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庙宇舞者》(Lot 31)这个类似印象派技法的精湛作品,是比利时艺术家勒迈耶在二次世界大战前所创作的。
勒迈耶于1932年来到峇里岛后,决定终身留在这个阳光小岛生活。在此之前,他周游列国发掘创作灵感。他曾在北非、印度、马达加斯加及大溪地游历至少十年时间,最后在峇厘岛找到最想追寻的光、色彩与美丽。为他的创作带来最多灵感的就是著名的雷贡舞蹈员Ni Pollok (1917-1985),她比勒迈耶年轻37岁, 后来成为他的妻子。在他眼中,这些峇里岛女性在都是优雅并带着异国风情的美。所以在他绘画的系列中,除了他所画的Pollok人像画外,最为人熟悉的就是他描绘峇里岛风土人情的作品。除了取材自他家里、周边环境及Sanur的花园之外,他也会在沙滩上绘画女性人像、女性河中沐浴像、或是女性在市集或节庆中拿着水果的情景。村落节庆和庙宇舞者这两个主题都非常吸引勒迈耶,而且多次出现于他的作品中。2011年5月30日,香港佳士得以港币七百七十万售出,曾属于比利时利奥波德王三世的《峇里庙会》。
这次的作品与勒迈耶的「Yanger-dans」(Ubbens and Huizing Le Mayeur 画家 – 旅游家 1995年,第112页)非常相似。此作品1994年1月曾在新加坡国立美术馆《由仪式到浪漫》的展览中展出。两幅画的构图很相近,焦点集中在中间的两位舞蹈员身上,她们都戴上了闪烁的头饰,正在表演Yanger 舞,与舞蹈女郎遥遥相对的是四个坐在观众席的女人,她们的手在空中舞动。在画面左面、画布上第一排的是一个男鼓手,而在其右边则是摆放了水果的桌子,被三个人围着。在舞蹈表演场地的最外围以树木和人群围绕,看似像整幅构图的画框。在勒迈耶作品最常出现的场景,是开放的空间被人物、树木和植物包围。《庙宇舞者》当中的大部份女性人像其实都是都是勒迈耶以自己妻子当模板来描绘,例如左面最突出的女性观众、左面的舞蹈员都有着她的面貌特征。
坐在一旁舞蹈者裸露背部,她们在空中舞动双手的重复摇摆,带来非常强烈及诱人的节奏感。整个场景充满亲切感,艺术家加入天空及隐约透露在背后的庙宇,表现出层层空间感。
此作品带有表现主义的风格,是勒迈耶战前时期作品的特点。在这时期,画面质感、色调及光的运用对他格要重要。那时候他开放的思维,完全反映在其无所顾忌的人体描绘上。人物身躯、手脚都是拉长的、特大的手掌和脚掌 及像漫画的人物形态都显示出,艺术家不使用正规写实的风格来绘画人物。
勒迈耶作画之前,已经对自己要呈现的方式把握的非常精准。他利用印象派画作的效果,运用颜色、尽情挥洒,来带出画面主体的印象。《新加坡海峡时报》的评论员写道:「他的画功素质之高,实属罕见。他打破了艺术家拘泥于细节而不敢踏出自有的既定模式。画刷的大笔一挥,就画出手、脚和双臂。他深入了解人体肌理,只用少数笔触就能刻划出人物形态。」 他充满动感的笔触,加上运用大量颜料厚涂但少数的几笔在画布上,就能达到他要的效果。花朵只以点表达、叶子则只以一笔表现,有效运用光及颜色,画家想表现出阳光光点和深度。他比任何人更了解光在绘画中的重要性,被称为善于利用光线的大师。
(佳士得鸣谢Drs. C. Z. Huizing 提供此作品介绍文章)
友谊与文化欣赏:《庙宇舞者》一件美国私人藏品
《庙宇舞者》 为美国私人收藏,首次公开拍卖。作品先前的收藏家为美国共和党党员及商人Charles H. Percy 及其妻子Loraine。他们于1950年代到Sanur 海旁的村庄探访勒迈耶,虽然他们属于不同文化背景,但是深深被勒迈耶的作品吸引,这件作品,成为Percy 艺术收藏品的一部份。
《庙宇舞者》其后由 Gail Percy 及其丈夫Wade Davis继承。画作细腻地描绘峇里Yanger 舞,让学习人类学的夫妇从作品中获益良多。Gail Percy特别醉心舞蹈,并在美国筹组多个舞蹈团,因此Gail Percy对《庙宇舞者》的欣赏比一般的纯粹美学欣赏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