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1959 年,赵无极在巴黎买下一座仓库改建成为一个工作室, 1963 年改建工程完毕。工作室的设计旨在与外界完全隔绝,没有通向外面的窗户,只有一个玻璃屋顶用来采光,这个空间被 认定是一个孤立的工作场所,尽力避免任何与相邻的真实世界的接触。画室成了某类冥想的密室,不受干扰。赵无极这样的设计,就是希望脱离尘世间,甚至大自然的各种物象的限制, 让心灵释放在画布上,开创一种新的可能性。
《16.02.64》(拍品编号112) 创作于1964年,此时的赵无极已居法国二十载,对于西方艺术中的观念与技法早已娴熟,此外, 他对于自身文化根源长久以来的深入思索,更让他在此作中得以圆融地展现出中西合璧之美。
《16.02.64》的画面色彩以红褐色、墨黑及纯白三色为主基调, 再由三色相加成不同的多个色阶及色调交相重迭,挥洒出一个色彩千回万转的空间,和化现出或浓或淡、若轻若重的视觉层次,完美诠释「少既是多」的美学内涵。中国传统美学中「墨即是色」的技法及观念背后高度的单纯性与象征性。强调以笔法为主导,将看似单纯的墨色,在极度简练的色彩使用挑战中, 探究出「黑、白、浓、淡、干、湿」的六彩之间绝妙的细微变化, 编织成深邃的视觉韵律。赵无极对此传统掌握纯熟,故此他在作画时并非简单地选择同色系的颜色,而是通过同色系油彩的不同处理手段,以及千变万化的运笔,将较少的色彩组合成丰富而清透的空间结构,力图打造出无限深远的山水意境。
空间布局上来看, 赵氏在《16.02.64》中传承了中国画家留给后世的精神性,以中国山水画的多重的视点作画,观者难以分辨画面的轴心,形成包罗万象之势。在前景红褐、白、黑色交错的细腻线条与粗犷笔触映衬下,旷远的背景引导观众进入更加深邃、超然物象的境界,拓展了空间的无限可能,似乎是可望的, 同时又是不可企及的;在可见的画布尺幅中似乎是有限的,但深度与距离却又是不可测的,这不仅是虚与实、近与远之间的对比,更是动态线条与静态空间的并置与对照。诚如赵无极所言:「中国画里虚实造成的节 奏,一个推一个的不断移动,使画面轻重有致,若说我的画和一 般西方画家不同,原因大概就在处理空间的观点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