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w=1)
.jpg?w=1)
佛說大方廣十輪經眾善相品第七
细节
唐 無款
佛說大方廣十輪經眾善相品第七
水墨紙本 手卷
25 x 848.5 cm. (9 7⁄8 x 334 in.)
釋文:佛說大方廣十輪經眾善相品第七卷五。(文不錄)
一印患漫
藏印:方廣錩審定
註:本卷經方廣錩先生(1948年生)鑒定為7-8世紀唐代寫經真跡。
佛說大方廣十輪經眾善相品第七
水墨紙本 手卷
25 x 848.5 cm. (9 7⁄8 x 334 in.)
釋文:佛說大方廣十輪經眾善相品第七卷五。(文不錄)
一印患漫
藏印:方廣錩審定
註:本卷經方廣錩先生(1948年生)鑒定為7-8世紀唐代寫經真跡。
更多详情
墨韻千年,梵音永振
—— 唐《佛說大方廣十輪經眾善相品第七》經卷書法賞析
唐代楷書,承魏晉之韻,開後世之規,以“法度森嚴”鑄就中國書法史上的巔峰時代。彼時,書法藝術不僅在名家碑刻中大放異彩,更在佛教寫經領域留下無數瑰寶。今存唐代《佛說大方廣十輪經眾善相品第七》經卷,因楷法成熟、用筆細膩、結構端穩,通篇流暢自然且氣韻貫通,堪稱唐代寫經中的珍品。
本卷寫經內容為《佛說大方廣十輪經》,此經共八卷十五品,計48778字,譯於北涼時期,譯者失考。本卷為第七品“眾善相品”。
與本卷內容同屬《佛說大方廣十輪經》的經卷,還有中國國家博物館藏BD00273《佛說大方廣十輪經第六刹利依止輪相品第八》、BD00322《佛說大方廣十輪經第七遠離譏嫌品第九忍辱品第十二》、BD01066《佛說大方廣十輪經第二發問本業斷結品第三》及BD07554《佛說大方廣十輪經》。
此卷經文紙色古雅,墨蹟精光奪人,整體品相完好。其書法精湛,與上述國家博物館所藏經卷相比不僅毫無愧色。對比發現,本卷寫經風格與國家博物館藏BD00322《佛說大方廣十輪經第七》相似度較高,但本卷楷化更完善,點畫更工緻密麗,藝術水準突出。
遒勁典麗,法中有變見雍容
唐代楷書的核心特質常被認為是“法度森嚴”,但能成為經典的作品,必能在“法度”之中蘊含靈動活脫之態。本卷寫經通篇端雅雍容,筆筆不苟,深具“法度”,同時又於嚴謹中暗藏靈動,形成“法中有情,剛柔並濟”的獨特風貌。細觀其筆法、結體與章法,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書寫者深厚的功底與對楷書規範的精准把握。
本卷書法多以“中鋒行筆”為主,起筆爽利尖峭,鋒勢完備;收筆點頓後迅速上提,書寫動作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如“者”“示”字首筆橫畫,筆鋒入紙後轉鋒右行,收筆處墨色凝重卻無臃腫之感,頓挫分明;“知”字長撇末端輕頓後提筆出鋒,右側“口”部肩部方折,兼具“刀削斧劈”的力度與“飄逸瀟灑”的韻味。橫畫多取“仰勢”,中段略向上拱,如“一”“三”等字,既避免了橫畫平直的呆板,又暗含楷書成熟階段左低右高的取勢;豎畫則“挺拔如戟”,“去”字豎畫立于正中,筆直厚重、穩如山嶽,與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中“豎畫如柱”的筆法一脈相承。
值得注意的是,本卷不僅秉承楷書成熟期的中鋒用筆傳統,對“側鋒”的運用亦堪稱精妙,打破了“楷書必純用中鋒”的刻板認知。“共”字兩豎以側鋒切入,筆鋒稍偏卻不失控制,點畫形態如“蜻蜓點水”,輕盈跳躍中暗含連貫筆勢;“心”字的鉤、挑、點畫,在短距離內筆鋒多次調整方向,側鋒與中鋒交替使用,最終形成“拋物線”般的流暢軌跡——雖為寫經楷書,卻兼具行書的流動自然。這種筆法在唐人寫經典範《靈飛經》中亦有體現,二者在筆法淵源上一脈相承,但《靈飛經》更重“方勁”,本卷則增添“溫潤”之態。側鋒的靈活融入,讓本卷寫經筆法更顯層次,既保留官方寫經的“法度”,又注入書寫者的“個性”。
方正藏變,歐褚風骨顯雅韻
本卷結體以“平正端莊”為基調,遵循唐代楷書“中宮緊收、四面舒展”的結構準則,大處勻整有法,又於細微處暗藏變化。不同於早期寫經體勢寬扁的隸書遺意,本卷字形多呈方形,縱向比例略長於橫向,如“根”“阿”“於”“斷”等字結構緊湊,左右間距極小,盡顯楷書成熟時期的結構緊結之態。再如“觀”“識”“死”字,中部筆劃密集,四周筆劃舒展,形成“內緊外鬆”的空間對比,疏密反差鮮明卻無失衡之感——這種結體方式,與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中“中宮緊縮,筆劃向四周輻射”的結構特徵高度契合。
