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家即将成为艺坛的国际巨星”

法国商人兼艺术藏家约翰.多德兰德(John Dodelande)认为艺术世界的未来将由中国主导,他更在当地物色由古代哲学启发、而非受市场推动的艺术家作品,Jonathan Bastable为您解读其中分晓

页顶图片:

藏家约翰·多德兰德,其身后为王郁洋《月亮系列6》,2014年作(局部)。艺术作品:由艺术家王郁洋提供。所有相片:Thomas Chéné

多德兰德的家中堆满巨型而神秘的艺术品,但最奇特的却是最小型的作品——一座由三颗完美的人类牙齿叠成的小塔,上方有一个飞檐屋顶,类似明朝的祈天大殿。他说︰“这些是我的智慧齿,我从年轻时一直保存至今。”

这座奇异的牙塔由居于柏林的中国艺术家何翔宇创作,他亦曾用自己的牙齿制成类似的宝塔。何翔宇以同样的艺术理念为多德兰德再次创作,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界对这位法国企业家的重视程度,亦见证多德兰德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全心投入。

多德兰德并非典型的艺术收藏家。首先,他比大多数藏家年轻,只有三十多岁。他十多岁便投身商界,首先经营时装生意,后来涉猎地产和其他行业。而他在开展事业生涯后不久,便开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作品。

约翰.多德兰德家中的客厅汇聚王光乐、亚历山大.科林卡(Alexandre Kolinka)、林天苗、李姝睿和何翔宇的作品,还有坎帕纳兄弟(Campana Brother)设计的家具。艺术品︰©王光乐,《121030》,2012年 ©王光乐,由佩斯画廊提供。由亚历山大.科林卡/www.lightsonic.world提供。©林天苗;©李姝睿,由艺术家提供;巴黎New Galerie;北京空白空间。©何翔宇

约翰.多德兰德家中的客厅汇聚王光乐、亚历山大.科林卡(Alexandre Kolinka)、林天苗、李姝睿和何翔宇的作品,还有坎帕纳兄弟(Campana Brother)设计的家具。艺术品︰©王光乐,《121030》,2012年 ©王光乐,由佩斯画廊提供。由亚历山大.科林卡/www.lightsonic.world提供。©林天苗;©李姝睿,由艺术家提供;巴黎New Galerie;北京空白空间。©何翔宇

多德兰德亦是一位攀山好手,他的收藏方式与攀登陌生山峰的方式一致︰谨慎小心,充分了解地势,并着眼于目标。

他问道︰“你到过北京吗?到那里拜访艺术家非常困难,极其复杂,当地尘土飞扬,污浊又寒冷,与在洛杉矶欣赏艺术品不同,你不会与画廊东主共进午餐,也没有各种诱导的把戏……”

“不过,由于我多年来搜罗了不少藏品,因此当地人能以此对我作出评价。我为寻找艺术品所付出的努力,无疑令我获得一众艺术家的信任。”

何翔宇,《智慧塔3》,2013年作。艺术作品︰©何翔宇

何翔宇,《智慧塔3》,2013年作。艺术作品︰©何翔宇

这份坚持也为多德兰德带来不少令人惊艳的艺术作品。他家中的客厅挂有三件特别引人注目的作品,第一幅是王光乐的《121030》,画布中央的黑色长方形渐渐变成深红色的外框,细看画作时,恍如站在昏暗走廊内,又或望向井底的深处。作品彷佛是一种“终有一死”的抽象提示,一个被遗忘的预兆,而事实上,这正是作品的原意。

多德兰德表示︰“在王光乐的家乡,当地人年纪渐大时会预先替自己准备好棺木,每天早晚都为棺木涂上一层亮漆,日日如是,直到去世。”

“因此,这个意念并非新鲜事,现在的人依然保留传统。我欣赏这一代艺术家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不会提出一个只能在新闻稿中夸夸而谈的概念。他们所做所说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来自他们的历史传承。”

另一件夺目之作是壁炉上的张震宇画作,这幅青铜色的色域画作带有黑色的斑点,并像特洛伊步兵的盾牌般闪闪发光。与王光乐的作品一样,画面的光泽来自多层亮漆,背后同样藏着一个故事。画作上的并非金属色颜料,而是在北京繁华街道收集的灰尘。张氏将灰尘固定后加以打磨,令其更加悦目。

第三件则是何翔宇的作品,该作以华丽的方式演绎冶金学主题。作品由3平方米的镀金蛋盘组成,除了一只平凡的蛋外,整个蛋盘空空如也,彷佛在讽刺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

多德兰德接受这种诠释,但同时亦坚称当代的中国艺术家已摆脱前人对政治的执迷,从抗争艺术中解放,这也正是作品令人兴奋的原因之一。

何翔宇,《1700克黄金,62克蛋白质》(局部)。艺术品︰©何翔宇

何翔宇,《1700克黄金,62克蛋白质》(局部)。艺术品︰©何翔宇

多德兰德表示 :“大部分艺术家是1980年代生人,他们不是在毛泽东时代长大,但无论如何,中国文化远不止于此。即使是现在,儒家思想在中国仍然根深蒂固,而这些艺术家正向艺术品中注入一些久远、古老而强大的力量。”

