盎格魯加州銀行肯批出貸款,37 加上艾爾機緣巧合地以17000美元 (相當於當今的45至50萬美元) 將一幅畫成功售予Dodie Valencia (James C. Dumphy夫人),所以方能重整旗鼓、置辦存貨。 艾爾自小對中國藝術情有獨鍾 (除了因家族生意耳濡目染,也可歸功於他陪父親到舊金山市內鐘鳴鼎食之家作客的所見所聞),因此銳意擴充店內出售的亞洲藝術與裝飾品範圍。他為此多番爭取,因為其父兄認為當時社會上的反華、反日情緒高漲,其計劃可能會出師不利。最終,紺氏家族同意將加州街臨時店面的三分之一劃作「東方展廳」,店中放滿了艾爾在附近唐人街購入的上乘瓷器和織繡品。但店中貨品很快就被一批「寶物」取而代之,它們或來自美國外交官、軍人和其他在亞洲任滿歸國的人員,或是人們搭乘郵輪環遊世界途中在亞洲蒐購的珍品。 說到重心向亞洲轉移這一重大改變,不得不提艾爾聘用膽識過人的聶艾德 (Ed Newell) 赴亞洲進貨一事。聶氏在京都購入袈裟,到廣州採辦柚木傢具,再到上海購買絲綢。他其後前赴北京,成為首批進軍華北的西方買家之一。事實證明,他的戰利品在紺氏洋行的富裕客戶群中深受歡迎。鑑於亞洲藝術的鑑賞力、消費力和既有市場已規模儼然,當公司於1909年回歸郵政街,並遷入建築師海尼安 (S.L. Hynian) 設計的新店時,艾爾趁此機會委託日本木匠為之打造更精美考究和地道的東方藝術展廳。展廳之一仿和式家居,內設推拉門與紙窗,另一座展廳則作日本廟宇式樣。店內還有身穿和服的亞洲女性以佳茗待客。艾爾一直恪守東亞的營商手法,鎮店之寶概不公開,惟有精選客戶方能一睹其廬山真貌。新近發跡的加州百萬富翁對紺氏青睞有加,競相購買聶氏、洛氏等買手在中日購入的異域地毯、瓷器、絲織品和青銅器。38 1917年,艾爾陪同聶氏展開五個月的中日之旅,此行的收穫堪稱紺氏珍藏的重中之重 —— 玉器,紺氏洋行在二十世紀揚名立萬,這批作品居功至偉。 但是,艾爾絕非僅是個銷售人才。來到舊金山的人們 —— 無論是遊客、名流或政治家 —— 紛紛登門拜訪,無非是因為艾爾對亞洲知之甚詳;實際上,羅斯福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1882至1945年) 也曾慕名而來,當時名噪一時的演員小德魯 (John Drew Jr.,1853至1927年) 也是該店的常客和忠實客戶。39 艾爾素有「中國文化傳道人」之譽,他經常委派學問淵博的顧問,根據特定的亞洲主題為客戶裝點家居,或協助內部缺乏亞洲專家的博物館添置亞洲藝術珍藏。誠然,他購藏的許多作品最終在全國各地的博物館安家落戶,也有不少珍品用於點綴加州聖西蒙的赫斯特城堡,這座城堡共有165個房間,由美國巨賈、政治家暨報業大亨赫斯特 (1863至1951年) 一手興建。而舊金山這座城市,在此期間也歷經滄桑,紺氏洋行與之共同進退,當舊金山逐漸蛻變為東西薈萃之都,紺氏也躋身於全球藝術同好必到之所。 紺氏出售的奢華家居陳設與裝飾品以種類之多聞名遐邇,早於1940年之前,店中陳列的中國藝術品已蜚聲國際。《時代週刊》1940年在欄目刊登了一篇關於紺氏洋行的特寫短評,當中提到: 紺氏洋行在舊金山無人不曉。這家公司地處郵政街,其三層店面外觀低調,店內馳名的東方藝術品琳瑯滿目,且坐擁美國頂級的玉器珍藏。紺氏剛於上星期在二樓舉辦了一場名為《中國藝術上下三千三百年》的展覽,據紺氏宣稱,其藏品之精,各大博物館和珍藏鮮能企及。40 《San Francisco in the 1930s》著於1930年代,1940年初次刊行,紺氏洋行在書中的形象儼然是一家亞洲藝廊,作者對店中售賣的其他商品隻字未提: 43. 雖然對全球收藏家來說,郵政街250號的紺氏兄弟洋行宛如玉器的代名詞,但店中買手從各地搜羅的奇珍異寶絕不僅止於玉器。各個展廳的裝潢風格,皆與其陳列的珍品相互呼應。公司創辦人為紺梭羅和紺古德,自1865年[原文如此]開業以來發展迅速,其買手的足跡偏佈全國,專為藏家捃奇蒐古。展廳內遊目所及,盡是現代陶瓷、玻璃、亞麻織品、銀器和珠寶,另有各色織繡品和天鵝絨,以及暹羅和柬埔寨雕塑,更有滿清政府垮台後流出的中國宮廷瓷器與掐絲琺瑯、密織細縫的掛毯、古寺銅鐘、嵌玉硬木屏風及地毯。古玉堂 (Jade Room) 之中,色分八彩、濃淡深淺共四十五種的石材應有盡有,至為罕貴的莫如翠如祖母綠的玉石;色呈粉紅者極罕,已發現者甚小;而碧玉 (色澤深沉帶黑斑) 則用於裝飾品。墓葬玉器俱出自王公大臣之墓,有些甚至可上溯至兩千年前。古玉堂也有象牙、水晶、薔薇石英、白色及粉紅珊瑚、犀角和半寶石雕像。41 25艾爾於1947年去世之後,其子洛甫和理察依然致力於發展家族與亞洲藝術之聯繫。紺洛甫 (Robert Livingston Gump,1903至1981年) 負責管理公司業務,此外大部份時間專注於撰寫關於室內設計的著作,並出版了一本關於中國地毯的學術專論;42 1970年代的暢銷書《You Are the Rose, You Are the Rock: An Eastern Logic》,便是出自他的手筆。