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ESADA MATSUTANI (Japanese, B. 1937)
TAKESADA MATSUTANI (Japanese, B. 1937)
1 更多
松谷武判

BOOK OBJECT

細節
松谷武判
BOOK OBJECT
1995 PARIS Matsutani
聚醋酸乙烯膠黏劑 石墨素描筆 書本
11 x 18.5 x 5 cm. (4 3/8 x 7 1/4 x 2in.)
1995年作
款識︰1995 PARIS Matsutani(畫背)
來源
歐洲 私人收藏

拍品專文

歐洲私人收藏之日本具體派藝術―具體派運動之國際迴響

本次拍賣中來自歐洲私人藏家的日本具體藝術收藏(拍品編號533-551)是一塊又一塊能敘述跨文化鑑賞的拼圖,表現了具體藝術所表現的創新、活力、自由的信念如何在九十年代吸引資深的歐洲藏家。此歐洲藏家對前衛藝術眼光獨到,曾與多位著名藝術家合作,如赫爾曼.尼特西(Hermann Nitsch生於1938)、約翰.凱奇 (John Cage, 1912-1992)、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 1921-1986)、小野洋子(YokoOno 生於1933)、埃米特.威廉姆斯(Emmett Williams,1925-2007)等等。在九十年代親身結識日本具體藝術家如松谷武判、浮田要三,嵨本昭三,更支持他們在歐洲畫廊舉辦個人展覽,延續了具體藝術協會在創會時堅持跨文化交流的信念。1

四十年代末在具體藝術協會成立之前,日本關西地區的藝壇出現渴望改革的已經進入停滯不前的日本藝壇。事實上,拒絕原地踏步,積極追求創新的思維如一股全速前進的巨輪,促成了戰後日本藝壇的多面向發展。五十年代初,日本關西地區成為年輕藝術家展示自我的舞台。擁有相同想法的藝術家、藝評家及藝術支持者聯繫起來,建立藝術團體,集結改革的力量。

藝壇出現追求革新的藝術團體,當中包括:1952年,二十八歲的白髮一雄成立名為「零社團」(Zero Society)的藝術團體;以及1952-1957年間的Genbi當代藝術評審團(吉源治良乃成員之一);1954年吉源治良與十七位年輕藝術家成立的「具體藝術協會」。1955年,白髮一雄成立的「零社團」與「具體」合併。這些團體反映了戰後關西地區年輕藝術家對改革的渴望。1956年發表於《具體》創刊號的前言中,吉源治良表明了一個方向:「通過密切連繫不同形式的藝術範疇如兒童藝術、文學、音樂、舞蹈、電影、舞台等等,互相合作,建立一種新型藝術」。2

吉源治良提出的「新型藝術」理念,提出打破藝術類別的界限,推動跨類別藝術的結合,如把舞台、表演等類別結合繪畫、雕塑。這個方向可見於具體藝術家的早期創作,如白髮一雄、嵨本昭三、鷲見康夫加入表演、動姿、動作的創作方法。這種新型藝術的魅力在於那種不可預測的結果,是一種更為自由,更貼近生命力量的藝術表現。誠如《具體》創刊號的前言中,吉源治良提出:「我們渴望體現一個事實,就是我們擁有自由的精神。」3 正如創始成員嵨本昭三把團體命名為「具體」—「具體這個名字由兩個表意文字組成,『具』是實行,『體』是『身體/ 形』。而聯繫物質和身體就是運行身體的能量,即是生命。」4

日本具體藝術協會於1954年成立,自始開啟了結合人體動能、忠於媒材、發掘未知的美感的嶄新藝術創作方向。他們鐘情偶發藝術不可控的結果與美國藝術家艾倫.卡布羅(Allan Kaprow) 約於1958年開始透過身體行為對於環境(Environment)及偶發(Happening)等觀念研究有類近的發現。卡布羅曾提出:「具體藝術家是日本進行偶發藝術的先驅。」5 此外,法國藝評家米歇爾.塔培耶在一篇名為「稱讚具體藝術團體」的文章中提出,「我曾提出一個理論,來日本看看這個想法到底會是怎樣。而我發現的是,目前只在嘗試階段的想法,原來已經發展成形了…我虛心地問,我是否也可以加入具體藝術協會。」6 可見,經歷戰爭的藝術家,不管在日本或是西方,他們都對破舊立新抱有很深的信念,促進前衛藝術在不同區域的誕生。不論是「具體」,還是「偶發藝術」,又或是別的戰後藝術運動,它們都屬於世界藝術的發展。

以西方藝術概念分類並不是今天回顧、研究具體藝術家的最終目的。關鍵是我們站在一個全面的世界觀來審視全球藝術在二戰以後的發展,就像拼圖遊戲,把一塊又一塊屬於同一時代,不同區域的藝術狀況組織。這也是藝術如何能敘述人類歷史、人文精神,以及生存狀態的珍貴價值。

1 五十年代資訊尚未發達之際,具體藝術協會期望通過「具體」期刊向海外發表日本戰後藝術,成功喚起國際藝壇中擁有相同理念的人的關注)。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