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何紅玉
端午佳果
設色紙本 鏡框 二〇一七年作
77.5 x 40.5 cm. (30 1⁄2 x 16 in.)
題識:丁酉(2017年)五月,紅玉寫於錢塘江畔。
鈐印:何、紅玉、小僊兒
出版
《古質新妍:何紅玉國畫作品集》,集古齋有限公司,香港, 2017年10月,第143頁。
何紅玉,《中國畫名家畫法解讀:沒骨蔬果畫法》,天津楊柳青畫社,天津,2019年12月,封面。
《書與畫》雜誌 總第344期,上海書畫出版社,上海,2021年5月,第79頁。
更多詳情
自由畫:七〇後水墨

七十年代後,在中國大陸出生的一代,也許是二十世紀的中國最幸運的一代。二十世紀前半期的王朝更迭、軍閥混戰、外敵侵入,對他們而言,都只是教科書上的章節;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政治運動基本也是藝術文學作品中的情感與題材。他們出生的年代,運動已經進入相對緩和、慢慢走向結束的階段;他們成長的年代是全民知識重構的年代,一個非常短暫、甚至有點虛幻的開放時代:沒有之前鮮明統一的政治思想,也沒有之後統一鮮明的經濟至上思想,八、九十年代的中國人有一種解凍期的熱情,有一種對新興起來的全球化陌生而興奮的觀望與參與的願望。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成長的一代,較之前之後數代人有更多探索的空間以及選擇,“個人”的表達成為他們最主要的出發點,而作品也呈現出尤其豐富的面貌,如果說時代風格,他們的時代風格就是:自由!

本輯中17位藝術家,吳強與朱曉清還在堅持著中國傳統山水,努力體會傳統山水畫在今人理解中的美學意蘊,而落筆之處已是當下筆墨。盧俊舟、盧輝、儲楚表現抽象、近抽象的形式,而各自抽象背後卻是不同的美學溯源。仝天慶、孫皓、邱炯炯、劉琦、黃紅濤異彩紛呈,他們的作品就是一個個有趣靈魂的視覺表現。彭薇、徐華翎、潘汶汛、何紅玉等女性畫家的作品體現出中國女性在世界女性藝術大潮中保持著更為平和溫柔的面貌,而細讀之下,並不乏內斂的力量。

三位七〇後香港藝術家與大陸的同代人有著不一樣的自我特質。他們成長在經濟高度騰飛發展的香 港,他們經歷了香港結束殖民、開啟一國兩制的新時代,香港城市環境的狹小令他們更深入地探究自己的城市,有著更明顯的身份意識。所以在三位藝術家筆下,香港或顯或隱,總是第一因素。

榮譽呈獻

Carmen Shek Cerne (石嘉雯)
Carmen Shek Cerne (石嘉雯) Vice President, Head of Department, Chinese Paintings

拍品專文

何紅玉,河南浚縣人,號黎陽女史。性嫻靜,喜書畫。2004年畢業於河南鶴壁師範學院美術系; 2013-2014年進修於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第三届山水研修班;2014年8月参加南京優秀青年畫家精品展,並成為南京市青年美術家協會會員。何女士現定居杭州,潛心繪事。一面孜孜不倦地臨摹研究古人名跡,另外本着以自然為師,堅持寫生創作。在家栽花養草,細心觀察,閒時讀書習字,陶冶性情,以求自身畫境的提高。其畫作多取材花鳥草蟲及歷史人物,除了形象精確、工細雅秀之外,牡丹、茶花等各類花卉既爭奇鬥豔又靈動脫俗,雖繁花葉茂亦能做到佈局恰當,落筆交待一清二楚,點蕊力求筆力精准,枝葉漬染層次分明,給人以筆韻生動之感。

更多來自 中國近現代及當代書畫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