43 紺理察 (Richard Benjamin Gump,1906至1989年) 則是一名備受尊重的商人、鑑藏家、公民贊助人和作家 (他曾著書探討玉器44 與品味45),在舊金山聲名卓著。他既是紺氏總裁 (1975年卸任),更出任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委員,歷時經年;如今,該館轄下的紺理察協會,正是為紀念其貢獻所設。46 由此可見,是次拍賣的這尊端凝靜穆的十八世紀藥師佛像,生動地詮釋了紺氏一百五十年來與亞洲藝術綿長深廣的交流互動。撫今追昔,紺氏出品不知點綴了全國各地幾許華宅廣廈,它們或在珍藏者家族代代相傳,有的捐出或遺贈予博物館,在各大公立美術館公開展出。誠然,標榜為紺氏舊藏的拍品目前在市場上1 光毫又名「玉毫」、「白毫」和「素毫」,而光毫煥發光芒者一般稱為「眉間白毫相」。實際上,許多印度教神祇前額正中皆有第三眼,而佛教神祇 (尤以佛陀為然) 的眉心都有旋生之毛髮。光毫乃佛三十二相之一 (又名「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相源自「相好」一說,「相」是佛身具足的三十二種殊勝特徵,而「好」是指佛的應身所具備的八十種微妙特徵。 2 三毒又名「三根」、「三株」,「貪」者即貪愛五慾,「瞋」是指恚怒、憎惡、不快,「痴」則是愚昧、無知、無明或無心向佛。「三善根」是指無貪、無瞋、無痴,正面的說法即施、慈、慧,三者乃修行為善之根本,更是拔除三毒之良藥。 3 「菩薩」乃梵文bodhisattva音譯「菩提薩埵」之簡稱。 4 關於各類菩薩的資料,可參見:Robert E. Buswell, Jr.及Donald S. Lopez, Jr.合著的《The Princeton Dictionary of Buddhism》(新澤西州普林斯頓:普林斯頓出版社,2013);A.L. Basham所撰,載於Leslie S. Kawamura著作《The Bodhisattva Doctrine in Buddhism》(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鐵盧:勞雷爾大學為加拿大宗教研究中心出版,1981);Paul Williams所著《Mahayana Buddhism: The Doctrinal Foundations》第二版,收錄於《Library of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系列 (紐約:羅德里奇出版社,2009)。 5 佳士得2015年12月2日星期三《大俱足:經典亞洲佛教藝術》拍賣圖錄頁132-141拍品編號2913 (香港:佳士得,2015)。 6 參見一尊十五世紀帶西藏風格的鎏金銅藥師佛像,其手印與本拍品如出一轍,圖見蘇富比2013年9月17日《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拍賣圖錄拍品編號65 (紐約:蘇富比,2013)。 7 紺氏珍藏的藥師佛像,應濫觴於帶西藏風的永樂 (公元1403至1424年) 佛像,後者請見佳士得2014年3月20日《般若妙相:虔誠信仰藝術精品》拍賣圖錄頁122-129拍品編號1624 (紐約:佳士得)。 8 關於犍陀羅風格的坐佛,請見Neil MacGregor所著《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編號41館藏號1895,1026.1 (倫敦:Allen Lane,2010)。 9 關於鹿野苑的古普塔雕像,最具代表性的研究為John M. Rosenfield撰寫的,全文載於《Artibus Asiae》刊號26第1期頁10-26 (瑞士阿斯科納,1963);至於鹿野苑古普塔風格的立佛實例,請見Michael Willis所撰,發表於《South Asian Studies》2014年刊號30第2期,詳見圖7 (館藏號1880.6)。 10 參見一尊七世紀尼泊爾立佛,圖見祖沃德 (Wladimir Zwalf) 所著《Buddhism: Art and Faith》頁160館藏號1966,0217.2 (倫敦:大英博物館出版社,1985)。 11 參見一例十二或十三世紀來自西藏東部的坐佛,圖見祖沃德所著《Buddhism: Art and Faith》頁83館藏號1981,1109.1;另有一例外借予牛津大學艾希莫林博物館的十一或十二世紀雕像,圖見Amy Heller所著《Early Himalayan Art》頁58-60編號8及頁59、61的圖示 (牛津:艾希莫林博物館,2008)。 12 參見2014年3月20日佳士得《般若妙相:虔誠信仰藝術精品》拍賣圖錄拍品編號1624 (紐約:佳士得)。 