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于1920年在北京出生,于1948年移居巴黎,自此没有重返中国居住。于1956年,他开始与纽约画商森姆‧库兹(Samuel Kootz)合作,由库兹向美国私人藏家和美术馆介绍这位中国艺术家,并鼓励他尝试实验更大型的画作。1961年,赵无极在蒙帕纳斯区设立一间更宽敞的工作室,让他能在更大型的画布上创作。
赵无极于巴黎法兰西画廊举行年度个展,他在那里结识了彼埃‧苏拉吉(Pierre Soulages)、马内谢(Alfred Manessier)、汉斯‧哈同(Hans Hartung)和乔治•马修(Georges Mathieu)等抒情抽象画家。白天他会在工作室长时间创作,晚上则到圣日耳曼出席画廊的欢乐开幕派对。佳士得巴黎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部专家Clara Rivollet表示:「巴黎给予了赵无极创作与创新的自由。」
对赵无极而言,1960年代是悲喜交集的时光,其妻子被受精神病折磨,而这段艰难时期亦提升了他的绘画技巧,建立出更成熟的技巧,运用物料的方式更灵活自如。赵无极会如此形容那个时代:「那十年我一直全速前进,就像驾驶一辆高速飞驰的车。」
赵无极(1920-2013) 《29.09.64.》1964年作。油彩 画布 230 x 345厘米。估价:38,000,000-48,000,000港元。此作品将亮相于佳士得香港在5月27日举行的「融艺」拍卖。
赵无极的杰作《29.09.64》于1969年由一名法国建筑师(现任藏家的父亲)直接向他购入。二战过后,现代社会急速发展,这位建筑师的事业也如日方中,于法国及阿尔及利亚兴建医院、科研中心和政府大楼,因而培育了他的艺术触觉,建立重要收藏,当中包括一系列从自然形态取材的抽象画作,而赵无极的《29.09.64》更是当中的佼佼者。
Rivollet表示:「作品构图非常复杂,这位建筑师的收藏。以墨黑笔触形成的结构,表面则有极具规律的蜿蜒曲线,令人联想到中国书法。」但以白色颜料绘画的松散笔触,则深受波洛克的画作启发。她解释:「笔触具有速度感,表现出画作的能量。他运用不同色彩塑造深度,中国画家以水墨和画纸难以达到这种效果。」
对赵无极而言,「抽象代表一种内在的虚构景象」
Rivollet指出这幅画作的抽象表现方式充满西方绘画特色,但本质上仍极具中国色彩,并认为赵无极「为中国艺术带来新的可能性,至今仍是公认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师」。
《29.09.64》和《向瓦黑斯致敬》(Hommage à Edgar Varèse) 都是赵无极于1960年代绘画的最大型作品,也是他于有关年代最重要的私人收藏作品。与《向瓦黑斯致敬》(Hommage à Edgar Varèse) 一样,此作品的原有尺寸为255 x 345厘米。于1970年代初,建筑师搬到巴黎新居,并在赵无极的监督下裁走画作25公分的部分,并重新为作品签名。
Rivollet指对赵无极而言,「抽象代表一种内在的虚构景象」,其作品捕捉了生命和宇宙之气的和谐流动,并以开创先河的风格表现出丰富的深度,与同期许多抽象画家形成强烈对比。继2016年纽约亚洲协会举行的赵无极作品展后,巴黎法国国立现代艺术美术馆亦会于2018年为其举行大型回顾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