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o Wou-Ki (1920-2013)
歐洲 私人收藏
赵无极

10.03.82

细节
赵无极
10.03.82
油彩 画布
1982年作
款识:无极 ZAO (右下);ZAO WOU-KI 10.3.82 200 x 162 (画背)
来源
欧洲 私人收藏
出版
1986年 《赵无极》 尚.雷玛利着 Editions Cercle d'Art出版 巴黎 法国 (彩色图版,第237图,第292页) 1987年 《赵无极》 富士电视台画廊 东京 日本 (彩色图版,第2图,无页数) 2000年 《赵无极 - 可视的边缘》 诺埃尔·伯纳德着 Editions Cercle d'Art出版 巴黎 法国 (彩色图版,第43图,无页数)
展览
1986年 「赵无极近期作品展」 Prévôté画廊 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 法国 1987年 「赵无极作品展」 富士电视台画廊 东京 日本 1988年 「赵无极,1955-1988作品展」 艾德拍卖行 巴黎 法国

登入
浏览状况报告

拍品专文

《10.03.82》(Lot 60)标志了赵无极的艺术发展从六十年代开始画面出现澎湃激盪的色块和豪迈不羁的线条等细节,走进八十年代结合中国水墨渲染效果从而释放色彩本身的表现力的阶段。画作没有任何可见之物的参考或指示,艺术家如何安排、搭配色彩和如何着色便成了关键,光色成了赵氏八十年代画作积极探索的表达语言。这种把焦点完全指向色彩本色的概念接近1949年美国抽象表现艺术中的色域绘画追求的感染力。透过二者之比较,我们可以理解赵无极所提出对于处理色彩空间的独特观点。 水墨渗透的多重空间层次 事实上,赵无极也十分理解他的抽象艺术与西方艺术家的分别,他曾表示:「我很欣赏米芾对空间的安排和倪云林(1301-1374)对鬆处的处理,这是中国山水画和西方油画不同的地方。我的画上很多地方看起来也很空,可是油彩不像水墨画那样容易渲染,所以我在空的部分比在实的部分下的功夫更多。中国画𥚃虚实造成的节奏,一个推一个的不断移动,使画面轻重有致,在这点上传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若说我的画和一般西方画家不同,原因大概就在处理空间的观点上了。」赵氏的画面空间处理借镜于中国水墨画的特质。自七十年代重拾水墨创作,得到了处理油画色彩的新视野。他把中国传统水墨分层渲染的效果,成功在油画中展现,为油画色彩寻找了新颖的表现方式。美国抽象表现艺术中的色域绘画一般多倾向以几何硬边为界线,即使是利用有机形状,多以饱和的实色,如罗伯特.马瑟韦尔。而另一代表人物马克.罗斯科则脱离饱和实色,注重原色色调的转变,但构图则以硬边抽象的矩形为主。相反,赵无极渴望创造色彩,创造「虚实节奏」、「不断移动」、「轻重有致」的画面空间,如他所言:「我渴望绘画看不见的东西,生命的气息、风、生命的形式、颜色的诞生及其溷合。」 色彩的碰撞、颜色的诞生 《10.03.82》的画面上就是一幕颜色的诞生,通过色彩碰撞,创作新的色彩。八十年代色彩演变为轻盈,柔和。水墨与生宣一舜间的结合,使颜色自然地通过偶发接触而溷成新的色彩。赵无极的着眼点不只在于新的颜色,他同时看重色与色的结合。因此,色彩的自然过渡至为关键。赵氏在处理颜料时,刻意加大油彩中溶剂的比例,着色时儘量抚平油彩,不留笔触,製造一种流动、渗入、开散和绵延的效果,又如颜色滴进清澈的水中,逐渐溷成不同的色调。画面右下方粉紫色、澹紫蓝色、银蓝色、粉蓝色分层堆迭;左下方米黄、菊蕾白、蜡白色在画面上渲染。《10.03.82》俨如从空中腑视湖泊,湖泊倒映着夕照黄昏,右上角槿紫溷合褐紫色的背景泛起深褐色的纹理,向边缘伸延,像是湖畔树丛的倒影。画面左下方开拓出米黄色的空间,佔据全画二分之一。画面另一半被褐紫色、灰紫佔据。赵无极以弧线分隔画面,为了成就自然的过渡,画面中央出现了複杂的色彩的交流和碰撞。在弧线上,他以同一色系不同,色调,不同彩度,不同亮度的颜料,薄薄的层层细擦,产生相互交织,飘逸流动的色彩变化,如画面中下方由米黄通过澹灰紫色点过渡至蓝灰色。中央至左上方则是橘色和紫色的主要交汇处,二色相遇,产生了亮度不一的褐橘色和褐紫色,又泛出景泰蓝。赵无极加入颠覆性强的黑色和白色,以皴擦点染的方式展现,加强了空间的景深。色彩彷彿从这儿延伸,既如流动的湖水,又如山中的雾气,产生细腻的转折,随着背景颜色的透出,暗示了画面未知空间的广阔深远与重塑的可能性,创造了李白诗中的「地形连海尽,天影落江虚」的意境。

更多来自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晚间拍卖)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