13 故宮博物院编《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雕塑编9》第1版之「木雕、竹雕、夾纻」編號141 (故912) 及143 (故849)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 14 無量壽佛 (梵文為Amitayus) 乃阿彌陀佛 (梵文為Amitabha) 的應化身,常與密宗佛教和曼陀羅相提並論。梵文「Amita」的意思是無限、無垠、無量,而阿彌陀佛的梵文Amitabha意指「無量光」,而無量壽佛的梵文名稱Amitayus是指無量壽,所以阿彌陀佛又名無量光壽之佛。元代之前甚或元代期間,阿彌陀佛與無量壽佛的造型一般細加區分;但明清時期,兩者的區別日趨模糊,除了中國的藏傳佛教和藏式佛教作品之外,有時候兩者身份甚至可以互換。阿彌陀佛多作僧侶打扮,或立或坐,頭有螺髮,身披袈裟,不佩首飾。祂的外觀接近釋加牟尼,兩者甚至要靠手相來區分。相形之下,無量壽佛多作菩薩着裝,身穿半裙帔帛,雙臂、手腕和足踝佩飾寶釧,雙耳飾耳璫;髮長及肩,通常頭戴寶冠或飾珠串。無量壽佛多呈坐姿,雙手施禪定印。由於無量壽佛跟許多菩薩形貌相近,所以一般以禪定印作為無量壽佛的鑑別標識,就此可證諸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雕像。 15 圖見謝瑞華所撰,載於香港《Orientations》雜誌1991年6月刊卷22第6期圖5;此外,還可參見https://onlinecollection.asianart.org/view/objects/asitem/search@swg'buddha','Qing'/24?t:state:flow=31897f74-e693-4a8f-b0f3-74ecbcfb872d;香港蘇富比曾於2018年10月3日拍出一例風格相近的漆金青銅無量壽佛像,圖見蘇富比2018年10月3日《中國藝術珍品》拍賣圖錄拍品編號3626 (香港:蘇富比),另可參見https://www.sothebys.com/en/auctions/ecatalogue/2018/important-chinese-art-hk0818/lot.3626.html。 16 圖見蘇富比2013年9月3日《Footsteps of the Buddha: Masterworks from Across the Buddhist World》拍品編號27,通高62.2厘米 / 24½吋 (紐約:蘇富比,2013);亦可參見蘇富比2010年10月8日《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拍賣圖錄拍品編號2795,此作通高66.0厘米 / 26吋 (香港:蘇富比,2010)。 時可得見,紐約佳士得於2017年9月14-15日拍出的一套典藏級乾隆 (1736至1795年) 御製碧玉冊便是一例 (拍品編號1025)。47 紺氏洋行起步甚早,其營運史前後長達150多年,按持續經營的時間來算,它在舊金山企業排行榜位居第三。是次推出的大型佛像沉穆典雅,觀者莫不為之動容,它既為一家赫赫有名的百年老店落下了帷幕,也替美國高檔百貨公司兼營藝術品的時代劃上了句號。但,只要博物館、藏家、拍賣行和商業畫廊仍以擁有一件「舊金山紺氏舊藏」為傲,那紺氏百年傳承之火便可永葆不滅、歷久彌新。 毛瑞 (Robert D. Mowry ) 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亞洲部榮譽主任暨佳士得高級顧問 17 祖沃德所撰,發表於《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第12期頁486-487圖版Vb (瑞典:斯德哥爾摩,1940);Max Loehr所撰,發表於《Apollo》新系列卷107第195期頁414-421 (及封面與頁355說明文字) (英格蘭倫敦:1978年5月)。 18 Kristin A. Mortimer及William G. Klingelhofer合著的《Harvard University Art Museums: A Guide to the Collections》頁26編號20 (馬薩諸塞州劍橋市: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紐約:Abbeville Press,1986)。 19 祖沃德所撰頁136圖版503;Dorothy W. Gillerman編著《Grenville L. Winthrop: Retrospective for a Collector》頁90-91編號72 (馬薩諸塞州劍橋市:佛格藝術博物館,1969)。 