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焕基——韩国抽象艺术先锋巨匠

金焕基被誉为韩国“单色画”艺术运动的奠基教父,专家邀您一同欣赏佳士得拍场即将呈献的金焕基旷世巨作,并回顾过往售出之艺术家瞩目作品

页顶图片

1972年艺术家在纽约画室中。© Whanki Foundation-Whanki Museum

金焕基(1913-1974)是韩国抽象绘画的先锋巨匠之一。他一生遨游四海,从韩国到日本、法国,最终定居美国,见证其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并发展出独一无二的抽象绘画语汇。

11月23日,金焕基最重要巨作之一《05-IV-71#200(宇宙)》将于佳士得香港2019秋季拍卖隆重揭幕。此作自1971年完成以来,首次亮相拍场,乃艺术家唯一一幅二联作,更是其所有画幅中尺幅最恢弘雄伟的作品。

金氏出生于南韩小岛Kijwa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违背父亲意愿,决意追随艺术梦想,悄悄登上一只去往日本的小船,来到日本大学美术学院就读。他正是在那里接触到欧洲现代主义、立体主义及未来主义等艺术流派,并着迷于亨利·马蒂斯巴布罗·毕加索等艺术家作品。

金焕基(1913-1974),《05-IV-71#200(宇宙)》,1971年作。油彩 棉布(二联作)。每幅:254 x 127公分(100 x 50吋);全幅:254 x 254公分(100 x 100吋)。估价:48,000,000 – 62,000,000港元。此作将于11月23日在佳士得香港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中呈献。艺术作品© Whanki Foundation·Whanki Museum

金焕基(1913-1974),《05-IV-71#200(宇宙)》,1971年作。油彩 棉布(二联作)。每幅:254 x 127公分(100 x 50吋);全幅:254 x 254公分(100 x 100吋)。估价:48,000,000 – 62,000,000港元。此作将于11月23日在佳士得香港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中呈献。艺术作品© Whanki Foundation·Whanki Museum

金焕基发起了一场前卫艺术运动

1937年,金焕基回到汉城(今首尔),结交了一群波希米亚式的左翼知识分子,如现代主义诗人郑芝蓉(Jeong Ji-Yong,1902-1950)、作家李泰俊(Lee Tae-Joon,1904-1956)及画家金瑢俊(Kim Yong-Jun,1904-1967)等。其激进思想对年轻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佳士得专家郑允雅表示,金氏于1940年代初与画家刘永国(Yoo Young-Kuk,1916-2002)和Lee Gyu-Sang共同发起了一场激进艺术运动,自称为“新事实派”。此派艺术家尝试透过抽象艺术来表达自然纯粹本质。

金焕基是“新事实派”备受瞩目的中心人物,在艺术杂志上以流畅文笔撰写诗歌文章,传达团体的艺术哲学。

“我绘下的线条是否冲破天际?”他在一首诗篇中写道。“笔下的色点是否与星星一样璀璨?我闭上双眼就见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比那彩虹更加清晰夺目。”

他与一位诗人坠入爱河

金焕基之父于1942年过世,他因此得以从家庭安排的不幸婚姻中抽身,并娶了英年早逝的天才李箱(Lee Sang,1910-1937)遗孀为妻。李箱乃知名博学诗人,27岁便因肺结核逝世。

艺术家第二任妻子乃才华横溢的作家卞东琳,婚后更名为金香安。1970年代时,她发表了一系列与金焕基共同生活的文章。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金焕基携妻子南下离开汉城,在难民营中落脚并尝试联系友人。郑芝蓉因其马克思主义倾向而锒铛入狱,后来在狱中去世,而金瑢俊和李泰俊则逃往北韩。

