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KERAN (1907-1989)
繪出河山新色:重要亞洲私人收藏李可染作品 (LOTS 1374-1379)二〇一九年,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週年,佳士得中國書畫部與亞洲重要私人藏家合作,推出此一批創作年代橫跨三十餘年,並且極具歷史意義之李可染書畫珍品。藏家之父家學深厚,開蒙早慧,青年時便負笈海外,遊歷歐美,專攻國際法與歷史。五十年代末回國,進入中國社科院。自古文藝歷史為一家。藏家之父在專業之餘與諸多當代中國知識份子的傑出人物與近現代書畫名家交好,包括李可染、傅抱石、黃胄等,知識份子談藝論道,關係非常緊密。承自互相之間的友誼,受贈作品頗豐,既有傅抱石賀藏家夫婦新婚之喜的人物佳作,又有李可染氣勢磅礴的雄壯山水,質精量豐,蔚為大觀。藏家家族精心珍藏此一批作品超過半個世紀,在動蕩時期依然矢志不渝,如今在此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呈現,佳士得與有榮焉。寄希望廣大藏家和藝術愛好者通過這批作品可以回顧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後之嶄新藝術面貌。
李可染

百萬雄師過大江

細節
李可染
百萬雄師過大江
設色紙本 立軸鏡框 一九六四年作
96.2 x 60.3 cm. (37 7/8 x 23 ¾ in.)
題識:
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估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毛主席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詩意。
一九六四年春,可染於北京。
鈐印:可染、正道滄桑

拍品專文

《百萬雄師過大江》是李可染於建國十五週年之際,以毛澤東所作《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詩意創作的革命歷史題材畫作。此作描繪的正是解放戰爭的關鍵戰役—渡江戰役的場景。解放戰爭末期,1949年4月至6月間,解放軍強渡長江,佔領國民政府首都南京,此一役後,國民政府全線潰敗,江河日下,而解放軍乘勢南下,加速了共產黨奪取全國政權的進程,因此渡江戰役成為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最為關鍵的一場戰役。
此詩原是1949年4月渡江戰役甫一結束,毛澤東得知佔領南京的消息後即席創作,但直到1963年12月才於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詩詞》中正式出版。此詩氣勢磅礴,意境雄渾,先寫渡江戰役之壯觀場面,再寫戰役後南京城天翻地覆的變化,最後總結升華,闡明了歷史發展的規律,是毛澤東詩詞作品的代表。
李可染此幅正是該詩發表翌年所作,作品以渡江戰役的場景入畫,重在表現風雨飄搖、激蕩磅礴的戰役氣氛。李可染於前景細描帆船,棕色的風帆迎風鼓滿,與歷史照片中帆船的形態如出一轍,顯示出畫家嚴謹的寫生態度(圖1)。遠景中,虎踞龍蟠的南京城遙遙在風雨硝煙中若隱若現,南面門戶挹江門半露在視線中,解放軍渡江後正是從此門入城(圖2)。李可染善用水墨渲染氣氛,在此作中尤其達到極致。渡江戰役在夜間開始,而毛澤東詩起首即是“鍾山風雨起蒼黃”,水墨渲染的天色對比著泛黃的船隻及淡紅的旗幟,夜色穿透濃雲照射在江面上,畫家用留白的方法加以表現。江水在大雨中泛起波浪,畫家用飽含水分的筆墨皴染,另點染黃色,表現帆船投射在江面的微妙效果。整幅畫面在空間、氣氛和光影上均達到了細緻入微的高超境界。
以毛澤東詩詞入畫,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普遍發生。一方面,毛澤東的詩詞境界開闊,頗富美學意境,為當時知識階層所欣賞;二則,五、六十年代中國政治運動極多,以毛澤東詩詞入畫,政治上比較安全,這為藝術家提供了寶貴的創作空間和精神寄託。傅抱石、李可染、關山月等人均為此作了很多嘗試,其中尤以李可染的山水創作為代表,《井岡山》、《萬山紅遍》等名作皆出於此一時期(圖3)。以《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入畫,是李可染在此領域的特別嘗試,此一題材的作品所見甚少,可追溯的僅有2011年佳士得拍出之小尺幅同名作品(圖4),據此可見,此一題材應為該詩發表後,李可染藉建國十五週年之際所創作的數量極其有限之作品,而本幅則是已知尺幅最大,構圖最完整之成熟作品。2019年正值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距離“百萬雄師過大江”的重要歷史節點也已過去整整七十年,此作為回顧這一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提供了難得的視覺窗口。

更多來自 中國近現代畫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