20 Colin Mackenzie等合著的《Masterworks of Chinese Art: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頁80-81編號20 (密蘇里州堪薩斯城:納爾遜亞特金斯藝術館,2011);此外亦可參見Angela Falco Howard等合著的《Chinese Sculpture in The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of China series》圖版4.27 (紐黑文:耶魯大學出版市;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 21 John Larson與柯玫瑰 (Rose Kerr) 合著的《Guanyin: A Masterpiece Revealed》(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1985)。 22 北京首都博物館藏一例遼代作品,詳見梅寧華與陶信成編著的《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造像卷 (上)》內文頁4編號27-30,圖見頁6-69編號27-30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23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一例公元1411年的明初漆金木胎佛像 (館藏號42.151.4a, b),詳見Alan Priest《Chinese Sculpture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圖錄編號75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944);雷蒂珀 (Denise Patry Leidy) 及史唐娜 (Donna Strahan) 等合著的《Wisdom Embodied: Chinese Buddhist and Daoist Sculpture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頁182編號A53館藏號42.151.4a, b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及倫敦:耶魯大學出版社,2010)。 24 有一例極為相似的漆金木胎佛像,其原配雙層仰覆蓮座保存完好,圖見2010年10月8日蘇富比《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拍賣圖錄拍品編號2795 (香港:蘇富比,2010)。 25 倫敦大英博物館藏一例珍罕的永樂時期藏漢風格釋迦牟尼坐像,其精美的底座和透雕身光亦保存完好 (館藏號1908,0420.4),圖見祖沃德所著《Buddhism: Art and Faith》頁305;此外,還可參見Ulrich von Schroeder所著《印度與西藏的銅造像》初版頁144E (香港:Visual Dharma Publications;瑞士格拉特布魯格:Nanda Distribution,1981)。 26 修復工作於1994年由加州聖塔尼茲的Bradywicks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Art公司主理。 27 關於宗教雕像中空處秘藏供品的權威英文論述,可參見John M. Rosenfield所撰,全文發表於《Archives of Asian Art》刊號22 (1968-69) 頁56-79。此外,亦可參見Chandra L. Reedy所撰,全文載於《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for Conservation》刊號30第一期 (1991) 頁13-34。 28 關於一尊永樂 (1403至1424年) 鎏金銅像內的秘藏供品,圖見雷氏與史氏合著的《Wisdom Embodied》頁151圖110;至於從雕像取出的一份小巧經卷的圖示,可見前述著作《Wisdom Embodied》頁150-151圖109。 29 哈瑟拉 (Sarah Miller Harris) 所著《The CIA and the Congress for Cultural Freedom in the Early Cold War: The Limits of Making Common Cause, Studies in Intelligence》系列頁16 (英格蘭阿賓頓及紐約:羅德里奇出版商,2016)。 30 這股舉辦展覽、演講和每天舉行演奏會的風潮,正好解釋了費城為何會擁有一座世上最具規模且仍能正常運作的管風琴 —— 沃納梅克大堂管風琴。