但本卷並非對歐體結體的簡單模仿,而是融入了褚遂良楷書的“舒展之態”:許多字刻意拉長撇畫與捺畫,舒展自如如美人嬋娟、水袖雲衫,觀之毫無蹇澀之感,令人心情暢然。具體而言,其撇、捺筆劃舒展靈動:撇畫起筆藏鋒後向左下方延伸,成為字中主筆,如“者”“聲”“譬”;捺畫起筆輕頓後向右下方鋪毫,收筆時一波三折、流暢溫潤,如“近”“支”;“爾”字豎鉤筆劃蓄勢回鋒,鉤處圓潤卻不失力度。這些特色,既似歐體的方勁銳利,又如褚遂良的柔美婉約,與歐、褚二家的筆法及結體有異曲同工之妙。
結體的“變化性”,更彰顯本卷的藝術高度。同一字在不同位置中,結體會略有調整:如“十”字,在行首時豎畫為“懸針”,顯得挺拔有力;在行中時豎畫為“垂露”,顯得沉穩內斂;在行尾時則一拓直下,瀟灑流變。這種“隨境變易”的結體方式,唯有在精美絕倫的宮廷寫經、訓練有素的官方經生筆下,方能呈現如此豐富的變化。本卷這種“同字不同形”、於規範中求變化的結體思維,既符合佛教寫經“莊重統一”的宗教需求,又體現唐代楷書“尚法而不泥法”的藝術追求,為研究唐代早中期楷書的發展脈絡提供了關鍵樣本。
氣韻貫通,雍容自然成佳構
本卷寫經章法自然流暢,氣韻連貫。從開篇到卷尾,書寫者的運筆速度始終穩定,筆劃的輕重、緩急變化一致,無“斷筆”“滯筆”之態。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秩序井然,如同這一時期的經典碑刻般注重章法與整體感。本卷章法的“規範性”與“藝術性”更顯突出,實現雍容華美與自然流暢的並存。本卷的書法技法精湛,堪稱唐代前中期寫經書法“廟堂之作”的典型代表。
承古開今,藝載千秋照書史
通過對比,更能清晰窺見本卷的時代歸屬與書藝高度。現將本卷與前文提及的國家博物館藏BD00322《佛說大方廣十輪經第七》及唐代楷書名家書跡對比,可得出以下結論:
本卷在典型筆劃(如捺畫、長撇、折筆、戈鉤)的形態上,與BD00322及唐代名家書跡高度相似;在結構的內緊外松、左俯右仰及上下覆載關係上,亦保持一致。尤其在微觀層面,經細緻剖析可見更多共性特徵:“是”字上部“日”的雙豎略長、點畫的右下指向及捺畫的延展幅度;“聲”字外擴加長的左撇;“大”字方整的捺腳;“而”字高聳的橫折切角角度;“成”字左收右放的結體特徵;“乘”字上中下排疊的結構分佈;“偈”字左右分開的距離及左高右低的部首位置——這些重要且一致的特徵,共同指向三者相同的時代屬性。
另一方面,本卷填補了唐代楷書“墨蹟傳承”的空白,成為與碑刻互補的重要書史資料。初唐名家碑刻多為刻石,雖能體現筆法與結體的大致風貌,但“刀刻”與“筆墨”的差異始終存在:如褚遂良《雁塔聖教序》的“瘦勁”,部分源於捶拓日久導致石面磨損、字口變細變淺,並非褚遂良書寫時的原始面貌;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的“方整”,也因刻手的整齊劃一處理而略顯板滯。而本卷作為紙本墨蹟,完整保留了書寫時的“筆鋒變化”“墨色層次”與“筆勢流動”——這些細節在碑刻中難以呈現,卻在本卷中清晰可辨,為研究初唐名家書法的“原始風貌”提供了參照,也讓我們能更準確地理解唐代楷書“筆法體系”的真實內涵。
在當代書法研究中,本卷的價值更顯多元。它既是研究唐代楷書筆法、結體、章法演變的實物樣本,也是探討唐代佛教“寫經文化”與“書法藝術”互動關係的文獻依據。以往書法史多以名家碑刻為核心,忽視了寫經書法的價值;而本卷的存世再次證明,唐代楷書的“法度”與“氣韻”,既凝結于名家碑刻,也流淌於寫經筆墨之中—以本卷為代表的寫經書法,是唐代書法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 唐《佛說大方廣十輪經眾善相品第七》經卷書法賞析
唐代楷書,承魏晉之韻,開後世之規,以“法度森嚴”鑄就中國書法史上的巔峰時代。彼時,書法藝術不僅在名家碑刻中大放異彩,更在佛教寫經領域留下無數瑰寶。今存唐代《佛說大方廣十輪經眾善相品第七》經卷,因楷法成熟、用筆細膩、結構端穩,通篇流暢自然且氣韻貫通,堪稱唐代寫經中的珍品。
