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曲丰国生于 1966 年的辽宁,自上海艺术学院舞台美术系毕业后 一 直定居上海创作。九十年代的《手 迹》与《徘 回》系列,分别用传统媒材技法与浓淡转折的笔印,述说时间也展现风格演变, 是笔墨形式与思维能力双管齐下的递进。身为 2000 年上海双 年展参展艺术家,曲丰国目睹当时上海艺术界抽象艺术面貌之活 跃,更坚信艺术不限于形式元素本身的审美性,期许自己更精准 地定义时间之形式与样貌。他开始用缤纷色彩探讨并存的空间与 时间,稀释丙烯在画布上倘佯流动,如推动齿轮的润滑剂,使时序开始流转。曲丰国再进一步独立出时间的元素,选择线条作为 主干。“直线”在无限蔓延中与时间同行,上下平行的排列更替 画面增添微妙的平衡感,应运而生近期代表作《四季》。
《四季—夜》与《四季—小满》画面色调完全不同,线条却同样 由无数色彩经由混合与消解构成。一公分宽的横向线条延展于画 面上,没有方向性,亦没有起始或终点,颜色为高明度或黯淡 的纯色。如果近距离仔细观看,观者会发现线条的单位组成相当 独特:曲丰国直接使用颜料锡管,水平式将颜料挤压到布面上, 再用自制的工具刮抹,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动作使同一线条历经涂 抹、消除、相互抵触和融合。层层色彩不仅推迭出厚实的颜料 层,更使表面质感呈现一种斑驳的肌理,充满着肉眼容易忽略的流溢与褶皱。在这其中,又如何蕴含着时间的雏形?
时间在艺术中常以“隐含”的形式出现 。隐含的时间主要分为三 种:象征性再现 ( 施瓦布《掘墓人之死》 )、捕捉瞬间场 景 ( 戴维《苏格拉底之死》 ) 以及时间流逝的幻觉。其中又以第三 种最常见且历史悠久,米开朗基罗将 300 幅圣经故事场景相互 串联在西斯汀礼拜堂的屋顶上;日本艺术更有将四个季节画在同 一画面中、以记录其中转折的传统。
《四季》系列中将时间浓缩在线条中的手法,日本艺评家清水敏 男曾如此形容:“它是将时间的推移在画面中加以固定的一种 尝试。宇宙瞬息万变,地球上四季轮转。万物的变化体现在色彩 中,这既是光的变化,也是物质的变化。”时间带来变化,变化 的生成则需时间,这也许就是曲丰国的概念。每一次的改变皆会 给人带来新的体悟与感知,也悄悄地给予事物新的定义。当春夏 秋冬间的变化已无法满足他,便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入画。以四 季命名的作品偏向以一个大色调为基底,随之而来的二十四节气 进而选用缤纷颜色产生一种情绪。春天为蓝绿、夏天朱红、秋天 则为黄与白、冬天是深黑;四五月间的小满有春芽的粉嫩,十一 月的冬至带有凛冽。主色系或情绪调性选定后,局部则用许多细 碎的色点再次堆栈,体积虽小却能在画面上自由移转,近看带来 流动的错觉。而且,缤纷的色彩呈现在混杂的过程中,构成了线 条之轮廓。
曲丰国以线条表现时间,以时间刻画变化,以变化回归色彩,色彩又构成线条。所有元素同路,无止尽循环着。《四季—夜》与 《四季—小满》挑选一特定的视角,有意识地在创作中加入时间 性,捕捉生命真正但多变的姿态,有时是淡淡的忧伤,有时是希望的能量,有时又像庸碌的三千烦恼 … … 艺术家想捕捉的是流 逝,但凝结许多一瞬后,形成的是永恒。
曲丰国偏向西式抽象的风格表述,让他在中国的当代艺坛中显 得独特。当抽象艺术于二十世纪初欧陆展露头角,中国第一代 留法艺术家林凤眠与吴大羽在二十年代先后前往欧洲留学,归 国后分别担任杭州美院的校长与西画系教授。因为这一批海归 艺术家,在二次大战前的十多年间江南一带的学校欣欣向荣, 南京的中央大学、浙江大学以及上海的震旦大学皆在这段期间 有显著发展,使中国南方美院系统在抽象绘画发展的进程中扮 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抽象艺术的本质是内省的,强调自由度,艺术家必须具备个 性、主观理解与独立思考。这与中国五十年代以降较左派的艺 术主张背道而驰,使抽象艺术直到七十年代末才开始蓬勃发 展。八十年代它变成接触西方文化的手段,心态上仍是集体无 意识的。九十年代的抽象艺术发展集中在上海,每位艺术家皆 对哲学及美学都有独特见解,这时曲丰国刚自上海艺术学院毕 业。同样毕业自上海艺术学院的蔡国强旅居日本,将强大观念 性注入抽象艺术。抒情抽象画家则有周长江、胡伟达,余友涵 与薛松使抽象具象并行,几何抽象的代表就是丁乙、申凡以及 曲丰国。
《四季—夜》画面深层浑沌,时而明显的蓝青色横条如间隔着层层散发的寒气;《四季—小满》浅色画面上的斑驳与拓印痕 迹更为明显,显现进入夏季前的最后一滴雨水、最后一抹清 爽。纯粹简单的特质,就是抽象吸引曲丰国的原因。许多人说 曲丰国的抽象绘画风格属于冷抽象 ( 几何抽象 ) ,“冷”出自蒙 德里安画面以直线及正方为主,辅以原色,呈现出冷静的秩序性。这两件作品虽皆以直线为主,却充满着强烈、难以名状的 情绪。难以名状来自抽象绘画缺少叙事体的本质,或许难以解 读,但作品表达的情感是与观者共通的,也因观者的存在而多 一层意义,而我们只需要用心感受。
曲丰国笔下的抽象,不仅是一种风格或形式,不受限于单纯艺术史层面对现代主义的延续,而是一个映照着个体的精神、艺 术语言及人生哲学的培养皿,是他一生的执念。在融合了生命 中的阳光、土地、植物、大气、雨水、海洋以及雪花等元素 后,构成了远大于长方形画框的季节面貌,在时间的形象与观 者的心象间,展开一个无限的时空。
《四季—夜》与《四季—小满》画面色调完全不同,线条却同样 由无数色彩经由混合与消解构成。一公分宽的横向线条延展于画 面上,没有方向性,亦没有起始或终点,颜色为高明度或黯淡 的纯色。如果近距离仔细观看,观者会发现线条的单位组成相当 独特:曲丰国直接使用颜料锡管,水平式将颜料挤压到布面上, 再用自制的工具刮抹,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动作使同一线条历经涂 抹、消除、相互抵触和融合。层层色彩不仅推迭出厚实的颜料 层,更使表面质感呈现一种斑驳的肌理,充满着肉眼容易忽略的流溢与褶皱。在这其中,又如何蕴含着时间的雏形?
