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w=1)
.jpg?w=1)
英國私人珍藏 (LOT 1088)
蔣兆和
拜新年
細節
蔣兆和
拜新年
設色紙本 鏡框 一九四〇年作
104.5 x 53.8 cm. (41 1/8 x 21 1/8 in.)
題識:過了一年又一年,重重心事不能言。向君拜拜祝努力,你我光明有一天。廿九年(1940)元旦寫於燕,兆和。
鈐印:兆龢
拜新年
設色紙本 鏡框 一九四〇年作
104.5 x 53.8 cm. (41 1/8 x 21 1/8 in.)
題識:過了一年又一年,重重心事不能言。向君拜拜祝努力,你我光明有一天。廿九年(1940)元旦寫於燕,兆和。
鈐印:兆龢
來源
馬修·紀挺(1917-1994)於1940年代直接得自畫家本人。
出版
《立言畫刊》,第72期,立言畫刊社,北京,1940年2月7日,第13頁。
《蔣兆和畫冊:第一集》,蔣兆和,1940年代出版,圖版1。
《蔣兆和肖像畫》,阿須摩林博物館,牛津,1988年11月。
《蔣兆和作品全集·上卷》,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3月,圖版60。
《Arts of Asia》,1993年7-8月,第81頁,圖版7。
蔣兆和,《新編芥子園畫傳—人物篇·水墨頭像》,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2月,第152頁。
《中國名畫家全集 ─ 蔣兆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第44頁。
欣平著,《流民圖的故事》,中國文聯出版社,北京,2004年5月,第56頁。
《蔣兆和畫集·上卷》,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5年12月,第81頁。
《栽種一根生命的樹子:蔣兆和藝術研究》,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11月,第69頁。
《不盡丹心:蔣兆和誕辰110周年紀念特展作品集》,安徽美術出版社,2014年,第75頁,圖版32。
《蔣兆和畫冊:第一集》,蔣兆和,1940年代出版,圖版1。
《蔣兆和肖像畫》,阿須摩林博物館,牛津,1988年11月。
《蔣兆和作品全集·上卷》,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3月,圖版60。
《Arts of Asia》,1993年7-8月,第81頁,圖版7。
蔣兆和,《新編芥子園畫傳—人物篇·水墨頭像》,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2月,第152頁。
《中國名畫家全集 ─ 蔣兆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第44頁。
欣平著,《流民圖的故事》,中國文聯出版社,北京,2004年5月,第56頁。
《蔣兆和畫集·上卷》,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5年12月,第81頁。
《栽種一根生命的樹子:蔣兆和藝術研究》,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11月,第69頁。
《不盡丹心:蔣兆和誕辰110周年紀念特展作品集》,安徽美術出版社,2014年,第75頁,圖版32。
展覽
牛津,阿須摩林博物館,“蔣兆和肖像畫”,1988年11月21日至12月30日。
