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新娘》(Lot 36)展示了一位优雅年轻女子的全身画像,她坐在披着中国牡丹图案的棉被上,娴静地将双腿靠向左侧,举起的右手轻扶别在乌发上的一朵红花,左手则轻拈一朵红色的小花,静静地搭在腿上,完美地展现了理想中的东方女性韵味。整幅画的构图将凝神害羞的模特儿置在靠前的位置,与背后黑暗的阴影形成了鲜明对比,只有红色的花环和窗帘的边缘透出一丝微光。这种完美无暇的布置营造出肃穆的气氛。
观者很容易意识到节庆的气氛,例如象征吉祥的中国红和代表富贵的牡丹。画作的名称《新娘》昭示了王沂东著名的《婚嫁系列》,是传统农村婚嫁的写照,这是王沂东早于90年代初发展出的主题。《新娘》中,作者回避了对婚嫁仪式的描绘,而是把重点放在待嫁新娘等待的状态,凸突出了新娘内心既期盼新生活又要离开娘家的复杂心情,表达出中国农村婚嫁中纯洁无瑕的美。
在早期佛兰德画家范.艾克及其最有名的门生佩特鲁斯.克里斯图斯的作品中,他们非常精细地将纤薄而光滑的颜料分层运用,增强了颜色的亮度,从而创造微妙的明暗效果,强调了现实主义的场景和几可乱真的错觉(图1)。王沂东以高超的技巧描绘出传统大红嫁衣的质感,还有光滑无瑕的年轻肌肤。尽管在时间和空间上均相去甚远,但范.艾克和王沂东都在各自的时期,凭借对现实透彻的观察而创作出非凡的写实创作而大获好评。艺术评论家曾提出:「[范.艾克]的观察是感性的,天生就带来一种快乐和惊讶,充满热情,从不妥协。他对布料的理解好比一名纺织工人,对建筑的了解好比一名建筑师、对地球的熟悉好比地质学家、对植物的分析好比植物学家。(摘自M.弗里德兰德所著《早期尼德兰绘画: 范.艾克- 佩特鲁斯.克里斯图斯》,纽约,1967年,第77页)五个世纪前,佩特鲁斯.克里斯图斯绘制了一幅年轻害羞的女子的肖像同样是精彩绝伦。
通过实践,两位艺术家展示了同一信念,就是对唯美写实主义的坚持,从而精心编排和谐的构图。在受访时,王沂东解释说,他「学习绘画的过程受到范.艾克、伦勃兰和霍尔拜因等伟大西方画家的影响。[他]曾在美国研究这些大师的作品。」此外,王沂东还指出「在我的油画创作中,我一直力求能够把中国特有的色彩个性和思想与西方绘画独特的油画技巧相融合,最后形成自己的个性。再就是我喜欢尝试从东方艺术传统中找到新的语言,把中国传统绘画的用墨和构成的方法借鉴、间接应用到油画创作中,使画面带有东方浪漫主义色彩。」(晓白「冬日散谈」《王沂东》,香港:少励画廊, 1999年,第23页)王沂东运用欧洲古典写实风格和概念,为精心构建的影像灌输了人的内在符号和标志。与15世纪北欧绘画的意识形态相辅相成,王沂东将中国油画的创作语言和把握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有趣的是,我们在格哈德.里希特摄影写实的女性肖像中同样发现舒缓的亲密气氛(图2)。两者皆分享了在压迫的共产主义政权下进行艺术发展的经验,即艺术成了格式化的政治宣传工具。里希特在1961年逃往西德,他开始绘画自己的家人,作为与孤独和痛苦抗衡的一种方式。他描绘的人像画既亲密,又隐含政治寓意。而王沂东则在中国改革开放之时,寻找自己的故乡为题材,成功突破了中国超过半世纪政治正确的写实风格。
王沂东在《新娘》注入了中国符号和对自己乡村童年的回忆,颂扬简单农村生活的理想主义,形成新政治时代里一种调和与中国认同的根源。正如王兆军指出「王沂东油画的风格是立意纯净,色彩强烈,内涵深厚,情调古朴,且非常中国化。」 (王兆军「王沂东风格》《王沂东》,香港:少励画廊,1999年,第17 页)
王沂东通过高超的油画技巧把个人情感融入画中。作品的叙事构图扎实,他将构图、模特儿的肢体语言以及象征性的图案和颜色发挥得淋漓尽致。王沂东无疑是当代中国拥有强烈的叙事能力的伟大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