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1949年以来,中国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其后文革时期文艺方针和政策的转变,艺术成了政治宣传手段。画风由苏联写实主义主导,其表现形式为「红光亮」、「高大全」等,用来粉饰太平,却难以反映社会真实情况。直至70年代后期,政治桎梏逐渐鬆绑,也意味着中国艺术重生的可能。以罗中立、洪凌和许江为例,他们开始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土地与生活于其上的人民,不论在题材还是在艺术语言上,都具有革新的意义。
1980年代,罗中立的画风逐渐转向以极富情感的笔触与符号记录人物体态。《上学》
(Lot 188)色彩单纯而深沉,带有方向性的笔触与梵谷及德国表现主义的语彙相似,交织的细碎线条,融合出的却是静谧与和谐。以下雨天穿着草鞋上学的农村孩子入画,这最普通的生活片段却是一则打动城市人心灵的故事。
1981年的许江正修读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他擅长把所见所闻过滤,再以个人对不同片段的情感倾注在画笔中。许氏以带印象派风格的笔触,除捕捉日常生活的场域,其画作总散发一分沧桑感,如作品《织网》(Lot 187),透过层层堆迭的油彩肌理与澹雅的色彩构图记述女孩编织渔网,隐隐地诉说着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
在前卫艺术浪潮迭起的1985年,洪凌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的研修班,创作出不少具现代气息的油画,包括一系列偏向中灰色调的幽秘风景绘画。他于1986年所创作的《山里人家》
(Lot 189),运用抽象与具象的绘画语言,并将平涂式的旁白与重迭笔触的肌理结合。在洪凌的笔下,时间就这样静止,斑驳房舍的绿瓦映衬着后景的高山与灰蓝的抑鬱天色,远处的月亮凝视着这一切 。宁静、祥和而舒缓的气氛,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