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劉國松
上升的月亮
水墨 設色 紙本
2008年作
款識:劉國松 2008 (左下)
來源
台灣 高雄 新思惟人文空間 亞洲 私人收藏 亞洲 私人收藏
出版
2010年《寸心運大化》新思惟人文空間 高雄 台灣 (圖版,第43頁)
展覽
2010年2月「寸心運大化-劉國松個展」新思惟人文空間 高雄 台灣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劉國松求學期間曾師從溥心畬及朱德群,使他在傳統國畫打下相當深厚的基礎,其畫中雅致古典的文人氣質也是源自於此。1956年,由於不能滿足於保守的傳統中國繪畫,劉國松在台灣創立了「五月畫會」。同時他大膽地嘗試把戰後西方抽象主義運動融入在創作中。劉氏突破性的觀念啟動了當代中國水墨藝術的重要轉變。 1961年劉國松從西畫重返紙墨世界,因為接觸到建築師王大閎所引薦的西方建築材質理論 ── 每一種材質都應該將自身的特性發揮到極致,而不能以另一種材質取代。王大閎這個針對建築的批評,卻帶給劉國松一個啟示,驅使他放棄運用得爐火純青的油畫材料,改用中國水墨表現。在形式上,劉國松的創作帶有西方抽象繪畫的影子,但其概念可說承接了林風眠、徐悲鴻、劉海粟等所主張的水墨畫改革。在技法上,劉國松認為,書法所表現的線條性質與肌理是有限的,為了表現作品的效果,不應以毛筆為唯一的繪畫工具,因而在數十年的藝術鑽研中開發許多新材料和新技法。例如:拓墨、撕紙筋、水拓法等代替毛筆來表現出特殊效果。這個實驗性的技巧可見於《雨絲雲樹》(Lot 190)。劉氏並非放棄書法,而是把當中的美學意涵擴展至更深的層面,透過用筆的節奏、韻律及氣勢的追尋,使筆意完全融入水墨的表現中。 1967年劉國松自歐美遊學歸國,因而在觀念與技法出現明顯的轉變,來自中國草書的書寫性格,啟發了劉國松脫去形象的暗示,敏銳地賦予筆墨現代的情緒。《窗裡窗外之九》(Lot 189)穩含濃厚的中國墨趣。劉氏把畫面一分為二,底部看似是從高處俯瞰的山脈,上方的正方形框架彷彿是一扇窗,描寫了從室內往外看的景觀。如此,「真實」和「表現」的空間似非而是地在同一畫面交錯出現,恰如馬格里特畫作中超現實的場面。 1969年底,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的震撼,促使劉國松從太空宇宙尋取靈感,主題從大自然的山水擴展至外太空,創作了一系列面目多樣、氣勢雄偉的「太空畫系列」。《地球何許之三十二》(Lot 188)畫面為藝術家此時期具代表性的上下式構圖,以長方形的宣紙、圓形的月亮、精準的輪廓線呼應此時西方的硬邊藝術。劉國松又運用了漸層霧化的柔和美,來融合純粹的幾何形體,在光暈下表現無限空間的遐思。劉國松的創作融合中國書法線條與西方形式主義的美感,串連宇宙、人文與地球三者之間的奧妙,展現一望無垠的壯麗空間與氣韻。創作於2008年的《上升的月亮》(Lot 191),月亮的形態更見抽象,重疊的白色圓形,墨色由疏至密,從下至上,層層躍升,表現日復日、月復月、年復年的循環。劉國松畫裡看不到駕馭自然,而是繼承自中國固有文化的宇宙哲學觀,將自我與萬物平列而融合於自然界之中,表現出寧靜祥和的圓融畫境。正如《莊子齊物論》所言:「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的和諧關係,這是與西方現代主義中自我主觀的思想不同之處。雖然觀者在他的作品中看到物象的描寫,但是絕非純粹的自然主義景觀,而是超然物外的祥和天地,屬於中國式哲學宇宙觀的聯繫。劉國松將中國的舊經驗保留,創造符合於現代時空的新經驗,在新的工具、新的技法和新的風格中延續獨特的中國畫意。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