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百萬雄師過大江》是李可染於建國十五週年之際,以毛澤東所作《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詩意創作的革命歷史題材畫作。此作描繪的正是解放戰爭的關鍵戰役—渡江戰役的場景。解放戰爭末期,1949年4月至6月間,解放軍強渡長江,佔領國民政府首都南京,此一役後,國民政府全線潰敗,江河日下,而解放軍乘勢南下,加速了共產黨奪取全國政權的進程,因此渡江戰役成為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最為關鍵的一場戰役。
此詩原是1949年4月渡江戰役甫一結束,毛澤東得知佔領南京的消息後即席創作,但直到1963年12月才於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詩詞》中正式出版。此詩氣勢磅礴,意境雄渾,先寫渡江戰役之壯觀場面,再寫戰役後南京城天翻地覆的變化,最後總結升華,闡明了歷史發展的規律,是毛澤東詩詞作品的代表。
李可染此幅正是該詩發表翌年所作,作品以渡江戰役的場景入畫,重在表現風雨飄搖、激蕩磅礴的戰役氣氛。李可染於前景細描帆船,棕色的風帆迎風鼓滿,與歷史照片中帆船的形態如出一轍,顯示出畫家嚴謹的寫生態度(圖1)。遠景中,虎踞龍蟠的南京城遙遙在風雨硝煙中若隱若現,南面門戶挹江門半露在視線中,解放軍渡江後正是從此門入城(圖2)。李可染善用水墨渲染氣氛,在此作中尤其達到極致。渡江戰役在夜間開始,而毛澤東詩起首即是“鍾山風雨起蒼黃”,水墨渲染的天色對比著泛黃的船隻及淡紅的旗幟,夜色穿透濃雲照射在江面上,畫家用留白的方法加以表現。江水在大雨中泛起波浪,畫家用飽含水分的筆墨皴染,另點染黃色,表現帆船投射在江面的微妙效果。整幅畫面在空間、氣氛和光影上均達到了細緻入微的高超境界。
以毛澤東詩詞入畫,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普遍發生。一方面,毛澤東的詩詞境界開闊,頗富美學意境,為當時知識階層所欣賞;二則,五、六十年代中國政治運動極多,以毛澤東詩詞入畫,政治上比較安全,這為藝術家提供了寶貴的創作空間和精神寄託。傅抱石、李可染、關山月等人均為此作了很多嘗試,其中尤以李可染的山水創作為代表,《井岡山》、《萬山紅遍》等名作皆出於此一時期(圖3)。以《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入畫,是李可染在此領域的特別嘗試,此一題材的作品所見甚少,可追溯的僅有2011年佳士得拍出之小尺幅同名作品(圖4),據此可見,此一題材應為該詩發表後,李可染藉建國十五週年之際所創作的數量極其有限之作品,而本幅則是已知尺幅最大,構圖最完整之成熟作品。2019年正值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距離“百萬雄師過大江”的重要歷史節點也已過去整整七十年,此作為回顧這一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提供了難得的視覺窗口。
此詩原是1949年4月渡江戰役甫一結束,毛澤東得知佔領南京的消息後即席創作,但直到1963年12月才於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詩詞》中正式出版。此詩氣勢磅礴,意境雄渾,先寫渡江戰役之壯觀場面,再寫戰役後南京城天翻地覆的變化,最後總結升華,闡明了歷史發展的規律,是毛澤東詩詞作品的代表。
李可染此幅正是該詩發表翌年所作,作品以渡江戰役的場景入畫,重在表現風雨飄搖、激蕩磅礴的戰役氣氛。李可染於前景細描帆船,棕色的風帆迎風鼓滿,與歷史照片中帆船的形態如出一轍,顯示出畫家嚴謹的寫生態度(圖1)。遠景中,虎踞龍蟠的南京城遙遙在風雨硝煙中若隱若現,南面門戶挹江門半露在視線中,解放軍渡江後正是從此門入城(圖2)。李可染善用水墨渲染氣氛,在此作中尤其達到極致。渡江戰役在夜間開始,而毛澤東詩起首即是“鍾山風雨起蒼黃”,水墨渲染的天色對比著泛黃的船隻及淡紅的旗幟,夜色穿透濃雲照射在江面上,畫家用留白的方法加以表現。江水在大雨中泛起波浪,畫家用飽含水分的筆墨皴染,另點染黃色,表現帆船投射在江面的微妙效果。整幅畫面在空間、氣氛和光影上均達到了細緻入微的高超境界。
以毛澤東詩詞入畫,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普遍發生。一方面,毛澤東的詩詞境界開闊,頗富美學意境,為當時知識階層所欣賞;二則,五、六十年代中國政治運動極多,以毛澤東詩詞入畫,政治上比較安全,這為藝術家提供了寶貴的創作空間和精神寄託。傅抱石、李可染、關山月等人均為此作了很多嘗試,其中尤以李可染的山水創作為代表,《井岡山》、《萬山紅遍》等名作皆出於此一時期(圖3)。以《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入畫,是李可染在此領域的特別嘗試,此一題材的作品所見甚少,可追溯的僅有2011年佳士得拍出之小尺幅同名作品(圖4),據此可見,此一題材應為該詩發表後,李可染藉建國十五週年之際所創作的數量極其有限之作品,而本幅則是已知尺幅最大,構圖最完整之成熟作品。2019年正值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距離“百萬雄師過大江”的重要歷史節點也已過去整整七十年,此作為回顧這一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提供了難得的視覺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