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
朱德群
无题
水粉 纸本
1980年作
款识:朱德群 CHU TEH-CHUN 80(右下)
来源
巴黎 Wanuxen画廊 伦敦 私人收藏 此画作附朱德群工作室及朱董景昭女士签发之保证书。

荣誉呈献

Eric Chang
Eric Chang

查阅状况报告或联络我们查询更多拍品资料

登入
浏览状况报告

拍品专文

根据朱德群对其艺术的自述,绘画初期他特别注意后印象派塞尚的概念,实践把景物降服于形式、色彩、光线三维并列的关系。朱德群在杭州艺专时期透过吴大羽老师而认识的塞尚艺术,成为他重溯的重要灵感泉源之一。朱德群从塞尚深刻理解绘画构图及组成物像的视觉元素。绘画结构的理论促使朱氏继续思索、拆解隐含于风景及静物表象之下更单纯的表现方式,一步步迈向几何切割所引申出来的「点」、「线」、「面」,组织了朱氏五、六十年代末以构图命题的抽象油画,这些早期创作多以矩形色块为主。创作于1960年的《无题》(Lot 417)是少数朱氏以圆形为元素的早期创作,以灰色、骆驼色、灰褐色密涂的圆形与黑色线条紧凑地接合,朱德群在探究结构主义和硬边抽象中节奏,而他独有的中国文化底蕴让他走出不一样的路,画作中沧劲肯定的直向笔触,为几何抽象艺术提供了新的出路,也成了朱德群的标志。 朱德群的心灵调色板 光线与色彩是朱德群特别敏感的绘画元素。1999年朱德群在法兰西学院院士就职典礼上的演讲上曾说:「在我的画面上,其色彩和线条从不是偶然的,它们相和谐地达到同一目的:激活光源,唤起形象和韵律」。朱德群对作品中的色彩表现的要求是相当的严格。朱德群曾自述,「我从来不在晚上画画,因为灯光下的色彩感觉不对」。 法国著名艺评家,《杜象访谈录》的作者皮耶.卡班在评论中写道,「1956-1957年,是他创作中具有建筑性自然主义阶段。他还没有直率地接触颜色。他进行了简化和概括,巴黎的光线在他笔下变得更加微妙细致,他试图表现它们的色彩,朱先生充分意识到那些使他远离或接近他的创作源泉的东西,于是光线变成了颜色。各种红色、橙色、蓝色映衬着黑色,布满画面,断断续续的大块平面和冷暖相交的材料流痕,造成丰富的色彩变化」。从分析油画作品《第418号》 (Lot 416)、《维罗纳之背景》 (Lot 420)及《无题》(Lot 419)的色彩应用,可以了解朱德群的色彩感,以及如何把颜色和笔触结合,呈现律动之感。 朱德群对德国表现主义、林布兰光线应用、中国书法的研究,促成了他标志性的快速果断笔触。在《第418号》中,朱德群透过许多短速的笔触盛载厚重的鲜橘色、褐橘色、橘黄色,又以一气呵成、刚劲十足的书法线条盛载黑色,画面节奏澎湃,张力十足。笔触与色彩互相发挥,使颜色产生飘落、流转、移动之势,见证了朱德群以交织的色彩引发视觉律动的大方向,立下了七十年代绘画风格的基石。 1975年的《无题》(Lot 421)可以看到1970年《第418号》至1977年《无题》的过度。1975年的《无题》以黑、橘二色为主调,刚劲十足的书法线条仍然存在,部份短速的笔触逐渐演变成细小的色块面。薄薄的水粉颜料与较厚的油彩颜料成对比,可见朱德群在探索一种轻巧的背景处理。 朱德群力图加强「光」与「色」的表现,70年代作品瞧着同一方向,一直在变奏。在1977年《无题》中,可以清晰看见1970年《第418号》中粘结厚重的油彩己消失,转变成流畅的笔触。皮耶.卡班曾这样形容:「德群表现中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透明性,粘糊糊的油彩,织成了透明的新装,那种半透明的效果,本是中国宣纸特有的风采,是令西方可望不可攀的风采。」朱德群以流畅的大笔触,经过仔细的油彩调配,创作出独有的半透明之感,表现流转的光影。他以黄白色作为一个放光处,放射出橘、褐、黄、绿四色为主调。快速果断笔触演变成色点和色块,刚烈的黑色书法线演变成蜿蜒的线条。 《维罗纳之背景》(Lot 420) 之命题道出了画作之创作灵感来自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维罗纳创作的画作的背景。画面构图和色彩令人联想起维罗纳的名作《迦拿的婚礼》。朱德群把意大利文艺复兴隐含的人文精神、历史精神,以颜色和笔触表现。作品背景以蓝色为主调,当中包含了宝石蓝、蔚蓝色、酞青蓝、群青、海军蓝、钴蓝色。朱德群曾说:「我除了迷醉于王维的色彩,还流连于李清照、李后主的浓情。诗意的班斓和浓情,在我的心灵调色板上,调出了我的宝石蓝色调。」对朱德东群来说,「蓝色调是大自然中最有气魄的色调:万里长天是蓝的,无垠大海是蓝的。但是,这种大气魄的蓝,却有着诗意的含蓄,有着博大的亲和性。蓝,才是属于全人类的,属于整个生命界的。最早的生命就发祥于蓝色之中—原始海洋里。所以他偏爱蓝」。《维罗纳之背景》的中心部份则以钛锌白色作为一个放光处,再加松石绿、镉黄色、浅玫瑰红的色块、色点、线条,谱出律动的视觉效果。 随着七十年代绘画方向的确立,八十年代作品更见艺术家在技巧上的把握,企图用「光」与「色」呈现中国山水独有的腾云驾雾之飘逸感。朱氏利用水粉的轻型,调出半透明的质感,因此创作于1980年的《无题》(Lot 418)中的粉谱红色、镉黄色、褐橘色生了一种贴近水墨在宣纸上晕染的效果,又彷如光线折射时色散所产生的视觉律动。薄薄的透明油彩围绕密涂的块面,在这里产生光线的转折,一紧一松,一 暗一亮,相互平衡,恰如在山中腾云驾雾看世界物象的虚实变化。

更多来自 亚洲二十世纪艺术 (日间拍卖)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