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创作于1958年的《构图第七号》(Lot 16)是朱德群移居巴黎后发展抽象艺术第二年所完成的作品。1956-1958年是朱氏艺术生涯中转形和思考的重要时期,此三年的画作不停转变,反映朱氏反复推敲、思考、解决绘画上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课题就是1956年欣赏德.斯塔埃尔的画作后所引申的问题:如何才能摆脱绘画上「形」的束缚,在具象和抽象之间自由变换,达到「破形」、「无形」?回顾幼时熟悉的唐、宋山水画是朱德群寻找答案的一个方向。自1957年,朱氏开始把中国的水墨写意和抽象油画联系,作品开始出现稀薄的油彩渲染的画面,渐变的色彩和谐交融,笔触在画面中时隐时现,渗透出东方诗意。到了1958年,即在巴黎举办第一次个展的一年(欧伯威画廊) (图1),创作中的中国文化特征随着更多的线条表现而逐渐深化,同时这一年的作品加入了黑色有机形体的元素,发展出以色块、黑色有机形体、书法线条三者相互支撑、平衡的画作。《构图第七号》便是此一阶段的首批创作,通过分析此作,能探索当时西方绘画的时尚,以及构成朱德群风格的东方文化痕迹等关键元素。
《构图第七号》的布局和土壤色系隐伏了大自然中的形和色。朱德群的艺术从大自然出发,他创作的几何抽象渗透了自然物像的影子,与蒙特瑞安追求绝对的简化、人工的修饰的抽象风格回异不同。朱德群蒸馏出风景中的元素,创作出代表风景的符号,演变成画布上的形状和线条。在「形」的研究上,朱氏除了借镜德.斯塔埃尔的几何色块(图2),同时回顾在杭州艺专的中国画老师潘天寿作品,其通过简化大山或大石块细节,而得出的险峻的梯形(图3),也就是东方艺术对摆脱「形」的概念。《构图第七号》直幅的油画中,大小不一的矩形有意识地散落在画面各处。矩形的边缘都是参差模糊的,而不是硬边的几何图形。这些几何图形虽置于同一平面空间,却是层层迭叠地出现。在呈现水墨渲染效果的背景上,出现以褐色矩形为主的颜料层,在此之上便是以骆驼色为主的小方块,最表层的便是深黑色的有机形体和线条,构成最少四个主要颜料层。朱德群再以阴影、色调、笔触加强画面层次感和视觉律动性。集中在中间部份的肉桂色、骆驼色、卡其色小方块在深褐色、红褐色、啡红色的矩形上飘浮。相对密涂的褐色块面,浅色的方块清晰可见薄薄的油彩肌理和笔触,在这里产生光 线的转折,可谓是一紧一松,一暗一亮,相互平衡。只要方块的位置稍微挪动,整个画面的和谐便大受破坏。表层的墨黑色块和粗线是画中唯一出现曲线的地方,朱德群刻意以加大黑色颜料的厚度,以最浓重、刚烈的色彩表现柔性的曲线。画作上方的线条介入了造型元素,俨如对山脉的抽象勾勒,呈现中国传统视觉艺术、书法的线性特征。朱德群把有形之物转化成无形的灵感,继而运用色块、形体、线条产生带建筑性的无声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