他的珍藏似乎亦印证了这一点,因为大部分作品都是完全或部分抽象,但全部蕴藏深刻意义,远远不止画布表面而已,直至与观者分享,这种意义才变得清晰可见。

中国的另一种文化产物——汉字系统也是如此。排列在页面上的表意符号犹如迷你的抽象画画廊,除非读者明白每个符号的意义,否则所有符号都与现实世界毫无关联。观者若不认识这些字符,连发音都无从得知。

“在现今的中国,艺术家的创作与其个性相符……当我和这些艺术家见面时,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在的力量”—约翰‧多德兰德

中国人从第一次拿起书本学习认字开始,便对这种抽象的思维模式习以为常,并学习如何分析它。这种思维习惯能否解释为何中国当代艺术能将抽象概念发扬光大?

多德兰德亦认为中国当代艺坛的主导心态十分不同,有别于他眼中西方艺术家以商业为主的思维模式。

“作为欧洲人,如果我说自己了解中国文化,未免过于自大。但在美国见到的许多艺术家会令你感到失望,因为他们的个性已被市场控制。但在现今的中国,艺术家的创作与其个性相符。真的,你甚至不用与他们交谈就能知道。只要观察他们的肢体语言就足够,当我与这些艺术家见面时,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在的力量。”

(由左至右)何翔宇、张震宇和王光乐的作品;王思顺和王郁洋的雕塑作品。艺术品:© 何翔宇 © 张震宇,由艺术家及巴黎New Galerie提供。王光乐,《150315》,2015年作 ©王光乐,由佩斯画廊提供。王光乐,《180504》,2018年作 ©王光乐,由佩斯画廊提供。© 王思顺,由艺术家及长征空间提供。由王郁洋提供。

(由左至右)何翔宇、张震宇和王光乐的作品;王思顺和王郁洋的雕塑作品。艺术品:© 何翔宇 © 张震宇,由艺术家及巴黎New Galerie提供。王光乐,《150315》,2015年作 ©王光乐,由佩斯画廊提供。王光乐,《180504》,2018年作 ©王光乐,由佩斯画廊提供。© 王思顺,由艺术家及长征空间提供。由王郁洋提供。

多德兰德对其收藏的艺术家充满热诚,令人不禁怀疑他是否有意替这些艺术家宣传。他与另一位藏家兼香港K11 Art Mall创办人郑志刚精心编制一本著作,讲述二人欣赏的当代艺术家。此举是否刻意向西方介绍未受重视的中国艺术家?若真如此,多德兰德是否视自己为中国当代艺坛的非官方宣传大使?

他表示:“我不想做这个宣传大使,我没有时间。但艺术家令我……怎么说呢?心存感激。他们与我建立了一种关系,我非常感激他们。萨科齐总统(Nicolas Sarkozy)曾经如此评价自己的职业生涯:‘我没有选择政治,政治选择了我。’ 这就是我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看法。”

赵赵,《钢铁的裂痕》,2011年作。艺术品:©赵赵

赵赵,《钢铁的裂痕》,2011年作。艺术品:©赵赵

因此,多德兰德收藏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属于情感和金钱上的投资。他欣赏他们的价值观和诚实,同时也中意他们的作品。赵赵是其中一位重要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可能比其他人更具政治意味”),他以子弹射穿强化玻璃,形成类似星座或星云的碎裂图案。

另外还有何翔宇,他将“充满一个泳池的可口可乐”煮干,最后剩下看似烧焦珊瑚的残渣。在王光乐《121030》下方的玻璃盒中,便盛载了这堆残余物。

艺术品包括汪建伟的《表面XI》,2014年作;下方为何翔宇的《可乐计划——萃取》,2009至2010年作。艺术品:© 何翔宇 © Bertrand Lavier,DACS 2020

艺术品包括汪建伟的《表面XI》,2014年作;下方为何翔宇的《可乐计划——萃取》,2009至2010年作。艺术品:© 何翔宇 © Bertrand Lavier,DACS 2020

另外还有谢墨凛的作品,他利用切割机器在平面上挤压颜料,形成规律的图案,实际上等同于以油彩纺织。艺术家徐震则挤出颜料,形成糖霜的效果,在画布上填满独特的立体粉彩色调,美丽得令人忘记他原本的讽刺意图。

多德兰德收藏这些作品,除了出于喜爱,也因为他慧眼独具,意识到这些作品将会是不久后的艺术发展方向。他认为中国的世纪已经来到,只是并非每个人都注意得到而已。

他说:“整个欧洲将会变成威尼斯,成为供游客参观的博物馆。中国艺术家即将成为艺坛的国际巨星,就像巴斯奇亚(Basquiat)今天的地位一样。他们都希望成为艺术史的一部分,我不知道这一代艺术家能否做到,但我希望他们可以。”

浏览约翰·多德兰德与其艺术收藏的更多详情


相关部门

相关拍品

相关拍卖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