達勒姆大學東方博物館,“蔣兆和肖像畫”,1993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 不尽丹心 : 蒋兆和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 ,2014年11月2日至11月30日,(複製品展出)。
達勒姆大學東方博物館,“蔣兆和肖像畫”,1993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 不尽丹心 : 蒋兆和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 ,2014年11月2日至11月30日,(複製品展出)。
更多詳情
寰宇遺珠:海外私人珍藏蔣兆和《拜新年》、《百齡老叟》(編號1088-1089)
在二十世紀中國畫壇中,蔣兆和以深刻的寫實主義人物畫創作風格獨樹一幟,尤其是三、四十年代的創作,以悲天憫人的情懷,將戰亂時期中國底層人民的生活一一勾勒呈現,體現了深刻的人道主義思想性。1941年,身陷北平的畫家以艱苦之身自費結集出版《蔣兆和畫冊》第一集,開篇自序即坦言“知我者不多,愛我者尤少,識吾畫者皆天下之窮人,唯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餓殍”。誠如畫家所言,在當時能欣賞先生中西融合風格的共鳴者甚少,反而部分外籍駐華人士對其藝術偏愛有加,購入相當數量之作品,於離開中國時一併攜歸,導致後世普遍認為作品皆已散佚。
近數十年以來,隨著蔣兆和研究,尤其是西方學術世界的關注增多且深入,越來越多本輯著錄而散落海外的作品浮出水面,於公私展覽及學術文章中重新面世,而佳士得中國書畫部亦有幸蒐集呈現多幅此一時期之精品,掀起學術及收藏界之巨大熱忱。是次拍賣更是一連呈現兩幅收錄於此珍貴出版之作品,更是佳士得的莫大榮幸。
《拜新年》一作來自英國馬修,紀挺(1917-1994)家族收藏。藏家原為荷蘭皇家殼牌公司高級僱員,於四十年代早期至五十年代派駐中國,並於駐華早期結識蔣兆和,愛慕其藝術遂購入作品,數量非多但藏家眼光獨到,所得皆核心精品。五十年代後中西關係趨於對立,紀挺亦離開中國,蔣兆和更創作肖像畫相贈(附圖),成就一段中西情誼佳話。此作先後參與歷次主要蔣兆和大展,其複製品更參加2014年國家博物館大展,此次於佳士得呈現,是其離開中國七十年後首次回歸亞洲地區展出。
《拜新年》可謂是蔣兆和人物畫中精品之最,1941年《蔣兆和畫冊》開篇即是本幅,可見在畫家心中分量。據服飾儀態,畫作表現的正是民國時期北平城之平民閨秀。少女梳雙馬尾辮並插花,著喜慶大紅旗袍,雙拳上下交疊,乃舊時婦女於年節時互相拜年之禮儀,與畫面題詩應和。題詩前段表現了普通中國人於戰事膠著時期受盡苦難的沉重壓抑感,但後兩句話鋒一變,寄寓了對光明未來的無限期望。正如少女神態,雖不能辨其喜憂,但新年時候依然要畫腮紅、著新衫,眼眸澄澈,神情恬淡,表現出普通人在逆境與苦難中對光明未來的無限嚮往。蔣兆和人物畫多沉鬱憂傷,而此幅卻洋溢著積極向上的充沛感情,不論從藝術成就還是大時代背景,言其為蔣氏人物畫最具代表者,絕非言過其實。
《百齡老叟》為原美軍駐華軍官喬治,戴祿士(1927-1992)舊藏。戴祿士於1945-1948年作為美軍海軍陸戰隊成員派駐中國,相信此時期認識蔣兆和,不僅獲得本作品,更獲蔣兆和繪製肖像畫,一併存留下來(附圖)。戰後戴祿士專注考古學研究,1960年於賓大獲博士學位,先後執教賓大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蔣兆和的創作對象多有老叟老婦,表現出夕陽日暮時期的人生百態。畫題百齡老叟,而過去人均壽命不長,活到百歲者更是鳳毛麟角,受社會及家人敬重,然畫中老叟瘦骨嶙峋,鬍鬚長而雜亂,雖然衣著嚴實,但身體踡縮,手藏袖筒,仿若是嚴冬街頭上之老者,個中意味,畫家不作過多交代,更多留給觀眾理解。蔣氏擅長以水墨表現出西方素描的光影感,尤其是老人的面部刻畫細緻入微,立體感極強,同類作品可比對佳士得於2018年春拍釋出之《老夫老妻》一作。