沃氏管風琴位於市中心梅西百貨寬敞的七層建築 (即沃納梅克百貨公司舊址) 之內,星期一至六每天至少演奏兩回,聖誕節前後會增加演奏次數。沃氏管風琴是洛杉磯藝術管風琴公司 (前身為梅利‧哈里斯管風琴公司) 專為1904年聖路易斯萬國博覽會所製造,當時旨在建造世上最大的管風琴。博覽會閉幕後,管風琴放在聖路易斯哈德蘭貨倉乏人問津,直到1909年才被沃約翰 (John Wanamaker,1838至1922年) 購入,搬至他在費城市中心第十三街與市場街新開的百貨商店。 31 Heather Hole所撰,《Panorama: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Historians of American Art》之三第二期 (2017年秋季刊),或參考https://journalpanorama.org/florine-stettheimer。 32 關於紺氏的歷史資料,請見魏珂蘿 (Carol Green Wilson) 著作《Gump’s Treasure Trade: A Story of San Francisco》1949年原版及1965年增訂版 (紐約:T.Y. Crowell Co.);Janet Lynn Roseman、Nan Birmingham及Diane Dorrans Saeks合著的《Gump’s Since 1861, A San Francisco Legend》(舊金山:Chronicle Books,1991);Fred Rosenbaum所撰,全文收錄於《Cosmopolitans: A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Jews of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頁95-97 (柏克萊:加州大學出版社泰伯基金會猶太研究出版物,2009);《Richard B. Gump: Composer, Artist, and President of Gump’s, San Francisco: An Interview Conducted by Suzanne B. Riess in 1987》(柏克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地方口述歷史辦公室,1989),PDF原稿可參見https://digitalassets.lib.berkeley.edu/roho/ucb/text/gump_richard.pdf。值得一提的是,魏氏《Gump’s Treasure Trade》1949年版全文載於以下鏈結:https://archive.org/stream/in.ernet.dli.2015.74957/2015.74957.Gump-S-Treasure-Trade_djvu.txt。 33 關於紺氏歷代後人傳略,請見https://www.jmaw.org/gumps-jewish-san-francisco/。 34 關於范諾沙 (Ernest Fenollosa) 的資料,可參見Van Wyck Brooks著作《Fenollosa and His Circle; With Other Essays in Biography》初版 (紐約:Dutton,1962);此外亦可參見Kevin Nute所撰,全文載於《Japan Forum》刊號7第1期 (1995) 頁25-42,網上發表於2007年4月18日,詳見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9555809508721526;另可參見https://www.freersackler.si.edu/wp-content/uploads/2017/09//Fenollosa-Ernest.pdf。 35 Michael St. Clair所著《The Great Chinese Art Transfer: How So Much of China’s Art Came to America》頁84-85 (紐澤西州克蘭伯里:費爾里‧狄金生大學出版社,2016)。 36 維基百科關於紺氏洋行的詞條誤將紺艾柏 (Abraham Livingston Gump) 當作「Alfred Livingston Gump」,詳見https://en.wikipedia.org/wiki/Gump%27s。 37 盎格魯加州銀行舊金山分行成立於1873年4月5日,其資本來自英國和加州,兩地聯手是為了在當地經營商業與外匯業務。雖然銀行總部設於倫敦,但舊金山分行在1906及1907年間由史丹赫 (Ignatz Steinhart,1840至1917年) 及黎菲臘 (Philip N. Lilienthal,1850至1908年) 全權管理。