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ONG SOO PIENG (Singaporean, 1917-1983)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头人

钟泗宾

细节
钟泗宾
头人
油彩 木板

1953 年作
款识: Soo Pieng 53 (右下)
来源
现藏者于1960年代得自艺术家本人

荣誉呈献

Eric Chang
Eric Chang

查阅状况报告或联络我们查询更多拍品资料

登入
浏览状况报告

拍品专文

作为新加坡最负盛名的艺术先锋,钟泗滨对东南亚少数族裔风土人情的生动描绘,已成为他艺术生涯的标志性题材。1917 年出生于中国福建厦门,钟泗滨早期在厦门美术学院学习中国传统水墨画,随后在上海新华美术学院接触到了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如抽象主义,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1945 年二战结束后,钟泗滨移居新加坡,自此翻开了他人生和艺术创作的新篇章。凭借扎实的东西方绘画功底,钟氏在新加坡得以自由地将美学理念和他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相结合。1952 年,钟泗滨在巴利岛旅居期间,东南亚繁茂绚烂充满异域情调的景致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激发了他独具个人魅力的艺术风格的演变发展。他与其他同为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讲师的大陆侨胞、当代艺术同侪陈文希,刘抗和陈文希,找到一片既不同于祖国大陆,也不同于新加坡蓬勃发展的城市景观的艺术土壤。受到比利时艺术家勒迈耶的启发( 见20 号拍品),在数十年间,新加坡的艺术家们深深着迷于巴利岛及东南亚地区的相关题材。对钟氏而言,此次巴利岛之行点燃了他本人对这片未知岛屿的浪漫情愫,更使他醉心于沐浴着这方美景和当地居民的独特光线。他对该题材的偏爱贯穿了其随后的艺术生涯。在巴利岛旅居期间,钟泗滨还走访了马来西亚婆罗洲岛的沙捞越,并对当地的迪雅克人产生了浓厚兴趣。1959 年,他又重返该岛。钟泗滨笔下的东南亚风情始终围绕着对当地女性的细腻刻画,她们令人宽慰、平和的天性和美丽散发出一种清新的异域艺术感染力。他早期强劲硬朗的人物形象逐渐转变为流畅的线条和颀长的胴体。因此,这幅以男性为题材的作品《头人》(Lot 1),作为钟氏于五十年代创作的少量小幅作品之一,实属罕见并且为研究其艺术风格的转变提供了重要左证。头人,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当地对部落首领的指称,也是钟泗滨这幅重要作品的主角。作为充满领袖魅力的群体,他们的形象无疑也体现了钟氏对这片土地的骄傲与热爱。在陆运涛,钟泗滨最主要的赞助人,的众多藏品之中,有一幅钟氏早期创作于1952 年其短暂的婆罗洲岛之旅的素描,描绘了同一个头人,同时也是此次拍品的构思前身。钟泗滨在其海外旅居期间创作了大量素描,且在返回新加坡的工作室之后,“仍然不断回顾修改这些素描,最终将它们融入其随后的油画、浮雕以及雕塑作品。"( 摘自辛友仁和Grace Tng 编着的《钟泗滨:东南亚之美》,由新加坡国立艺术馆,新加坡,于2010 年出版,第97 页) 《头人》展现了钟泗滨娴熟的色彩技法,以及用反复多层颜料和清漆来营造特殊透明感和将多种不同色调相融合的繁复效果。画面中的次要人物背对着观者,体现了他在众多作品中突出的透视表现手法。在其同时期的作品中,如《巴利岛的少女》(1954 年) 和《沙捞越的姐妹》(1953 年),钟泗滨将两个人物并置于画面中,运用不同的效果平衡并加强作品的构图。这些作品同时也是钟氏尝试运用色彩( 而非精准刻画) 来表达他的主题精髓的左证。该作品中头人回避的眼神和平静的神态亦是钟氏人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其生动的野兽派背景传达了头人以及在其领导下的人民所散发出的蓬勃生机。

更多来自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晚间拍卖)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