佳士得此次呈現《拜新年》、《百齡老叟》兩作,猶如於蒼茫星海中尋得閃耀明珠,相信此二作再次面世,勢必對關注蔣兆和早期藝術創作的學者和藏家裨益無窮。
在二十世紀中國畫壇中,蔣兆和以深刻的寫實主義人物畫創作風格獨樹一幟,尤其是三、四十年代的創作,以悲天憫人的情懷,將戰亂時期中國底層人民的生活一一勾勒呈現,體現了深刻的人道主義思想性。1941年,身陷北平的畫家以艱苦之身自費結集出版《蔣兆和畫冊》第一集,開篇自序即坦言“知我者不多,愛我者尤少,識吾畫者皆天下之窮人,唯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餓殍”。誠如畫家所言,在當時能欣賞先生中西融合風格的共鳴者甚少,反而部分外籍駐華人士對其藝術偏愛有加,購入相當數量之作品,於離開中國時一併攜歸,導致後世普遍認為作品皆已散佚。
近數十年以來,隨著蔣兆和研究,尤其是西方學術世界的關注增多且深入,越來越多本輯著錄而散落海外的作品浮出水面,於公私展覽及學術文章中重新面世,而佳士得中國書畫部亦有幸蒐集呈現多幅此一時期之精品,掀起學術及收藏界之巨大熱忱。是次拍賣更是一連呈現兩幅收錄於此珍貴出版之作品,更是佳士得的莫大榮幸。
《拜新年》一作來自英國馬修,紀挺(1917-1994)家族收藏。藏家原為荷蘭皇家殼牌公司高級僱員,於四十年代早期至五十年代派駐中國,並於駐華早期結識蔣兆和,愛慕其藝術遂購入作品,數量非多但藏家眼光獨到,所得皆核心精品。五十年代後中西關係趨於對立,紀挺亦離開中國,蔣兆和更創作肖像畫相贈(附圖),成就一段中西情誼佳話。此作先後參與歷次主要蔣兆和大展,其複製品更參加2014年國家博物館大展,此次於佳士得呈現,是其離開中國七十年後首次回歸亞洲地區展出。
《拜新年》可謂是蔣兆和人物畫中精品之最,1941年《蔣兆和畫冊》開篇即是本幅,可見在畫家心中分量。據服飾儀態,畫作表現的正是民國時期北平城之平民閨秀。少女梳雙馬尾辮並插花,著喜慶大紅旗袍,雙拳上下交疊,乃舊時婦女於年節時互相拜年之禮儀,與畫面題詩應和。題詩前段表現了普通中國人於戰事膠著時期受盡苦難的沉重壓抑感,但後兩句話鋒一變,寄寓了對光明未來的無限期望。正如少女神態,雖不能辨其喜憂,但新年時候依然要畫腮紅、著新衫,眼眸澄澈,神情恬淡,表現出普通人在逆境與苦難中對光明未來的無限嚮往。蔣兆和人物畫多沉鬱憂傷,而此幅卻洋溢著積極向上的充沛感情,不論從藝術成就還是大時代背景,言其為蔣氏人物畫最具代表者,絕非言過其實。
《百齡老叟》為原美軍駐華軍官喬治,戴祿士(1927-1992)舊藏。戴祿士於1945-1948年作為美軍海軍陸戰隊成員派駐中國,相信此時期認識蔣兆和,不僅獲得本作品,更獲蔣兆和繪製肖像畫,一併存留下來(附圖)。戰後戴祿士專注考古學研究,1960年於賓大獲博士學位,先後執教賓大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蔣兆和的創作對象多有老叟老婦,表現出夕陽日暮時期的人生百態。畫題百齡老叟,而過去人均壽命不長,活到百歲者更是鳳毛麟角,受社會及家人敬重,然畫中老叟瘦骨嶙峋,鬍鬚長而雜亂,雖然衣著嚴實,但身體踡縮,手藏袖筒,仿若是嚴冬街頭上之老者,個中意味,畫家不作過多交代,更多留給觀眾理解。蔣氏擅長以水墨表現出西方素描的光影感,尤其是老人的面部刻畫細緻入微,立體感極強,同類作品可比對佳士得於2018年春拍釋出之《老夫老妻》一作。
佳士得此次呈現《拜新年》、《百齡老叟》兩作,猶如於蒼茫星海中尋得閃耀明珠,相信此二作再次面世,勢必對關注蔣兆和早期藝術創作的學者和藏家裨益無窮。
榮譽呈獻
Sandy Y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