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的故事︰ 罗伯特‧印第安那的多面人生

罗伯特·印第安那(Robert Indiana)于1960年代以雕塑《LOVE》成名,作品彷佛体现那个年代的理想主义。不过,这位积极参与政治的艺术家亦有复杂一面,他并不喜欢波普艺术的消费主义理念

页顶图片:

罗伯特·印第安那1971年在纽约。相片:: Jack Mitchell / Getty Images.艺术作品:© Robert Indiana, DACS 2020

罗伯特·印第安那(1928-2018)曾被历史学家罗伯特·休斯( Robert Hughes )形容为浪漫主义艺术家,他写道︰“他的标志用作符号,代表一个令人缅怀的过去,那个1930年代的印第安那州和经历创伤前的美国。”

1969年时,印第安那以波普艺术家的身份攀上事业巅峰。他的画作借用石油公司的标志和代表美国企业力量的符号,似乎既喜爱庞大的消费需求,又对此有所批判。同样,他的《LOVE》雕塑亦代表1960年代的“权力归花”精神。

事实上,对于使其扬名的波普艺术运动,印第安那的感受非常矛盾。他对政治敏感,率直敢言,不太喜欢波普艺术的消费主义理念。当越战白热化时,他试图澄清自己的立场,表示︰“美国人绝对无法变得悲观,他们只能接受奖励、富足和祝福。他们对可能战败觉得难以置信。”

印第安那的作品启发自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

印第安那于1928年生于印第安那州纽卡斯尔,原名罗伯特‧克拉克(Robert Clark),是厄尔·克拉克(Earl Clark)和卡门·沃特斯(Carmen Watters)的独生子。他忆述童年生活时指︰“我的人生深受‘经济大萧条’影响,并与之息息相关。”

他的父亲在石油公司Phillips 66工作,印第安那指这间公司的标志是他的早期创作灵感︰“这是少年时最令我着迷的视觉物品之一……伴随了我的整个童年。”

据印第安那称,他的母亲是一位“亲切而充满活力的女性,喜欢四处旅行”。他在17岁时已搬家21次,直至父亲另结新欢而离开(他的母亲拿着.38口径左轮手枪在身后追赶),这种不稳定的生活才结束。

印第安那很少谈及他的父母,但母亲和父亲(1963至1966年作)一画却暗示二人的恶劣关系,画中人分别站在Model T福特汽车的挡泥板两旁,父亲赤着脚,母亲则坦露胸脯。

他曾考虑做殡仪馆馆长

印第安那最早的记忆之一是见证恶名昭著的黑帮人物约翰.迪林格(John Dillinger,1903-1934)的葬礼,他于1934年7月在Biograph Theatre外被联邦探员击毙。年轻的印第安那对盛大而庄严的葬礼印象深刻,因而立志成为殡仪馆馆长。他后来解释,当时认为只有这份职业不会受经济大萧条影响。

他与安迪·沃荷成为好友

印第安那在爱丁堡艺术学院完成硕士课程后,于1950年代移居纽约,然后通过芝加哥艺术学院的同学克拉斯·欧登伯格(Claes Oldenburg,1929年生)认识了安迪·沃荷(Andy Warhol,1928-1987),并与他成为朋友。

沃荷和印第安那同样出身贫苦家庭,在缺乏物资和恐同的时代长大成人,因而更加惺惺相惜。印第安那后来参演沃荷的“反电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64年拍摄的《吃》,他在影片中用45分钟缓慢地吃掉一只蘑菇。

罗伯特.印第安那(1928年生),《The Rebecca》,1962年作。油彩、画布。60 x 48吋(152.4 x 121.9公分)。2008年5月14日于佳士得纽约售出,成交价1,049,000美元

埃尔斯沃斯·凯利启发他放弃具象绘画

印第安那于1950年代在纽约度过的早期时光对他非常重要。他为免外界将他与另外两位同样名叫罗伯特·克拉克的艺术家混淆,决定改名换姓。他后来结识画家埃尔斯沃斯·凯利(Ellsworth Kelly,1923-2015),二人坠入爱河,于是他从第四大道的阁楼(从那里能看到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的工作室)搬到凯利位于Coenties Slip工作室旁的船具杂货店。原本与他一同住在阁楼的艺术家还有艾格尼斯‧马丁(Agnes Martin,1912-2004)杰克‧杨格曼(Jack Youngerman,1926年生)塞‧托姆布雷(Cy Twombly,1928-2011), 印第安那更曾与托姆布雷合租工作室。

在此之前,印第安那一直将自己归类为“反抽象主义者”,但凯利使他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他忆述道︰“那是我第一次亲身接触几何或利落硬边风格画作,我从未遇过以这种方式创作的画家。”

《EAT/DIE》和《LOVE》

印第安那偶然发现一组黄铜模板,因而开始在画作和木雕中加入简短的字句。《EAT/DIE》(1962年作)是其著名的早期作品。这一关于消费文化的间接陈述,确立了印第安那的波普艺术家身份。此外,作品还有一个更悲惨的故事:其母临终前最后吐出的一个字,便是“EAT”。

罗伯特·印第安那(1928-2018),《数字》。各幅:25⅜x 19⅝吋(645 x 499 毫米)。估价:60,000-80,000美元。此作于「Domberger—65年丝网印刷史」网上拍卖呈献,2020年2月27日至3月6日开放登记

1960年代,印第安那对波普艺术的非个人特质继续持保留态度,特别是越战期间。为支持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的核裁军运动,他于1962年创作《Yield Brother》(下图),后来再完成他最著名的代表作《LOVE》,此作被视为1960年代理想主义的象征,首两个字母“LO”叠在“VE”上,而“O”字则倾斜欲坠。

《LOVE》后来变奏出不同版本,最初于1965年被现代艺术博物馆用作圣诞卡图案,后由1966年起成为油画和丝网印刷版画,继而于1970年成为首个大型雕塑主题,在印第安那波利斯艺术博物馆亮相。

罗伯特·印第安那(1928-2018),《Yield Brother (来自〈十年〉)》。丝网印刷:39 x 31⅞ 吋(991 x 810毫米)。估价:1,500-2,000美元。此作将于「Domberger—65年丝网印刷史」网上拍卖呈献,2020年2月27日至3月6日开放登记

艺术史学家Judith Heckler认为《LOVE》“充满情色、宗教、自传和政治意味……意义既简洁明了又艰深复杂。”

事实上,印第安那与凯利分手后完成此作,因此倾斜的“O”字可能带有沮丧凄凉的感觉,并非如外表般欢快。作品至今依然深受喜爱,佳士得亦于2011年以4,114,500美元的高价拍出一件《LOVE》的雕塑版本。

罗伯特·印第安那(1928-2018),《AMOR》,1998年构思,2006年制作。多色铝材。作品一版共五件,此作为第二件。96 x 96 x 48吋(243.8 x 243.8 x 121.9公分)。估价︰650,000-850,000美元。此作将于2020年3月5日在佳士得纽约战后至今拍卖呈献

印第安那于1978年决定永远离开纽约,移居缅因州偏远的弗纳尔黑文岛,距离其敬爱画家马斯登·哈特利(Marsden Hartley,1877-1943)的旧居很近。他在这里过着隐居生活,甚少接受采访或接触艺坛,却仍然关心政治,甚至为奥巴马的总统竞选活动设计官方海报

印第安那于2013年在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举办回顾展,世人重新评价他作为波普艺术家的成就,一众艺评人认同他创作的标志和符号带有更深层次的微妙含意,并以动人的美国梦视角改写波普艺术史。

相关部门

相关拍品

相关拍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