1956年,該銀行與克羅克第一國立銀行 (Crocker First National Bank) 合併,更名為克羅克-盎格魯國立銀行 (Crocker-Anglo National Bank),其後經過一系列的併購交易,銀行終於在1986年為富國銀行收購,迄今依然是富國轄下機構。 38 《China and California: The Impact of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Art and Culture on California》(加州戴維斯: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藝術系,1966),該次展覽在「Art 189, Museum Methods and Connoisseurship」活動中由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藝術系學生籌辦,並於1966年6月15日至7月1日在大學圖書館展出。 39 小德魯是巴氏家族 (Barrymore) 演員 John、Ethel及Lionel之叔父,以及當代影星Drew Barrymore (1975年生) 之高祖叔父。 40 1940年4月1日 (星期一) 刊行的《時代週刊》。 41 公共項目振興署轄下的聯邦作家項目編撰的《San Francisco in the 1930s: The WPA Guide to the City by the Bay》,1940年首度刊行,引文摘自重印版頁187編號43 (柏克萊:加州大學出版社,2011)。 42 紺洛甫 (Robert Livingston Gump) 著作《Chinese Rugs: A Monograph》(舊金山:紺氏兄弟洋行,1926)。 43 紺洛甫著作《You Are the Rose, You Are the Rock: An Eastern Logic》(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Dorrance Publishing Company,1975)。 44 紺理察 (Richard Gump) 著作《Jade:Stone of Heaven》(紐約:Doubleday,1980)。 45 紺理察著作《Good Taste Costs No More》(紐約:Doubleday and Company,1962)。 46 關於紺理察協會的詳情,參見https://plannedgiving.asianart.org/richard-b-gump-society。 47 圖見2017年9月14-15日佳士得《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拍賣圖錄拍品編號1025 (紐約:佳士得,2017)。
清十八世紀 御製木胎漆金藥師佛坐像
QING DYNASTY, 18TH CENTURY
細節
清十八世紀 御製木胎漆金藥師佛坐像
造像尺寸巨大,健碩雄偉。木胎,外髹金漆,高螺髮密集排列,塗紺青,眉間白毫嵌青金石。藥師佛結蓮華坐,右手下垂作與願印,左手施禪定印。身穿袈裟,袒露右肩,雙眼目光垂視,雙唇略帶微笑,神情莊重慈祥。
造像:高68 吋 (172.7 公分) ;漆金木底座:高27 吋 (68.5 公分)
造像尺寸巨大,健碩雄偉。木胎,外髹金漆,高螺髮密集排列,塗紺青,眉間白毫嵌青金石。藥師佛結蓮華坐,右手下垂作與願印,左手施禪定印。身穿袈裟,袒露右肩,雙眼目光垂視,雙唇略帶微笑,神情莊重慈祥。
造像:高68 吋 (172.7 公分) ;漆金木底座:高27 吋 (68.5 公分)
來源
Martin S. Rosenblatt於1936至1948年間在京都為舊金山紺氏洋行購藏
美國私人收藏,入藏於2008年前後,長期借展予紺氏洋行至2018年
美國私人收藏,入藏於2008年前後,長期借展予紺氏洋行至2018年
出版
C.G. Wilson,《Gump’s, Treasure Trade, A Story of San Francisco》,紐約,1949年(封面)
J.L. Roseman、N. Birmingham及D.D. Saeks,《Gump’s Since 1861, A San Francisco Legend》,舊金山,1991年,頁135及書套
J.L. Roseman、N. Birmingham及D.D. Saeks,《Gump’s Since 1861, A San Francisco Legend》,舊金山,1991年,頁135及書套
展覽
美國舊金山紺氏洋行,約1948至2018年間
榮譽呈獻
Priscilla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