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赵无极的水彩及油彩的二元性
赵无极的水彩创作与其油彩是并驾齐驱地发展。在风格上,水彩创作与油彩同样是齐足并驰。可是,赵无极的水彩/水墨创作与其油彩并没有必然的从属关系,反之赵氏一直有意识地通过游走两种媒材,发展其艺术的方向。
赵无极在抵达巴黎时已确定先抛开掌握得得心应手的水墨,吸收新的东西,虽说是与中国水墨分隔,可是他仍然紧密接触水彩这种西方水性颜料,自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以自然风景和静物,到五十年代中期,发展线性的自然和城市风景(Lot 438及439),及后文字元号风格,以至六十年代全抽象阶段,皆有水彩创作。赵无极的水彩创作一直持续,直至2000年代末。
虽然赵无极在抵达巴黎后固意避开中国水墨,但并不等同他完全脱离自己的文化根源。他潜藏于内在的中国的情怀在不同方面展现。六十年代,赵氏在房子内的院子尽头,种了几棵中国常见的树:槭树、桦树,饭厅里还有几株柠檬、一棵从中国带回来的草兰,还有几棵橘树。每天早上,赵无极都会端详它们的叶子,然后浇水。对他而言,园艺是中国人心目中的雅事,这让他想起父亲。诚如赵无极所言:「虽然巴黎对我成为一位艺术家有不能磨灭的影响,但我还是要说我逐渐重新发现中国,这塑造了我最深入的个性。我的近作中便隐藏者这一点。矛盾的是,我竟然在巴黎找到了自己的根源」。
法国艺评家马歇索说赵无极的画是「两个独特世界的融合」,是一个「巴黎的中国人,中国的中国人」。大部份人都视赵无极为华裔西方油画家,而事实上赵无极的中国文化底蕴让他成功贯穿中西方的美学,创作新颖的抽象绘画。而这个东方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并不只是单向的,即东方艺术元素单向地流进西方油画创作;事实上,赵无极同时把西方艺术的成份转化至纸本创作。诚如赵无极自述:「每一个人都被一个传统束缚着,但我却有两个」。赵氏一直在油画和水墨二个传统中游走。他把吸收了西方的调色构图、空间布置方面的成份,转化至水彩,以至七十年代展开的水墨创作。同时,赵氏把其内在的中国古画之优良笔法、透视性移植至油画中。在这自由游走的过程中,赵氏互换思考的角度,在平行的轨道上,研究和发展水彩/水墨和油彩创作。
这条水彩/水墨和油彩创作的并行之路,也可见于同代的艺术家吴冠中。自1974年,吴冠中回归水墨创作,并且试图建立新的价值观。吴冠中借西方几何抽象艺术的元素:点、线、面改革中国水墨(图1及2)。而赵无极在则自五十年代,有意识地针对强化的中国水墨画所欠缺的元素,把西方艺术中的颜色、构图和布置,投入在水性颜料创作中,建构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水彩作品。1950年代水彩作品偏小,六十年代开始出现尺幅较大的水彩创作,而《无题》(Lot 437)就是属于大尺幅之创作。
这条水彩/水墨和油彩创作的并行之路,也可见于同代的艺术家吴冠中。自1974年,吴冠中回归水墨创作,并且试图建立新的价值观。吴冠中借西方几何抽象艺术的元素:点、线、面改革中国水墨(图1及2)。而赵无极在则自五十年代,有意识地针对强化的中国水墨画所欠缺的元素,把西方艺术中的颜色、构图和布置,投入在水性颜料创作中,建构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水彩作品。1950年代水彩作品偏小,1960年代开始出现尺幅较大的水彩创作,而《无题》(Lot 437)就是属于大尺幅之创作。
著名华裔作家程抱一在2003年为赵无极水彩撰文时说:「其情韵令人念及明人之写意,以至宋人之趣味也。」创作于1961年的《无题》,赵氏先以宝石绿色、粉彩绿色、靛蓝色及浅棕色以从左至右横扫,然后以刚烈快速的笔法,绘出一道又一道相互交织的黑色线条。他充分利用水墨层层堆栈的效果,再以蔚蓝色、粉彩绿色在中央部份运笔,产生多层次感,增加肌理与绵密度,呈现利落的节奏,正如赵无极表示:「我不是要填满它,而是给它一个生命」。作品演绎出物象瞬息幻灭的氛围,俨然再现,郭熙《早春图》(图3)中苍缈云雾间山石昂然而立之景,再造宋代磅礡山水。赵无极一方面延续了中国传统笔墨之气势,另一方面以堆栈的色彩加强律动的节奏和视觉效果,建构富有中国传统绘画特色的水彩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