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 RU (1896-1963)
PU RU (1896-1963)
PU RU (1896-1963)
2 更多
靈漚長物:江兆申藏中國書畫(編號163-167)
溥儒

自書詩卷

细节
溥儒
自書詩卷
水墨紙本 手卷 一九四八年作
第一部分: 40.5 x 272.4 cm. (16 x 107 ¼ in.)
第二部分: 26.6 x 97.6 cm. (10 ½ x 38 3⁄8 in.)
第三部分: 28.7 x 44.7 cm. (11 ¼ x 17 5⁄8 in.)
引首: 40.6 x 90.5 cm. (16 x 35 5⁄8 in.)
題跋: 40.6 x 59 cm. (16 x 23 ¼ in.)
(一)
釋文:
《登錢塘六和塔》
滄波不可極,登臨河壯哉。浩蕩江日下,蒼茫浙湖來。
殊方異雲氣,空際聞風雷。秦師降百越,麋鹿遊蘇臺。
雄圖隨逝水,霸業成蒿萊。千年變陵谷,俯仰有餘哀。
《遊雲林寺》
地迴開靈境,萦迴石路遙。尋僧來古寺,間道過溪橋。
泉冷雲猶合,岩陰雪未消。清鐘起空際,聲振海門潮。
《登南高峰》
朱方峙危嶽,振衣凌層巔。揚州映河鼓,婺女分星躔。
其東俯秦望,浩渺窮蒼煙。茅山思禹迹,吳越興戈鋋。
人生夫幾時,乃無金石堅。季子讓其國,獨為世所賢。
覽物結中情,悲哉東逝川。
《遊富春江》
汲水月在澗,入山雲滿衣。移舟不知遠,乘興無時歸。
高臺釣江水,於此惜芳菲。余亦羲皇侶,茲焉可採薇。
《登西臺懷謝皋羽》
稀髮青山事可哀,浮雲終古傍西臺。
千年不改桐廬水,更有王孫痛哭來。
《錢塘舟中》
暮春洲渚青,芳華猶未歇。高臺出江雲,孤帆挂海月。
晨昏變風雨,魚龍遠興沒。懷沙賦江楓,詠史傷吳越。
九州天柱傾,乘桴泛溟渤。欲訪洪崖公,餐霞臥蓬闕。
《桐盧舟中遇雨》
江上連朝雨,雙臺黛色深。閒隨漁父去,遙結水雲心。
雖有扁舟興,無人共入林。嚴陵何敢望,余亦芥千金。
《富陽舟中詠望夫塔》
大江浩浩流白沙,煙波遠望無人家。富陽山前望夫塔,舟人指照猶咨嗟。
夫君昔年遠征戌,少婦新婚空房宿。秋日登山望藁砧,春夜吟窓卜花燭。
君不見,千年貞石化為人,至今海上猶嶙峋。漸臺不及江邊塔,萬古清風越水濱。
《贈玉龍山李道士》
玉龍竹影繞星壇,石洞苔華露不乾。夜半道人清夢覺,空庭歸鶴碧霄寒。
《游金華雙龍洞》
雲巖隱仙觀,遠近度層峯。飲澗尋黃石,餐霞訪赤松。
嶺雲思去鶴,石壁起潛龍。洞壑驚雷雨,飛泉落半空。
《卧羊山》黃初平叱石成羊處
白石今猶在,登臨但暮煙。雙溪東去水,空遶縣門前。
《赤松觀》
結屋臨巖絕世情,天風吹下轉經聲。苔花滿地無人掃,松際雲來鶴不驚。
《釣臺》
青山花落渚邊春,行客扁舟薦白蘋。今日桐江一片水,高臺垂釣已無人。
《題虎跑寺枯木堂》宋道濟禪師起塔於此
風散天花滿院香,顛僧遺像掛空梁。湖光樹色皆塵滓,何有當年枯木堂。
《嚴陵瀨》
山雲轉出壑,濛濛失巖樹。川上寂無人,蒹葭暎寒綠。
題識:戊子(1948年)暮春南遊雜詩。溥儒。
(二)
《憶理安寺》
伽藍舊遊地,兵後失金容。亂木穿頹壁,寒花繞卧鐘。
劫生雙碧水,僧散數青峰。只有靈湫在,風雷想蟄龍。
《遊八堵》
帶雷搖空辟,翻雲撼石樓。渾如巴峽水,遠避蜀江流。
村女淘春粟,溪童擊釣鉤。三年棲瘴海,於此亦淹留。
《過林少宰故莊》
隴上分秋色,誰知少宰家。渠荒魚網碎,樹古鸛巢斜。
西浦無迴棹,東陵罷種瓜。還憐門外柳,曾拂七香車。
題識:心畬。初稿。
鈐印:溥儒、心畬
(三)
《詠暮春官柳》
憶昔鸞輿從武皇,霓旌拂日下長揚。馬鳴七萃臨馳道,鶯囀千門擁建章。
淡淡尚依靈沼水,青青曾帶御鑪香。如何玉蝀橋邊樹,攀折經年棄路旁。
款識:心畬。
《過林少宰故居》
隴上分秋色,誰知少宰家。渠荒魚網碎,樹古鸛巢斜。
西浦無歸櫂,東陵罷種瓜。還憐門外柳,曾拂五雲車。
《七星山溫泉》
七星繞碧水,縹緲起朱樓。飛鳥不敢度,蒸雲日夜流。
如何歸禹貢,一戰失金甌。義旅無還日,遺民嗟未休。
江兆申(1925-1996)題跋:二十年前和王漁洋韻作柳詩,一時成為風氣,蕭純伯先生亦命和作八首,既成因便呈藁《寒玉堂》。先生閱竟,微笑曰:汝亦和作耶。近日有挽余和作者,因不欲用漁洋韻,且春日而為秋柳詩,時令更不相關,故作暮春官柳詩,遂取案頭牋紙,書以垂示,已而又命就櫃中取卷紙書憶理安寺數首,硯中墨未盡,再取牋紙復書遇林少宰故居一首竟兩寫之,後堂催飯甚急,愈書愈急,然運筆使轉之間,猶和鑾中度,蓋有意示範,故特精玅也。書成未鈐印,後先生捐館舍,喪事既畢,固攜自製印泥,訪長君孝華,加蓋兩印,故印色與先生平日所用者不同。近年又從友人處得先生所書長卷,故三紙合而為一,近日宵小夜顧,此卷已展開而未竊去,事亦幸矣。壬戌(1982年)冬日賊去後展翫,逐書卷尾。江兆申拜書。
鈐印:江兆申印、茮原
引首:西山清玅。門人江兆申世守。壬戌(1982年)冬日拜題。
鈐印:靈漚、江兆申印、茮原翰墨
簽條:西山溥先生自書詩卷。靈漚館珍藏。
鈐印:江印、兆申

