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
刘国松
雨丝云树
水墨 设色 纸本
1967年作
款识 : 刘国松 一九六七(左上)
来源
亚洲 私人收藏
出版
Cultural Affairs Bureau Taoyuan County Government, The Universe in the Mind : A Retrospective of Liu Kuo-Sung, Taoyuan, Taiwan, 2007 (illustrated, pp. 48-49).
展览
Taoyuan, Taiwan, Cultural Affairs Bureau Taoyuan County Government, The Universe in the Mind: A Retrospective of Liu Kuo-Sung, 2007.

登入
浏览状况报告

拍品专文

刘国松求学期间曾师从溥心畬及朱德群,使他在传统国画打下相当深厚的基础,其画中雅致古典的文人气质也是源自于此。1956年,由于不能满足于保守的传统中国绘画,刘国松在台湾创立了「五月画会」。同时他大胆地尝试把战后西方抽象主义运动融入在创作中。刘氏突破性的观念启动了当代中国水墨艺术的重要转变。 1961年刘国松从西画重返纸墨世界,因为接触到建筑师王大闳所引荐的西方建筑材质理论 ── 每一种材质都应该将自身的特性发挥到极致,而不能以另一种材质取代。王大闳这个针对建筑的批评,却带给刘国松一个启示,驱使他放弃运用得炉火纯青的油画材料,改用中国水墨表现。在形式上,刘国松的创作带有西方抽象绘画的影子,但其概念可说承接了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等所主张的水墨画改革。在技法上,刘国松认为,书法所表现的线条性质与肌理是有限的,为了表现作品的效果,不应以毛笔为唯一的绘画工具,因而在数十年的艺术钻研中开发许多新材料和新技法。例如:拓墨、撕纸筋、水拓法等代替毛笔来表现出特殊效果。这个实验性的技巧可见于《雨丝云树》(Lot 190)。刘氏并非放弃书法,而是把当中的美学意涵扩展至更深的层面,透过用笔的节奏、韵律及气势的追寻,使笔意完全融入水墨的表现中。 1967年刘国松自欧美游学归国,因而在观念与技法出现明显的转变,来自中国草书的书写性格,启发了刘国松脱去形象的暗示,敏锐地赋予笔墨现代的情绪。《窗里窗外之九》(Lot 189)稳含浓厚的中国墨趣。刘氏把画面一分为二,底部看似是从高处俯瞰的山脉,上方的正方形框架彷佛是一扇窗,描写了从室内往外看的景观。如此,「真实」和「表现」的空间似非而是地在同一画面交错出现,恰如马格里特画作中超现实的场面。 1969年底,美国航天员登陆月球的震撼,促使刘国松从太空宇宙寻取灵感,主题从大自然的山水扩展至外层空间,创作了一系列面目多样、气势雄伟的「太空画系列」。《地球何许之三十二》(Lot 188)画面为艺术家此时期具代表性的上下式构图,以长方形的宣纸、圆形的月亮、精准的轮廓线呼应此时西方的硬边艺术。刘国松又运用了渐层雾化的柔和美,来融合纯粹的几何形体,在光晕下表现无限空间的遐思。刘国松的创作融合中国书法线条与西方形式主义的美感,串连宇宙、人文与地球三者之间的奥妙,展现一望无垠的壮丽空间与气韵。创作于2008年的《上升的月亮》(Lot 191),月亮的形态更见抽象,重迭的白色圆形,墨色由疏至密,从下至上,层层跃升,表现日复日、月复月、年复年的循环。刘国松画里看不到驾驭自然,而是继承自中国固有文化的宇宙哲学观,将自我与万物平列而融合于自然界之中,表现出宁静祥和的圆融画境。正如《庄子齐物论》所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和谐关系,这是与西方现代主义中自我主观的思想不同之处。虽然观者在他的作品中看到物象的描写,但是绝非纯粹的自然主义景观,而是超然物外的祥和天地,属于中国式哲学宇宙观的联系。刘国松将中国的旧经验保留,创造符合于现代时空的新经验,在新的工具、新的技法和新的风格中延续独特的中国画意。

更多来自 亚洲二十世纪艺术 (日间拍卖)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