时间在艺术中常以“隐含”的形式出现 。隐含的时间主要分为三 种:象征性再现 ( 施瓦布《掘墓人之死》 )、捕捉瞬间场 景 ( 戴维《苏格拉底之死》 ) 以及时间流逝的幻觉。其中又以第三 种最常见且历史悠久,米开朗基罗将 300 幅圣经故事场景相互 串联在西斯汀礼拜堂的屋顶上;日本艺术更有将四个季节画在同 一画面中、以记录其中转折的传统。
《四季》系列中将时间浓缩在线条中的手法,日本艺评家清水敏 男曾如此形容:“它是将时间的推移在画面中加以固定的一种 尝试。宇宙瞬息万变,地球上四季轮转。万物的变化体现在色彩 中,这既是光的变化,也是物质的变化。”时间带来变化,变化 的生成则需时间,这也许就是曲丰国的概念。每一次的改变皆会 给人带来新的体悟与感知,也悄悄地给予事物新的定义。当春夏 秋冬间的变化已无法满足他,便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入画。以四 季命名的作品偏向以一个大色调为基底,随之而来的二十四节气 进而选用缤纷颜色产生一种情绪。春天为蓝绿、夏天朱红、秋天 则为黄与白、冬天是深黑;四五月间的小满有春芽的粉嫩,十一 月的冬至带有凛冽。主色系或情绪调性选定后,局部则用许多细 碎的色点再次堆栈,体积虽小却能在画面上自由移转,近看带来 流动的错觉。而且,缤纷的色彩呈现在混杂的过程中,构成了线 条之轮廓。
曲丰国以线条表现时间,以时间刻画变化,以变化回归色彩,色彩又构成线条。所有元素同路,无止尽循环着。《四季—夜》与 《四季—小满》挑选一特定的视角,有意识地在创作中加入时间 性,捕捉生命真正但多变的姿态,有时是淡淡的忧伤,有时是希望的能量,有时又像庸碌的三千烦恼 … … 艺术家想捕捉的是流 逝,但凝结许多一瞬后,形成的是永恒。
曲丰国偏向西式抽象的风格表述,让他在中国的当代艺坛中显 得独特。当抽象艺术于二十世纪初欧陆展露头角,中国第一代 留法艺术家林凤眠与吴大羽在二十年代先后前往欧洲留学,归 国后分别担任杭州美院的校长与西画系教授。因为这一批海归 艺术家,在二次大战前的十多年间江南一带的学校欣欣向荣, 南京的中央大学、浙江大学以及上海的震旦大学皆在这段期间 有显著发展,使中国南方美院系统在抽象绘画发展的进程中扮 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抽象艺术的本质是内省的,强调自由度,艺术家必须具备个 性、主观理解与独立思考。这与中国五十年代以降较左派的艺 术主张背道而驰,使抽象艺术直到七十年代末才开始蓬勃发 展。八十年代它变成接触西方文化的手段,心态上仍是集体无 意识的。九十年代的抽象艺术发展集中在上海,每位艺术家皆 对哲学及美学都有独特见解,这时曲丰国刚自上海艺术学院毕 业。同样毕业自上海艺术学院的蔡国强旅居日本,将强大观念 性注入抽象艺术。抒情抽象画家则有周长江、胡伟达,余友涵 与薛松使抽象具象并行,几何抽象的代表就是丁乙、申凡以及 曲丰国。
《四季—夜》画面深层浑沌,时而明显的蓝青色横条如间隔着层层散发的寒气;《四季—小满》浅色画面上的斑驳与拓印痕 迹更为明显,显现进入夏季前的最后一滴雨水、最后一抹清 爽。纯粹简单的特质,就是抽象吸引曲丰国的原因。许多人说 曲丰国的抽象绘画风格属于冷抽象 ( 几何抽象 ) ,“冷”出自蒙 德里安画面以直线及正方为主,辅以原色,呈现出冷静的秩序性。这两件作品虽皆以直线为主,却充满着强烈、难以名状的 情绪。难以名状来自抽象绘画缺少叙事体的本质,或许难以解 读,但作品表达的情感是与观者共通的,也因观者的存在而多 一层意义,而我们只需要用心感受。
曲丰国笔下的抽象,不仅是一种风格或形式,不受限于单纯艺术史层面对现代主义的延续,而是一个映照着个体的精神、艺 术语言及人生哲学的培养皿,是他一生的执念。在融合了生命 中的阳光、土地、植物、大气、雨水、海洋以及雪花等元素 后,构成了远大于长方形画框的季节面貌,在时间的形象与观 者的心象间,展开一个无限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