本卷寫經內容為《佛說大方廣十輪經》,此經共八卷十五品,計48778字,譯於北涼時期,譯者失考。本卷為第七品“眾善相品”。
與本卷內容同屬《佛說大方廣十輪經》的經卷,還有中國國家博物館藏BD00273《佛說大方廣十輪經第六刹利依止輪相品第八》、BD00322《佛說大方廣十輪經第七遠離譏嫌品第九忍辱品第十二》、BD01066《佛說大方廣十輪經第二發問本業斷結品第三》及BD07554《佛說大方廣十輪經》。
此卷經文紙色古雅,墨蹟精光奪人,整體品相完好。其書法精湛,與上述國家博物館所藏經卷相比不僅毫無愧色。對比發現,本卷寫經風格與國家博物館藏BD00322《佛說大方廣十輪經第七》相似度較高,但本卷楷化更完善,點畫更工緻密麗,藝術水準突出。
遒勁典麗,法中有變見雍容
唐代楷書的核心特質常被認為是“法度森嚴”,但能成為經典的作品,必能在“法度”之中蘊含靈動活脫之態。本卷寫經通篇端雅雍容,筆筆不苟,深具“法度”,同時又於嚴謹中暗藏靈動,形成“法中有情,剛柔並濟”的獨特風貌。細觀其筆法、結體與章法,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書寫者深厚的功底與對楷書規範的精准把握。
本卷書法多以“中鋒行筆”為主,起筆爽利尖峭,鋒勢完備;收筆點頓後迅速上提,書寫動作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如“者”“示”字首筆橫畫,筆鋒入紙後轉鋒右行,收筆處墨色凝重卻無臃腫之感,頓挫分明;“知”字長撇末端輕頓後提筆出鋒,右側“口”部肩部方折,兼具“刀削斧劈”的力度與“飄逸瀟灑”的韻味。橫畫多取“仰勢”,中段略向上拱,如“一”“三”等字,既避免了橫畫平直的呆板,又暗含楷書成熟階段左低右高的取勢;豎畫則“挺拔如戟”,“去”字豎畫立于正中,筆直厚重、穩如山嶽,與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中“豎畫如柱”的筆法一脈相承。
值得注意的是,本卷不僅秉承楷書成熟期的中鋒用筆傳統,對“側鋒”的運用亦堪稱精妙,打破了“楷書必純用中鋒”的刻板認知。“共”字兩豎以側鋒切入,筆鋒稍偏卻不失控制,點畫形態如“蜻蜓點水”,輕盈跳躍中暗含連貫筆勢;“心”字的鉤、挑、點畫,在短距離內筆鋒多次調整方向,側鋒與中鋒交替使用,最終形成“拋物線”般的流暢軌跡——雖為寫經楷書,卻兼具行書的流動自然。這種筆法在唐人寫經典範《靈飛經》中亦有體現,二者在筆法淵源上一脈相承,但《靈飛經》更重“方勁”,本卷則增添“溫潤”之態。側鋒的靈活融入,讓本卷寫經筆法更顯層次,既保留官方寫經的“法度”,又注入書寫者的“個性”。
方正藏變,歐褚風骨顯雅韻
本卷結體以“平正端莊”為基調,遵循唐代楷書“中宮緊收、四面舒展”的結構準則,大處勻整有法,又於細微處暗藏變化。不同於早期寫經體勢寬扁的隸書遺意,本卷字形多呈方形,縱向比例略長於橫向,如“根”“阿”“於”“斷”等字結構緊湊,左右間距極小,盡顯楷書成熟時期的結構緊結之態。再如“觀”“識”“死”字,中部筆劃密集,四周筆劃舒展,形成“內緊外鬆”的空間對比,疏密反差鮮明卻無失衡之感——這種結體方式,與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中“中宮緊縮,筆劃向四周輻射”的結構特徵高度契合。
但本卷並非對歐體結體的簡單模仿,而是融入了褚遂良楷書的“舒展之態”:許多字刻意拉長撇畫與捺畫,舒展自如如美人嬋娟、水袖雲衫,觀之毫無蹇澀之感,令人心情暢然。具體而言,其撇、捺筆劃舒展靈動:撇畫起筆藏鋒後向左下方延伸,成為字中主筆,如“者”“聲”“譬”;捺畫起筆輕頓後向右下方鋪毫,收筆時一波三折、流暢溫潤,如“近”“支”;“爾”字豎鉤筆劃蓄勢回鋒,鉤處圓潤卻不失力度。這些特色,既似歐體的方勁銳利,又如褚遂良的柔美婉約,與歐、褚二家的筆法及結體有異曲同工之妙。
結體的“變化性”,更彰顯本卷的藝術高度。同一字在不同位置中,結體會略有調整:如“十”字,在行首時豎畫為“懸針”,顯得挺拔有力;在行中時豎畫為“垂露”,顯得沉穩內斂;在行尾時則一拓直下,瀟灑流變。這種“隨境變易”的結體方式,唯有在精美絕倫的宮廷寫經、訓練有素的官方經生筆下,方能呈現如此豐富的變化。本卷這種“同字不同形”、於規範中求變化的結體思維,既符合佛教寫經“莊重統一”的宗教需求,又體現唐代楷書“尚法而不泥法”的藝術追求,為研究唐代早中期楷書的發展脈絡提供了關鍵樣本。
