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千年聖典,翰彩佛光 ——顯慶五年《妙法蓮華經卷第三》寫經書法賞析
是次春拍所見顯慶五年(660年)《妙法蓮華經卷第三》,經卷長965cm ,高25.5cm ,墨欄高度20 cm, 寬1.6cm,每紙28行,每行約17字,經紙染潢,淡畫烏絲欄格,可見淡淡連紋,首斷尾全,整卷為原紙未裝裱,尾題有“妙法蓮華經卷第三”及“顯慶五年五月十四日濟法寺沙門重遷師奉為師僧父母法界蒼生敬造”題記,不僅寫明書寫時間,又具名書手和書寫的因緣背景,彌足珍貴。
此卷寫經書法細膩靈動,結體端莊嚴謹,章法排布勻整。用筆以中鋒為主,起筆藏鋒含蓄,收筆頓挫分明,線條如鐵畫銀鉤。橫畫多取仰勢,豎畫挺拔如戟,撇捺舒展而不失節制。例如“者”“知”字長撇如刀削斧劈,收筆飄逸瀟灑,“怠”字最後兩點輕盈跳躍,如蜻蜓點水,有褚遂良《雁塔聖教序》的靈動韻致。
楷書以“平正端莊”為基調,結體方正謹嚴,用筆細膩多變,既遵循法度,又於細微處見靈動,體現出唐代官方寫經典麗精工的特色。其字形中宮緊收,筆劃向四周舒展,橫平豎直的框架中暗含微妙變化。例如“法”字三點水,首點側鋒切入,次點輕盈呼應,末點回鋒收束,三點雖小卻筆勢連貫;“得”字末筆的鉤挑,在短距離內筆鋒多次調整方向,最後精准收束,與點相連,如同完美拋物曲線,書寫技巧純熟,堪稱高妙絕倫。
唐代楷書以碑刻為大宗,歐、褚、顏、柳各擅其長,為後世楷則,寫經書法以其存世數量之多,以及官方與民間及書手不同所造成的風格之多樣,又可與碑刻雙峰並峙。此經卷題記所載的書寫時間為“顯慶五年(西元661年)”,上距褚遂良經典名作《雁塔聖教序》完成之“永徽四年(西元654今年)”不足10年,其風格氣韻一脈相承,筆劃間流淌的溫潤之氣、舒展之態與褚遂良的“美人嬋娟”之態暗合。
例如“卷”“爾”“令”字舒展的撇和捺,以及“到”“來”“利”字豎鉤的蓄勢回鋒,兼具歐體骨力與褚體婉媚。
據池田溫編《中國古代寫本識語集錄》著錄有另一件唐顯慶五年(西元660年)的經卷可資參證,題記內容與本卷相似,為“妙法蓮華經卷第二,顯慶五年三月十四日濟法寺沙門重遷師奉為師僧父母法界生敬造法華經一部,願以斯景福,拔濟有緣,同離苦源,咸成佛道”。兩種寫經比勘對照,相互結合,從微觀層面揭示了唐代佛教的細節,使千載之後知道僧人重遷及其佛事活動,具有史料文獻價值。此外,本卷書法風格與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的“P.4540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較為相近,而本卷更顯剛勁挺拔,筆路更為清晰。
據唐•圓照撰《貞元新定釋教目錄》,“濟法寺”位於長安城西的布政坊,屬於唐代長安城內寺院分佈密集的坊之一。從現有資料看,“濟法寺”在敦煌遺書中凡兩見。一為斯02278號《寶雨經》卷九卷,尾譯場列位中;一為甘博121號《大波若波羅密多經》卷九題記。卷尾題記“濟法寺沙門重遷師”,表明此卷出自長安濟法寺經生之手。此外,疑此寫經從長安攜至敦煌,後存于藏經洞。唐代寫經很少帶年款者,可知本卷寫經之珍貴。
是次春拍所見顯慶五年(660年)《妙法蓮華經卷第三》,經卷長965cm ,高25.5cm ,墨欄高度20 cm, 寬1.6cm,每紙28行,每行約17字,經紙染潢,淡畫烏絲欄格,可見淡淡連紋,首斷尾全,整卷為原紙未裝裱,尾題有“妙法蓮華經卷第三”及“顯慶五年五月十四日濟法寺沙門重遷師奉為師僧父母法界蒼生敬造”題記,不僅寫明書寫時間,又具名書手和書寫的因緣背景,彌足珍貴。
此卷寫經書法細膩靈動,結體端莊嚴謹,章法排布勻整。用筆以中鋒為主,起筆藏鋒含蓄,收筆頓挫分明,線條如鐵畫銀鉤。橫畫多取仰勢,豎畫挺拔如戟,撇捺舒展而不失節制。例如“者”“知”字長撇如刀削斧劈,收筆飄逸瀟灑,“怠”字最後兩點輕盈跳躍,如蜻蜓點水,有褚遂良《雁塔聖教序》的靈動韻致。
楷書以“平正端莊”為基調,結體方正謹嚴,用筆細膩多變,既遵循法度,又於細微處見靈動,體現出唐代官方寫經典麗精工的特色。其字形中宮緊收,筆劃向四周舒展,橫平豎直的框架中暗含微妙變化。例如“法”字三點水,首點側鋒切入,次點輕盈呼應,末點回鋒收束,三點雖小卻筆勢連貫;“得”字末筆的鉤挑,在短距離內筆鋒多次調整方向,最後精准收束,與點相連,如同完美拋物曲線,書寫技巧純熟,堪稱高妙絕倫。
唐代楷書以碑刻為大宗,歐、褚、顏、柳各擅其長,為後世楷則,寫經書法以其存世數量之多,以及官方與民間及書手不同所造成的風格之多樣,又可與碑刻雙峰並峙。此經卷題記所載的書寫時間為“顯慶五年(西元661年)”,上距褚遂良經典名作《雁塔聖教序》完成之“永徽四年(西元654今年)”不足10年,其風格氣韻一脈相承,筆劃間流淌的溫潤之氣、舒展之態與褚遂良的“美人嬋娟”之態暗合。
例如“卷”“爾”“令”字舒展的撇和捺,以及“到”“來”“利”字豎鉤的蓄勢回鋒,兼具歐體骨力與褚體婉媚。
據池田溫編《中國古代寫本識語集錄》著錄有另一件唐顯慶五年(西元660年)的經卷可資參證,題記內容與本卷相似,為“妙法蓮華經卷第二,顯慶五年三月十四日濟法寺沙門重遷師奉為師僧父母法界生敬造法華經一部,願以斯景福,拔濟有緣,同離苦源,咸成佛道”。兩種寫經比勘對照,相互結合,從微觀層面揭示了唐代佛教的細節,使千載之後知道僧人重遷及其佛事活動,具有史料文獻價值。此外,本卷書法風格與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的“P.4540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較為相近,而本卷更顯剛勁挺拔,筆路更為清晰。
據唐•圓照撰《貞元新定釋教目錄》,“濟法寺”位於長安城西的布政坊,屬於唐代長安城內寺院分佈密集的坊之一。從現有資料看,“濟法寺”在敦煌遺書中凡兩見。一為斯02278號《寶雨經》卷九卷,尾譯場列位中;一為甘博121號《大波若波羅密多經》卷九題記。卷尾題記“濟法寺沙門重遷師”,表明此卷出自長安濟法寺經生之手。此外,疑此寫經從長安攜至敦煌,後存于藏經洞。唐代寫經很少帶年款者,可知本卷寫經之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