註:本幅引首寫於張大千特意向日本匠人訂製之仿宋羅紋紙上。此紙亦用於溥儒第二、三段書法裱邊,引首右上角處隱約可見該紙特有的浮水印。
更多详情
佳士得榮幸呈獻台北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著名學者、藝術家江兆申的中國書畫收藏。

江兆申作為中國古典書畫領域的權威,以其深厚的學術造詣與鑒藏眼光,對學界、博物館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私人收藏涵概了明代至二十世紀的重要作品,充分體現了他畢生對學術與藝術傳承的專注與追求。

江兆申(1925年生於安徽歙縣),字茮原,出身書香門第,自幼由父母授課,學習讀書寫字,並很早開始接觸篆刻。他年僅八歲即能為人作畫題聯,九歲時在舅父的引薦下,有幸在上海拜訪大畫家黃賓虹。

1949年5月,江兆申與夫人從中國遷居台灣。同年,他致信同樣剛遷台不久的著名書畫家溥儒,表達拜師學習之願,獲溥氏欣然應允,遂正式拜入寒玉門下,研習傳統經史子集與書畫諸藝。追隨溥儒受學之外,江兆申數十年間潛心研究中國歷史、文學與藝術。他積極參與並發起多個在台灣極具影響力的藝術社團,包括與傅申共同創立的「七修金石書畫會」、與王壯為合作的「海嶠印集」以及與梁寒操共同組建的「明夷詩社」。這些社團致力於推動書畫、印學與詩詞的研究與交流,奠定了江兆申在學界與藝壇的地位。除了學術活動與成就外,江氏亦不斷精進自身藝術創作。

1965年,江兆申在台灣舉辦首場個人畫展後,同年獲薦進入台北故宮博物院任職,起初為副研究員。1969年,應美國國務院邀請,江氏以美國密西歇大學客座研究員身份留美一年,不但訪問了當地中國書畫之重要公私收藏,也完成十六世紀蘇州地區畫家活動情形之研究。在近三十年的博物館生涯中,他發表了大量關於明代畫家如唐寅(1969年)與文徵明(1977年)的研究成果,並策劃了多個重要展覽,包括1972年的《吳派繪畫九十年》。1978年,晉升為副院長兼中國書畫處處長。其深厚的學識與卓越的領導能力,廣受博物館業界與藝壇友好尊重。江氏於1991年退休,遷居南投埔里,潛心致力於繪畫創作。

江兆申一生收藏之中國書畫收藏,自成體系,蔚為大觀。收藏亮點包括明代書法家陳淳的書法,以及黃賓虹、溥儒等近現代大家的繪畫。日場拍賣之外,佳士得同時將於10月28日至11月11日舉行網上拍賣,遴選江氏收藏中一批重要書畫、墨硯與碑帖珍品,呈現這位現代學者、文人雅士獨具品味的藝術世界。

荣誉呈献

Carmen Shek Cerne (石嘉雯)
Carmen Shek Cerne (石嘉雯) Vice President, Head of Department, Chinese Paintings

更多来自 中国近现代及当代书画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