氣韻貫通,雍容自然成佳構
本卷寫經章法自然流暢,氣韻連貫。從開篇到卷尾,書寫者的運筆速度始終穩定,筆劃的輕重、緩急變化一致,無“斷筆”“滯筆”之態。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秩序井然,如同這一時期的經典碑刻般注重章法與整體感。本卷章法的“規範性”與“藝術性”更顯突出,實現雍容華美與自然流暢的並存。本卷的書法技法精湛,堪稱唐代前中期寫經書法“廟堂之作”的典型代表。
承古開今,藝載千秋照書史
通過對比,更能清晰窺見本卷的時代歸屬與書藝高度。現將本卷與前文提及的國家博物館藏BD00322《佛說大方廣十輪經第七》及唐代楷書名家書跡對比,可得出以下結論:
本卷在典型筆劃(如捺畫、長撇、折筆、戈鉤)的形態上,與BD00322及唐代名家書跡高度相似;在結構的內緊外松、左俯右仰及上下覆載關係上,亦保持一致。尤其在微觀層面,經細緻剖析可見更多共性特徵:“是”字上部“日”的雙豎略長、點畫的右下指向及捺畫的延展幅度;“聲”字外擴加長的左撇;“大”字方整的捺腳;“而”字高聳的橫折切角角度;“成”字左收右放的結體特徵;“乘”字上中下排疊的結構分佈;“偈”字左右分開的距離及左高右低的部首位置——這些重要且一致的特徵,共同指向三者相同的時代屬性。
另一方面,本卷填補了唐代楷書“墨蹟傳承”的空白,成為與碑刻互補的重要書史資料。初唐名家碑刻多為刻石,雖能體現筆法與結體的大致風貌,但“刀刻”與“筆墨”的差異始終存在:如褚遂良《雁塔聖教序》的“瘦勁”,部分源於捶拓日久導致石面磨損、字口變細變淺,並非褚遂良書寫時的原始面貌;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的“方整”,也因刻手的整齊劃一處理而略顯板滯。而本卷作為紙本墨蹟,完整保留了書寫時的“筆鋒變化”“墨色層次”與“筆勢流動”——這些細節在碑刻中難以呈現,卻在本卷中清晰可辨,為研究初唐名家書法的“原始風貌”提供了參照,也讓我們能更準確地理解唐代楷書“筆法體系”的真實內涵。
在當代書法研究中,本卷的價值更顯多元。它既是研究唐代楷書筆法、結體、章法演變的實物樣本,也是探討唐代佛教“寫經文化”與“書法藝術”互動關係的文獻依據。以往書法史多以名家碑刻為核心,忽視了寫經書法的價值;而本卷的存世再次證明,唐代楷書的“法度”與“氣韻”,既凝結于名家碑刻,也流淌於寫經筆墨之中—以本卷為代表的寫經書法,是唐代書法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拍场告示
Please note the below revision:
The dimensions should be 25 x 848.5 cm. (9 7⁄8 x 334 in.)
One illegible seal
NOTE:
This lot has a collector's seal of Fang Guangchang (b. 1948).
請注意:本作品有以下更正:
尺寸應為25 x 848.5 cm. (9 7⁄8 x 334 in.)
一印患漫
註:
本作品鈐有“方廣锠審定”印一方。
The dimensions should be 25 x 848.5 cm. (9 7⁄8 x 334 in.)
One illegible seal
NOTE:
This lot has a collector's seal of Fang Guangchang (b. 1948).
請注意:本作品有以下更正:
尺寸應為25 x 848.5 cm. (9 7⁄8 x 334 in.)
一印患漫
註:
本作品鈐有“方廣锠審定”印一方。
荣誉呈献

Carmen Shek Cerne (石嘉雯)
Vice President, Head of Department, Chinese Pain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