1953年,金瑢俊回到汉城,在弘益大学美术学院教书,但李泰俊于约1956年失踪,普遍认为其已经陨命。

金焕基在纽约画室内,1971年。《宇宙》一作在背景中依稀可见。艺术作品及相片© Whanki Foundation — Whanki Museum

金焕基在纽约画室内,1971年。《宇宙》一作在背景中依稀可见。艺术作品及相片© Whanki Foundation — Whanki Museum

金氏曾于巴黎求学,后来移居纽约

1956-59年间,金氏夫妇在巴黎居住,金焕基于短短三年间焕发出巨大艺术活力。他依然继续探索古典韩国艺术中的多种意象与风景,但开始以厚重线条和生动色块来简化经典意象。他的标志性蓝色调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在画作中。

1963年,金焕基获颁洛克菲勒奖学金,夫妇二人因此来到美国并在纽约定居下来。佳士得首尔副总裁郑允雅认为这一举动极具魄力:“金氏放弃了祖国安逸舒适的教职和艺术上的成功而远走他乡,只为全身心投入前卫艺术实验中去。”

初到纽约的头几年充满艰辛。1964年,艺术家写道:“今天工作不甚顺利,因为天气阴沉灰暗。起初下雪,现在下雨,眼见此景令我十分怀念韩国。我的灵魂似乎无法与汉城离别。至今为止我没有完成一幅自己满意的作品。往后我将画出想要的画作。简单的构图、低调的蓝色——只有我能创造自己的世界。外面越来越暗了。”

幸运的是,金焕基身边围绕了一群善于表达的年轻韩裔艺术家,包括激浪派(Fluxux)影像艺术家白南准(Nam-June Paik,1932-2006)、画家金昌烈(Kim Tschang-Yeul,1929年生)及雕塑家Han Yong-Jin(1934年生)等。他还鼓励后者在东西方文化间寻找综合平衡之处。

他受到马克·罗斯科和巴内特·纽曼的艺术影响

金氏于纽约逗留期间,探索多种媒材和绘画技术,包括水粉、砂砾混合颜料、油彩报纸、拼贴及纸塑等创作手法。

金氏在纽约期间亦结识许多现代美国绘画大师。透过阿道夫·戈特利布(Adolph Gottlieb),他认识了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巴内特·纽曼(Barnett Newman),而这位韩国大师充满色点的标志性大型单色画,灵感正是源自这些色域艺术家。

这些作品乍看上去很容易被误认为西方几何抽象画作。但仔细观看后,会发现画面上的线条和圆点都源自山川树木,以及韩国地形中常见的边陲小岛。

金焕基坐在《05-IV-71#200(宇宙)》一作前,1972年。作品由金焕基好友Matthew Kim先生及Chae Kum Kim女士直接购自艺术家,自此私人收藏40年之久。© Whanki Foundation — Whanki Museum

金焕基坐在《05-IV-71#200(宇宙)》一作前,1972年。作品由金焕基好友Matthew Kim先生及Chae Kum Kim女士直接购自艺术家,自此私人收藏40年之久。© Whanki Foundation — Whanki Museum

1971年,艺术家完成其创作生涯中最重要巨作之一《05-IV-71#200(宇宙)》,此作将于十一月领衔佳士得秋季拍卖。郑允雅表示,此作乃艺术家以细腻画笔绘成,采用传统亚洲水墨画创作方式,“见证了艺术家在‘点彩’作品的精神及技术层面均已达致成熟。”

韩国单色画教父

专家称,为了创作此类作品,艺术家必须长时间站立,并低头俯视桌上画布,弯腰处理画面每个圆点,同时小心翼翼地控制饱蘸颜料的画笔。

这一创作过程劳心劳力,十分艰辛,对艺术家的脊柱逐渐造成显著伤害。1974年时,金氏不得不就医,但接受脊柱手术后无法痊愈,61岁便辞别人世。

金焕基去世之时已经被誉为韩国抽象艺术先锋,但自2015年起,他的作品价值在市场飙升。原因为何?“他是韩国单色艺术的教父。”郑允雅说道。“没有他,就没有单色画(Dansaekhwa)这一艺术运动。”

相关部门

相关拍品

相关拍卖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