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俸正傑在《中國肖像L系列》中反繪畫感的平塗處理,鮮艷的顏色運用,還有大眾化圖像形式的使用,令人聯想到波普藝術在流行和藝術之間所作的巧妙轉換。他的藝術形式除了來自當代的文化觀察,另一方面則與毛澤東年代主張的藝術方向大有關係,1943年的《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開始了農民藝術作為學習標準,以通俗、 光滑、漂亮和喜慶的風格取代了傳統文人雅士的菁英趣味,隨之而生的木刻版畫和年畫潮流成為了中國大眾階層喜聞樂見的集體視覺記憶。俸正杰的早期作品《冥思》(Lot 2471)則流露出相關的農民革命美學,大紅花布中的牡丹花和鯉魚象徵了人民普遍追求的富貴和吉祥,呼應了上述民間年畫的欣賞習慣,然而坐在布幕前低頭沈思的裸女卻是以西方學院式寫實手法描繪,這個安排跟農民藝術對於歡樂的誇張造作恰巧相反,從符合邏輯的細緻、明暗和立體感表現出理性和客觀,裸女成為對抗艷俗世情的視覺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