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雅沉静,浑然天成:阿尔斯多夫伉俪珍藏一流官窑单色瓷器

阿尔斯多夫伉俪珍藏的清代官窑瓷器将于9月24日在纽约上拍,种类多样,品相绝佳,佳士得专家潘薇琦将会介绍这批珍藏的魅力所在

9月24日在纽约举行的崇圣御宝(第一部分)拍卖,呈献詹姆斯及玛丽莲‧阿尔斯多夫(James and Marilynn Alsdorf)珍藏的艺术珍品,当中包括一批臻美十八世纪官窑单色釉瓷器。

中国瓷器及艺术品部专家潘薇琦对此深感兴奋:“我们已经有颇长时间没有遇上如此优质的官窑单色釉瓷器,而且藏品种类多样,品相绝佳。”

为康熙(1662-1722年在位)、雍正(1723-1733年在位)和乾隆(1736-1795年在位) 三位清帝制作的单色釉瓷器材质精美,工艺绝伦,一直备受推崇。

潘薇琦表示:“这些单色釉瓷器被公认为清代最典雅精致的瓷器。”而在美学上也与当代瓷器有不少相通之处。

三位清朝君主均热衷于官窑瓷器,对瓷器制作极感兴趣。潘薇琦解释:“他们复兴了昔日的精美瓷器,同时鼓励工匠研发新颖的色彩。”

下图的仿官釉弦纹铺首衔环耳瓶便是个中典范。此瓶制于清乾隆年间,但却模仿汉代(公元前220年至公元后220后)的青铜瓶。蓝灰色开片的釉面则模仿南宋(1127-1279)的官釉。

潘薇琦表示:“当时的文献和宫廷画作,让我们得以了解清代帝王对古玩、特别是古代瓷器的品味。许多画作会描绘皇帝的身边放满古玩,包括宋代和明初的单色釉瓷器、古青铜器和翡翠玉器。”

清初瓷器在釉色和形态上也不断推陈出新,阿尔斯多夫珍藏的胭脂红釉暗花龙纹盌(上图)正是最佳例子。

潘薇琦指此盌表面的鲜艳红釉由胶体金提炼而成,这种技术由西方传教士引入清廷,并于雍正年间达至成熟,以迎合雍正对新颖釉色的渴求

康熙年间也研发出豇豆红釉,成为清代最备受推崇、工艺最复杂的釉彩之一。豇豆红釉在浅粉红色底釉上吹上红釉,常见于文房赏玩小型瓷器。

潘薇琦解释道:“据说康熙对豇豆红釉瓷器情有独钟,更会将之赐赠予朝廷官员。”因此,现今藏家均非常渴望能将豇豆红釉瓷器收归囊中。

阿尔斯多夫珍藏的豇豆红釉太白尊(上图)制于康熙年间,圆浑尊身暗刻三团龙纹。此器用于盛载清水,供文人洗笔之用。

其他瞩目拍品包括罕见的仿汝釉弦纹洗(上图),通体施仿汝窑天青釉,以及清乾隆仿官釉鸠耳尊,两侧附有衔环鸠耳,通体施灰青釉,并带有金色纹理。

是次拍卖亦带来难得一见的清乾隆粉青釉螺形洗,以及清雍正青花灵芝纹八棱小罐,其造型可能源自唐代越窑棱瓶。

相关部门

相关拍品

相关拍卖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