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这款宏伟的大明火掐丝珐琅座钟曾是让-克洛德·比弗先生的收藏,亦是著名百达翡丽圆顶钟的精美典范,由珐琅大师 M. Meuris 签名。这款迷人的时计名为「 Fleurs des Montagnes」,以低调而酷炫的色调为特点,不同的玻璃化合物填充在由细丝勾勒的图案(掐丝)之中。第一块面板饰有原产地为欧洲和亚洲的 Martagon 百合花,中央面板绘有可在中欧和南欧阿尔卑斯山山区找到的山蓝龙胆,最后一个面板装饰着令人惊叹且罕见的拖鞋兰花。圆顶上有欧洲银蓟,表盘装饰华丽,与黄狼毒、蓝天使小号、雪绒花和红龙胆这四种花卉相得益彰。透明珐琅底板上再有一层珐琅及带宝玑数字的小时刻度环。在固定到底板前,技艺精湛的珐琅艺术家使用 24K 金线创作成心目中的图案。然后,这些「掐丝」被多种不透明和透明的珐琅,并需要在摄氏 900下煅烧 12 到至15 次。
百达翡丽只曾在非常少数的时计或独特的圆顶钟上采用掐丝珐琅工艺。只有数位技艺超卓的工匠,能够在座钟极富挑战性的弯曲表面,勾勒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作品,致使掐丝珐琅时计的产量极少,亦因而令其备受现今藏家关注。自1955年问世以来,品牌每年大概只推出数个座钟,而每个座钟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配以独特的掐丝珐琅彩绘、雕刻或皮革等装饰。制作一台座钟往往要花上一年时间,难怪每一件都能成为出类拔萃的艺术杰作。
百达翡丽圆顶座钟
百达翡丽在20世纪中叶推出太阳能圆顶座钟。拥有豪华且装饰独特的外壳,上面刻有各式各样的图案或掐丝珐琅场景。由于一直以来广受欢迎,时至今天,百达翡丽仍继续制作圆顶座钟。圆顶座钟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代:制于1950至1960年代,带有机械式17'''250 E怀表机芯,以圆顶上的太阳能电池板供电。数字17为机芯的直径,其量度单位名为lines 或lignes,采用旧式工业中以烛芯进行测量的方法;250是机芯的厚度;E代表电(Electric)。大型太阳能电池板为圆柱形储电装置供电,然后将能量传输至机芯。这个荣获专利的优秀机械装置令时钟即使在黑暗中亦能正常运作,在当时而言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百达翡丽更因此被视为拥有掌控光能的力量。
第二代:自1970年开始采用石英机芯生产圆顶座钟,面积较小的太阳能电池板被安装在圆顶上更高的位置;1990年代的太阳能板变得更加小巧。
第三代:唯一一个圆顶座钟系列搭载使用电池的机芯。自2007年起,太阳能电池板的面积变得更细,有些座钟甚至没有太阳能板。
1940年代末期,瑞士制表业复兴了自东罗马时期已开始使用的掐丝珐琅技术。该技术使用金或铜的细丝(filaments)勾勒出设计主题的轮廓,并将其焊接于底板表面。在空白位置中填充珐琅釉彩再经多次煅烧,窑炉温度需要在摄氏700度至900度之间以达至不同的颜色。百达翡丽的珐琅工匠可能要用上整整一年时间才能完成一座圆顶座钟,工坊每年的出品实在屈指可数。 1949年的巴塞尔钟表展,工匠终成功将珐琅作品微型化并应用在腕表之中。
百达翡丽只曾在非常少数的时计或独特的圆顶钟上采用掐丝珐琅工艺。只有数位技艺超卓的工匠,能够在座钟极富挑战性的弯曲表面,勾勒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作品,致使掐丝珐琅时计的产量极少,亦因而令其备受现今藏家关注。自1955年问世以来,品牌每年大概只推出数个座钟,而每个座钟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配以独特的掐丝珐琅彩绘、雕刻或皮革等装饰。制作一台座钟往往要花上一年时间,难怪每一件都能成为出类拔萃的艺术杰作。
百达翡丽圆顶座钟
百达翡丽在20世纪中叶推出太阳能圆顶座钟。拥有豪华且装饰独特的外壳,上面刻有各式各样的图案或掐丝珐琅场景。由于一直以来广受欢迎,时至今天,百达翡丽仍继续制作圆顶座钟。圆顶座钟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代:制于1950至1960年代,带有机械式17'''250 E怀表机芯,以圆顶上的太阳能电池板供电。数字17为机芯的直径,其量度单位名为lines 或lignes,采用旧式工业中以烛芯进行测量的方法;250是机芯的厚度;E代表电(Electric)。大型太阳能电池板为圆柱形储电装置供电,然后将能量传输至机芯。这个荣获专利的优秀机械装置令时钟即使在黑暗中亦能正常运作,在当时而言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百达翡丽更因此被视为拥有掌控光能的力量。
第二代:自1970年开始采用石英机芯生产圆顶座钟,面积较小的太阳能电池板被安装在圆顶上更高的位置;1990年代的太阳能板变得更加小巧。
第三代:唯一一个圆顶座钟系列搭载使用电池的机芯。自2007年起,太阳能电池板的面积变得更细,有些座钟甚至没有太阳能板。
1940年代末期,瑞士制表业复兴了自东罗马时期已开始使用的掐丝珐琅技术。该技术使用金或铜的细丝(filaments)勾勒出设计主题的轮廓,并将其焊接于底板表面。在空白位置中填充珐琅釉彩再经多次煅烧,窑炉温度需要在摄氏700度至900度之间以达至不同的颜色。百达翡丽的珐琅工匠可能要用上整整一年时间才能完成一座圆顶座钟,工坊每年的出品实在屈指可数。 1949年的巴塞尔钟表展,工匠终成功将珐琅作品微型化并应用在腕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