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
曾梵志
2001 年作
無題
签名:2001曾梵志Zeng Fanzhi 2001(右下)
油彩 画布
220 x 145 cm. (86 5⁄8 x 57 1⁄8 in.)
来源
中国 上海 香格纳画廊
现藏者购自上述画廊
出版
2003年《我•我们—曾梵志的绘画1991-2003》 湖北美术出版社 武汉 中国(图版,第147页)

拍品专文

肖像画,是曾梵志作品的重要线索,从早期的《医院系列》, 到《面具系列》及《我•我们系列》,人像是他描绘的主轴。画者透过作品人物脸孔与身体的描绘方式,勾勒出人物的心理状态。藉由肖像画,曾梵志得以将自身对社会的观察,透过画笔展现出其内心的感受。画者藉由对人类存在状态的描绘,对相同主题的实境提出反思,同时也照映出他内在的真性情。这些主题正是构成曾梵志独特艺术内涵与中心思想的重要元素。(图1)


1993年,曾梵志离开家乡武汉移居北京这个大都会,如此的改变不但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体验,同时也开启了他创艺生涯中不同于以往的探索历程。曾梵志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并且超越东西方艺术形式的方式创作。戴上了「面具」的肖像作品,呈现出的是并不真实的表象。面具是曾梵志对周遭世界的象征性诠释,显现出的是现代都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孤立与疏离。戴上了面具的城市居民,整日守着那默默无闻且孤郁寥落的生活,为了捍卫内心一抹自尊而刻意表现出的孤傲,有着矫情与伪善,有着伤感与无力,说穿了不过是为了维持城市生活惯性的存在。这些肖像中的人物,恰如其分地刻画出代表当今中国大城市里的氛围,透过作品挑战都会中的人性价值与其冲击。曾梵志的肖像画,除了象征着他那一代人们、在面对社会骤变下难以调适的内心冲突,画中的面具,同时也是画家自身的投射。透过脸孔的描绘,曾梵志检视对问题「无意识」的社会,并希望透过作品流露的信息,去探寻内心深处的灵魂轨迹。(图2)


自1999年起,曾梵志开始了《面具之后》系列,也开始替画中的主角「卸下」面具,藉着其他的视觉策略,传递出这些画中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创作于2001年的《无题》,这幅作品少了过往艳丽的色彩,画中主角也不再身着浮华夸炫的衣饰,早期《面具系列》中人物的自负姿态销声匿迹。如今只见画中主角身着简单的衣服,直接面对观画者的脸孔少了面具遮盖,呈现出的是最原始且真朴的表情。画面中的人物笔直站立,消瘦的身材更凸显五官被放大的比例,主人公目视远方。孤立在画布中央的主角,画框的呈现,使观看呈现出画中画的感觉。而人物实为四周被画边围绕,更呈现出如贾科梅蒂作品中传递出的困境感。(图3)孤瘦、单薄、高贵的人物,将其推远观看,才能与其互动。这样的观看方式便是都市中人海茫茫的陌生与疏远。画框的呈现,强化了曾梵志独特的创作手法。显然这不仅是一幅单纯的肖像画,而是透过这样的艺术形式,凸显出情绪与存在的矛盾冲突。创作者通过肖像绘画,表达出对人性的抚摸,更蕴含着人类文明终极的疑问。


《无题》这幅作品中,曾梵志展现出其驾驭油彩的高超力道与纯熟的画艺技巧。画中主角的脸孔虽无面具遮盖,整幅画却被一层垂直排列的字迹符码所覆盖。巧逸的笔调与看似不规则的文字线条,不禁让人联想起中国书法里的草书。(图4)这层以油彩梳刷的彷草书字体,澹澹地覆盖在肖像上的做法,似乎是创作者刻意撒下的密网,扭动的笔触有如一面屏障般将主角与观画者阻隔起来;又似画中主角内心的独白。作品中满布的线条晕染了视线,拖曳的笔触在作品的下方逐渐形成油彩滴坠的视觉效果,一排横向如泪珠般的滴彩扭曲了视野,也让画中主角与观者之间的距离显得越发遥远。在以画笔及颜料创作并摧毁主角的同时,曾梵志展现了摆荡于「刻意」与「偶发」之间的抽象表现力道。在这幅作品中,他透过客观的描摩,以线条与色块勾勒出人性的真实存在。换言之,他的肖像画是一种象征主义与抽象理念的融合体,这种崭新的创作手法与艺术形式,正是曾梵志最丰富且独特的视觉语言。作品中的主角被孤立于画中央,眼神虽然专注,却难敌周遭冷逸、节制与飘忽的氛围;仿佛想要证明自己确实存在,却又受困于画中那层若有似无的油彩屏障,所谓的存在不过只是一场图像幻影。

美国艺评家林似竹曾表示,曾梵志创艺风格的转折,与其个人经历以及所面对的心理挑战有着密切关联。后毛泽东时期所出现的社会变革、中国的现代化与消费文化对他的作品影响甚钜。「如果我们把曾梵志作品风格的发展与演进,看做是一场心灵之旅的反思,这趟旅程会引领他走到什么地方?十年前他画中的主角皆为一群看似无助的受害者,身处于一个毫无逻辑可言的世界中。接着,这些人物开始戴上面具,像是一群都会浪荡子般、彼此交流着肤浅的关系。现在,这些主角们摘下了面具,个个显得孤伶伶,只剩下赤裸且正在瓦解的肉体。在扬弃了矫饰与虚伪之后,这些画中的主角如今能够再度重建自我意识吗?」(林似竹,《面具之后》,Yinghuazhi,2001。)

更多来自 亚洲与西方二十世纪当代艺术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