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此枚配铂金链带和镶钻錶盘的铂金2526实在瑰丽无比,令人惊艳。它一直被珍藏在世界上最伟大的钟錶系列之中,上一次在市场上出现已经要追溯至近20年前。佳士得很高兴向藏家呈献此枚极为珍罕的铂金2526,相信迄今为止以铂金製作的同款腕錶仅有24枚。
镀银錶盘保留着出色的原始状态,展现出优雅而成熟的外观,过去70年间未曾进行任何修复,或者只曾清洗过一至两次。珐瑯雕刻签名和秒格完好如初。小时时标采用明亮型切割钻石,刻钟时标则采用长型切割钻石,为整枚腕錶赋予低调奢华的美感,同时以含蓄方式展现其尊贵和珍稀的特质。
在錶盘背面的珐瑯压印了编号 93 320,93代表客户即百达翡丽,而320则为订单号。
与所有2526一样,其錶壳由日内瓦錶壳大师F. Baumgartner打造,錶背内部压印了有2字在内的钥匙标记。 2526錶壳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具有防水功能的螺旋式底盖,以及带有相反PP字样的优雅铸金錶冠。重量十足的铂金链带本身已极为稀有,錶扣上的相反PP字样与上弦錶冠相映成趣。儘管根据百达翡丽最初的档案资料,此錶在出售时乃搭配皮革錶带,惟现有的铂金链带实属同一时期的产品,故此,它有可能是原持有者在购入腕錶後再向百达翡丽订购的。事实上,此链带已获後补證书确认:「此时计配有铂金链带。」
铂金2526是该经典型号中最稀有的版本之一。2526约有2,400枚黄金版本、360枚红金,以及白金和铂金各70枚。根据研究,现已为公众所知的铂金版本仅有24枚。毫无疑问,本拍品是市场上久未露面的优秀铂金2526典範。
型号2526於1953年推出,搭载品牌有史以来第一款自动上弦机芯,即现在著名的12-600 AT,意义不凡。这款先进的机芯,通过庞大18K金机刻雕花自动陀的摆动为主发条上弦,被许多製造商视为有史以来最豪华的自动上弦机芯。12-600 AT型机芯在1953年获得了289758号瑞士专利 —「用於腕錶的自动上弦机制,利用自动陀的质量使偏心部件的摆动转化成能量,并传递至整个机芯」。
如此先进的机芯结合铂金錶壳和极具吸引力的镶钻石錶盘,这枚卓尔不凡的腕錶自然是古董百达翡丽藏家梦寐以求的宝藏。
参考文献:
型号2526的介绍,可见於Huber & Banbery《 Patek Philippe Wristwatches》,1998 edition, pp. 216-217;机芯 12 600 AT的图片见於 p. 214
2526的介绍亦可见於《Patek Philippe Museum - Patek Philippe - Volume II》, pp. 244-246.
镀银錶盘保留着出色的原始状态,展现出优雅而成熟的外观,过去70年间未曾进行任何修复,或者只曾清洗过一至两次。珐瑯雕刻签名和秒格完好如初。小时时标采用明亮型切割钻石,刻钟时标则采用长型切割钻石,为整枚腕錶赋予低调奢华的美感,同时以含蓄方式展现其尊贵和珍稀的特质。
在錶盘背面的珐瑯压印了编号 93 320,93代表客户即百达翡丽,而320则为订单号。
与所有2526一样,其錶壳由日内瓦錶壳大师F. Baumgartner打造,錶背内部压印了有2字在内的钥匙标记。 2526錶壳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具有防水功能的螺旋式底盖,以及带有相反PP字样的优雅铸金錶冠。重量十足的铂金链带本身已极为稀有,錶扣上的相反PP字样与上弦錶冠相映成趣。儘管根据百达翡丽最初的档案资料,此錶在出售时乃搭配皮革錶带,惟现有的铂金链带实属同一时期的产品,故此,它有可能是原持有者在购入腕錶後再向百达翡丽订购的。事实上,此链带已获後补證书确认:「此时计配有铂金链带。」
铂金2526是该经典型号中最稀有的版本之一。2526约有2,400枚黄金版本、360枚红金,以及白金和铂金各70枚。根据研究,现已为公众所知的铂金版本仅有24枚。毫无疑问,本拍品是市场上久未露面的优秀铂金2526典範。
型号2526於1953年推出,搭载品牌有史以来第一款自动上弦机芯,即现在著名的12-600 AT,意义不凡。这款先进的机芯,通过庞大18K金机刻雕花自动陀的摆动为主发条上弦,被许多製造商视为有史以来最豪华的自动上弦机芯。12-600 AT型机芯在1953年获得了289758号瑞士专利 —「用於腕錶的自动上弦机制,利用自动陀的质量使偏心部件的摆动转化成能量,并传递至整个机芯」。
如此先进的机芯结合铂金錶壳和极具吸引力的镶钻石錶盘,这枚卓尔不凡的腕錶自然是古董百达翡丽藏家梦寐以求的宝藏。
参考文献:
型号2526的介绍,可见於Huber & Banbery《 Patek Philippe Wristwatches》,1998 edition, pp. 216-217;机芯 12 600 AT的图片见於 p. 214
2526的介绍亦可见於《Patek Philippe Museum - Patek Philippe - Volume II》, pp. 24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