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ORGIO DE CHIRICO (1888-1978)
GIORGIO DE CHIRICO (1888-1978)
1 更多
乔治·德·基里科 (1888-1978)

空旷的意大利广场

细节
乔治·德·基里科 (1888-1978)
空旷的意大利广场
油彩 画布
60 × 90 cm. (23 5⁄8 × 35 3⁄8 in.)
1968年作
款识: G. de Chirico 1958 (左下)
来源
2007年5月26日 普拉托法西蒂阿蒂 匿名拍卖 编号721
私人收藏,购自2008年
2018年9月21日 上海 佳士得 编号317
现藏者购自上述拍卖
出版
2016年《乔治·德·基里科,作品合集1913-1976》第三册 乔治·德·基里科基金会编辑 罗马 编号1324 第177及469页 (图版,第367页)
展览
1972年12月至1973年1月 「致敬德·基里科」国立博物馆 雷焦卡拉布里亚 编号13(图版;日期 ‘1952’)
1973年11月至12月 「展现德·基里科」神奈川近代美术馆镰仓馆 编号32;此展览还在以下地点展出 1974年1月 东京 东京中央美术馆;1974年2月至3月 京都 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1974年3月至4月 名古屋 名古屋爱知县美术馆(图版;日期 ‘1958’)
1998年3月至4月 「乔治·德·基里科:绘画及雕塑」圣保罗 玛丽萨·兰德山雕塑博物馆 第132页,编号75(图版;日期 ‘1958’)
更多详情
基里科基金会已确认本作品的真实性。收录于其档案中(编号0065/7⁄1)

荣誉呈献

Yu-shan Lu (呂育珊)
Yu-shan Lu (呂育珊) Specialist

拍品专文

“至关重要的是极高的敏锐度: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是谜....就像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珍奇博物馆中一样。 ”——乔治·德·基里科

意大利艺术家乔治·德·基里科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形而上画派的创始人,对超现实主义运动及其代表画家萨尔瓦多·达利、马克思·恩斯特和雷尼·马格利特等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公认为超现实主义的先驱。德·基里科在其整个艺术生涯中一直着迷于传统绘画技巧,并从提香、鲁本斯和德拉克罗瓦等古典大师的作品中汲取灵感,然而他却创造了另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这种与众不同的风格也成为了现代主义的生动表达形式之一。

本作品《空旷的意大利广场》属于基里科最具代表性的形而上系列“意大利广场”系列,此系列开始于1910 年代并贯穿其艺术生涯。“意大利广场”作为基里科最常描绘的主题,体现了艺术家复杂的审美和对於哲学的终生追求与探索,他这一系列的作品被众多著名博物馆收藏,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及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等。

德·基里科在《空旷的意大利广场》中描绘了一个宏伟又神秘的场景。画中身着礼服的雕塑背对观者,好像正在布景或在旁观,他的身份和情绪因此而笼罩上了神秘的气氛。他的姿态动静皆具,手持道具的姿势为雕塑注入生命力,看似蓄势待发,但实际上身为石雕的他却无法动弹,永久静止。画面右侧的马车车门半开,露出一个形状独特的麻布袋。同样的马车也以车门紧闭的造型出现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一日之谜》中。纵观德·基里科的作品,这些相似的主题反复出现在不同的构图中,给作品增添了耐人寻味的层次感。好似在一个回圈的梦境中看到新场景,亦或从一部看过多次的老电影中,又发现了新的悬念。

由墨绿渐变成赭黄色的天空悬在广场之上,暗示黎明破晓的同时,也可能代表了日落黄昏。拉长的阴影令画面更为整齐有序,并增强了景象的矛盾感:雄伟的建筑意味着繁荣的文明,但却异常安静且杳无人迹。画面中唯一暗示了运动的是背景中的火车,但是火车烟囱上方的烟雾似乎静止并悬停于空中。整个场景被定格在时间和空间中,画面中的动态与人迹都只是暗示但不实际存在。这些奇特的事物、混乱的视角和光影,构建起一个脱离现实,充满诗意的梦境。

在“意大利广场”系列作品中,基里科通过故意签署错误的创作日期,以达到定格并颠覆时间概念的效果。例如,本幅作品签署的年份( 1958 年)比实际年份( 1968 年)早了十年。这种做法可理解为艺术家对时间概念的激进批判,以及对过去作品的重新思考,这种现象在基里科的作品中并不罕见。( M.R. 泰勒著,《乔治• 德• 基里科和神话里的阿德阿里利》,伦敦,2002 年,第134-135 页)

迈克尔·R·泰勒还解释道:“德·基里科通过对画中物件的重复和演变来表达自我,这种手法与当代艺术家,如安迪·沃荷等别无二致。”( 出处同上,第164-169 页)。沃荷对德·基里科的艺术很着迷,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中。例如《意大利广场与阿里阿德利》,就是沃荷对德·基里科的意大利广场图像的重塑,是致敬德·基里科系列作品之一。这些作品对挪用和仿像等后现代主义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更令人激动的是,仔细观察本作品,遮盖痕迹隐约可见,表层下面似乎有另一幅画的迹象。画面中央那个背对观众的雕塑的位置,貌似曾经画的是侧卧的阿里阿德利,后来被现在的图像覆蓋了。这种不断调整的处理也是基里科的常见作法,展示了他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力求完美的特点,也给这幅作品带来了更微妙的理论深度,展示了基里科极其活跃的思辨能力。

更多来自 二十及二十一世纪晚间拍卖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