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on Galella/Ron Galella Collection/Getty Images
1999年,乔纳斯·梅卡斯(Jonas Mekas)执导了一部关于肯尼迪家族的日记式电影 —— 《天堂的这一边》(This Side of Paradise)。观众们要花点时间才能在镜头的光晕和跳转之中找到李·布维尔·拉齐维尔(Lee Bouvier Radziwill,1933-2019)—— 她娇小美丽的身影不时出现在她的孩子和堂兄弟姐妹们嬉水玩耍的背景中。
上世纪70年代,肯尼迪家族在位于蒙托克(Montauk)的安迪·沃荷(Andy Warhol)家中度过了漫长而炎热的夏日。电影采用的浅淡色调和梅卡斯的印象派风格,更为画面增添了朦胧美。在当时,拉齐维尔是全球最常出镜露脸的女性之一,她的照片经常登上杂志封面和报章,但很少有人能够了解她神秘外表下真实的一面——处于政坛精英之中的那一面。
今年10月,李·布维尔·拉齐维尔珍藏将于纽约进行拍卖,本场拍卖也是佳士得纽约藏家艺术周(Collector Week) 的焦点所在。作为社交名媛、名门之后、设计师和见证美国历史重要时代的人物,这批珍藏向人们展示了拉齐维尔的精彩一生。

李·布维尔·拉齐维尔纽约寓所的客厅
卡罗琳·李·布维尔·拉齐维尔公主(Princess Caroline ‘Lee’ Bouvier Radziwill)于1933年出生于纽约的 “贵族之家” ,她的父亲是股票经纪人约翰·布维尔(‘Black Jack’ Bouvier),母亲则是对子女寄予厚望的名媛珍妮特·李(Janet Norton Lee)。拉齐维尔自小已将母亲的教诲铭记于心: “软弱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学会的。”
拉齐维尔遗传了父亲的叛逆性格,她8岁时曾试图离家出走,但走过三区大桥(Triborough Bridge)后便放弃了,她解释说,放弃是因为穿着母亲的高跟鞋走路很不方便。
拉齐维尔十分喜爱艺术,她最初爱上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这也促使她在年少时前往意大利的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I Tatti),拜访文艺复兴艺术史学家伯纳德·贝伦森(Bernard Berenson,1865-1959)。在回忆起自己与这位名人见面的经过时,她说: “我感觉我遇见了神。” 她后来一直与贝伦森保持着书信往来,在其中一封信写道: “每当我发现任何与艺术有关的事物,我都感到异常兴奋,而参观画廊和博物馆则是我最享受的事情。”
时尚作家哈米什·鲍尔斯形容拉齐维尔 “几十年来都是活力美国风格的代表人物”
拉齐维尔在20岁时与出版社行政管理层迈克尔·坎菲尔(Michael Canfield)结婚,自此摆脱了母亲的管束。五年后,她又改嫁波兰拉齐维尔王子(Prince Stanislaw Albrecht Radziwill,1914-1976)。这位又名 “Stas” 的王子是充满魅力的波兰立陶宛裔,《纽约时报》形容他为 “时尚、优雅和含蓄的典范” 。他对年轻娇妻宠爱有加,夫妇二人更成为富有的国际人物组合。
拉齐维尔精通法语和意大利语,轻松游走于纽约和欧洲上流社会,为姐姐杰奎琳(Jacqueline Kennedy Onassis, “Jackie” ,1929-1994)提供相关协助。在杰奎琳的丈夫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1917-1963)当选美国总统后,杰奎琳成为了第一夫人。
记者哈米什·鲍尔斯(Hamish Bowles)表示,拉齐维尔 “几十年来都是活力美国风格的代表人物” 。品味卓越的拉齐维尔还为杰奎琳设计形象,将她塑造成时尚偶像。拉齐维尔 “对奇特和让人意想不到的东西别具慧眼” ,也懂得如何利用衣着打扮巩固政坛地位。
作为总统和第一夫人的亲密伙伴,拉齐维尔经常参与外交出访。1963年,当肯尼迪对德国柏林进行历史性访问,并在演说中道出名句 “我是柏林人(Ichbin ein Berliner)” 时,站在他身旁的正是拉齐维尔。
我讨厌美国人总是每隔几年便把所有东西换掉,从新开始。我会一直保存我买的东西。 —— 李·拉齐维尔
上世纪60年代,拉齐维尔成为了社交聚会上最受欢迎的人物,不论是纽约的上东区(Upper East Side)还是肉类加工区(Meatpacking District),曼哈顿岛的派对都不能没有她。拉齐维尔也是著名作家杜鲁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钟爱的名媛之一,她以特别嘉宾的身分出席了卡波特在1966年于广场大酒店(The Plaza)举行的盛大 “黑与白” 舞会。
此外,拉齐维尔同杰拉德·马兰加(Gerard Malanga)以及安迪·沃荷(Andy Warhol)等艺术家也甚为合拍,她跟米克·贾格尔(Mick Jagger)及其妻碧安卡(Bianca)一同搭乘过滚石乐队的专车,也曾在汉普顿共度假期。
与此同时,拉齐维尔也开展了和艺术家及设计师的合作。她是乔治·阿玛尼(Giorgio Armani)的缪思,而她与沃荷的友谊也促成了一系列肖像画和后来的宝丽来相片作品。拉齐维尔很喜欢这些创作,她表示: “这就是我希望让别人看见的样子——简单、随性、自由。”
拉齐维尔与摄影师彼得·比尔德(Peter Beard)以及梅索斯兄弟(Maysles brothers)十分要好,因为这层关系,她为自己古怪的姑母伊迪丝·布维尔·贝尔(Edith Bouvier Beale)和她的女儿小伊迪(Little Edie)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她们住在长岛一座破旧不堪且老鼠为患的庄园内。1976年的电影《灰色花园》(Grey Gardens)便由此而来,它不仅成为了颇具人气的另类作品,更为纪录片中的 “fly-on-the-wall” 门类带来一番新气象。

李·布维尔·拉齐维尔纽约寓所的饭厅
拉齐维尔还是一位成果颇丰的室内设计师。她与 “幻象建筑师” (architect of illusion)伦佐·蒙贾尔迪诺(Renzo Mongiardino)通力合作,融合不同时代的风格,创造出一系列杰出的室内设计,而拉齐维尔在英国伦敦和牛津郡(Oxfordshire)的寓所便是其中的最佳案例。他们把西西里的围巾贴在饭厅的墙上,并把她子女最喜欢的动物画在墙壁上。拉齐维尔表示,她喜欢传统风格的房间设计,然后添加一些 “奇异和迷人的细节” 。
这样的设计风格给舞蹈家鲁道夫·纽瑞耶夫(Rudolf Nureyev)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的邀请下,拉齐维尔和蒙贾尔迪诺把他位于伦敦的家变成了俄罗斯融合东方风格的私人空间。
后来,拉齐维尔解释道,她的设计理念本质上源于欧洲: “我讨厌美国人总是每隔几年便把所有东西换掉,从新开始。我会一直保存我买的东西。我一直遇上钟爱的物事,而它们也跟着我游走世界。”
今年10月,佳士得拍卖将呈献拉齐维尔珍藏当中的部分臻品,包括她在纽约和巴黎家中收藏的珠宝、艺术品和摄影作品。佳士得美洲区主席Marc Porter表示: “拉齐维尔的品味和风格独树一帜,是脱俗不凡和鉴赏慧眼的代表。她的珍藏体现了一个繁盛时代的优雅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