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 MENG (1308-1385)
WANG MENG (1308-1385)
WANG MENG (1308-1385)
1 更多
WANG MENG (1308-1385)
4 更多
王蒙(1308-1385),字叔明,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代書畫大家趙孟頫(1254-1322)之外孫。王蒙工詩、書、畫,尤善山水,畫風承繼王維(701-761)、董源(934-約962)、巨然(十世紀)且師法自然,獨具新意。王氏與黃公望(1269-1354)、吳鎮(1280-1354)和倪瓚(1301-1374)齊名,合稱為「元四大家」。王蒙常作‘讀書圖’,如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著錄於《石渠寶笈初編》之《松窗讀易圖》卷及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之《松下著書圖》軸裝冊頁。此卷《天香深處圖 》附刻上‘王蒙天香深處圖’字樣之木盒,包巾內側有‘王蒙天香深處圖真跡上等’字樣,及玉別子背題‘乾隆御詠王蒙天香深處圖’。根據鈐於畫上之鑑藏印分析,本卷應在民間流傳至清初翁嵩年(1647-1728)遂貢之入內府;畫上有乾隆皇帝於癸未(1763年)仲秋御題詩一首;按木盒蓋內陳介祺(1813~1884)題識:‘…後得此卷於東武劉氏,始知為內府賜出…’,東武劉氏應為劉統勳(1698-1773)與劉墉(1719-1805)父子;從而推論乾隆皇帝於1763年仲秋至1773年間賞賜本卷予重臣劉統勳。《天香深處圖 》因此重現民間,由劉墉傳承,其後為陳介祺收藏,輾轉流傳至現藏家。此卷鈐有‘石渠寶笈’收藏印,而未見錄於《石渠寶笈》內。其釋出內府之時乃《石渠寶笈初編》成書(1745年)後、《石渠寶笈續編》編纂(1791年)前之間,因此未見錄入《石渠寶笈》內。然而畫上乾隆御題詩對照《御製詩第三集》卷三十四‘題王蒙天香深處圖’,以及上述此畫之宮廷装池,其曾藏內府是不爭的事實。《天香深處圖》收錄於清代知名書畫鑒賞家李佐賢(1807-1876)所著《書畫鑒影》一書,傳承有緒,不容錯過。
元 王蒙 天香深處圖 設色紙本 手卷

Scent of Celestial Flora

細節
元 王蒙 天香深處圖 設色紙本 手卷
款識:鶴山老樵蒙。
鈐印:王蒙印
乾隆皇帝(1711-1799)題詩:
葉自青青花自黄,披圖千載彂天香。
傳神不朽宜斯在,未必周家永占堂。
癸未(1763)仲秋御題。
鈐印:幾暇怡情、乾隆宸翰
藏印:
沐璘(?-1485):沐璘廷章(兩次)
王世貞(1526-1590):王世貞印
周亮工(1612-1672):曾藏周亮工家
翁嵩年(1647-1728):蘿軒審定
乾隆皇帝(1711-1799):
石渠寶笈、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鑑賞、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
其他:
臣張珪印、林氏彥章、趙國秉、清真山人藏、
三餘堂圖書記、吳興倪淵
劉侃(十七、十八世紀)題引首:天香深處。劉侃書。
鈐印:劉侃印、九峯道人
張翥(1287-1368)、李祁(十四世紀)、張達善(1236-1302)、
陳沂(1469-1538)、湯韓(1887-1967)題跋,共鈐印七方。
簽條:元王蒙天香深處圖。
木盒蓋外刻文:
王蒙天香深處圖。
陳介祺(1813-1884)題識於木盒蓋內。
包布內題:王蒙天香深處圖真跡上等。
玉別子題:乾隆御詠王蒙天香深處圖。

著錄:
李佐賢,《書畫鑑影》卷五,同治辛未十年(1871),第十八至二十頁。
《藝術賞鑑選珍續輯:書畫鑑影(清 李佐賢編)》,漢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中華民國60年(1971)2月,第319-323頁。
《清高宗(乾隆)御製詩文全集第四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1993年8月,第723頁。(四庫全書集部御製詩集3集卷34第七頁:題王蒙天香深處圖。)

28 x 112.5 cm. (11 x 44 1/4 in.)
更多詳情
題跋者元、明、清各家生平參考:

張翥(1287-1368),元朝詩人。字仲舉,世稱蛻庵先生,晉寧(今屬山西臨汾)人。早歲居杭州,受業於理學家李存,又從仇遠學詩。至正初.以隱逸薦.為國子監助教,官至集賢學士,以翰林學士承旨致仕,後又加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曾參修宋、遼、金三史。其詩工於近體,有些篇章對當時社會矛盾有所反映。而所自負者則在文,常謂其文系任意屬筆,已入化境。有《蛻庵集》。又能詞,有《蛻巖詞》。

李祁,元代著名遺民,字一初,號希蘧翁、危行翁、望八老人、不二心老人(意思是忠於元朝,不懷二心),湖南茶陵州人。元惠宗元統元年(1333)進士第二名。

張達善,元江左碩儒張字達善。《元史‧儒學傳一》云:張字達善,其先蜀之導江人。至元中,行台中丞吳曼慶聞其名,延致江寧學官,俾子弟受業,中州士大夫欲淑子弟以朱子《四書》者,皆遣從游,或闢私塾迎之。其在維揚,來學者尤眾,遠近翕然,尊為碩師,不敢字呼,而稱導江先生。

陳沂(1469-1538),字宗魯、魯南、石亭、小坡。浙江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擅長書法及山水,以醫籍居南京。

湯韓(1887-1967),又名安,字臨澤,嘉興人,他對金石書畫,考據無一不精。

前藏家明、清各家生平參考:

沐璘(?-1458),字廷章,祖籍安徽定遠,明朝詩人、畫家。沐璘是沐英曾孫、沐昂之孫、沐僖之子,以右軍都督同知充雲南總兵官。在任七年境內晏然。喜好讀書,自稱東樓居士,善篆書草書。

王世貞(1526-1590),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直隸太倉州(今江蘇太倉)人,文學家、史學家。嘉靖、隆慶年間,與李攀龍、謝榛、宗臣、梁有譽、吳國倫和徐中行,提倡復古,強調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世稱後七子。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又有陶庵、減齋、緘齋、適園、櫟園等別號,學者稱櫟園先生、櫟下先生。明末清初文學家、篆刻家、收藏家、貳臣。

翁嵩年(1647-1728),字康飴,號蘿軒、白沙山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進士,授戶部主事,曆刑部郎中,康熙四十二年(1703)任廣東提學道,後改提督學院。博學好古,擅書畫。曾得青玉版十三行,進之內府。著有《天香書屋稿》《白雲山房集》《友石居集》。

劉侃(清),字晉陶,號存庵,山東沂水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登進士。康熙四十九年,任泉州府知府,任內卓有政績。

更多來自 中國古代書畫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