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雅逸珍稀:明永樂青花玉壺春瓶
蘇玫瑰,獨立學者
此明永樂玉壺春瓶形態優雅,盡展元朝瓷藝興起之造型風采,於洪武年間器形上略為改變,至永樂年間方成經典之姿。器形臻善後,玉壺春瓶遂選上佳白瓷料,以濃艷青花繪飾,彰顯非凡氣質。十五世紀初,陶瓷匠人於玉壺春瓶施繪多樣紋飾,尤喜取材植物花樣,巧妙精簡周邊紋飾範圍及數量,使主紋飾更顯醒目,愈見雅致。
永樂玉壺春瓶傳世甚稀,珍罕程度超乎執壺,實堪稱珍寶。所知永樂玉壺春瓶多以花卉為飾,然此拍品瓶腹所繪四季花卉之纏枝花卉紋乃屬罕見,所繪牡丹、梔子、菊花與山茶,分別象徵四季之花,牡丹映春光,梔子迎夏日,菊花沐秋涼,山茶綻冬寒。蓮花素為夏日象徵,惟十五世紀青花瓷,偶以梔子花代之,1994年出土於珠山東門頭之永樂龍紋盌內壁即為一例,詳見鴻禧美術館出版《景德鎮出土明初官窯瓷器》,台北,1996年,頁212-3,圖版75。
當時栀子花常見於瓷器上。四季花卉不僅於玉壺春瓶等瓷器上頻現,亦於瓷器盤心豐滿繪飾,如1984年珠山宣德御窯出土之黃地盤(參見鴻禧美術館《景德鎮出土明初官窯瓷器》,1998年,頁89,圖版88),或作為豐富折枝花卉紋一部分,如一件清宮御藏永樂大盤,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參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裏紅,上》,香港,2000年,頁57,圖版54),或作為延展纏枝花卉一部分,如1994年珠山東門頭出土一件大盤口沿(參見鴻禧美術館《景德鎮出土明初官窯瓷器》,出處同上,頁152-3,圖版44)。栀子花於宋畫元雕漆頗見,明初瓷器上盛行之,或因當時貴婦人喜以此花簪髮,非但賞心悅目,且芳香撲鼻,增添幾分雅致。
景德鎮珠山1994年出土洪武青花盤,已可見少數纏枝花卉紋飾(參見鴻禧美術館《景德鎮出土明初官窯瓷器》,出處同上,頁102-5及108-9,圖版19、20與22),然至永樂年間,纏枝花卉紋始更為盛行,花卉各展風姿,如本瓶可見一斑。正如前述,永樂年間景德鎮的陶瓷匠工廣拓植物題材,融入更多花卉水果種類,且植物主題愈發自然呈現。此種自然主義風格,不僅受絲綢、紙繪啟發,亦得如《本草綱目》等醫藥文獻木版插圖之精髓。雖漢代植物研究已甚精進,然植物題材相關廣泛之插圖出版,實至宋金時期方始盛行,其中唐慎微(1056-1093)編撰、寇宗奭(活躍於1077年)衍義之《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尤為重要,後由張存惠修訂,於1249年出版。自此,研習此學備受矚目,至明朝時期,多部新編及修訂圖解書籍問世。
本拍品周邊紋飾亦甚具趣味,腹底疊瓣如意紋一圈,取代常見芭蕉葉。主要「四季」花卉紋上,精緻卷草紋作為對比襯托,上層則飾以回紋。口沿下紋飾雖罕見,然視覺效果極佳,飾如意雲頭紋,點綴細小花卉紋。這些周邊紋飾與主要「四季」花卉紋形成互補對比,相映成趣。
一件器型紋飾均與本拍品相似瓶子,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載於《故宮藏瓷一明青花瓷(一)》,香港,1963年,圖版1,及劉良佑著《中國歷代陶瓷鑒賞4明官窯》,台北,1991年,頁55,左邊圖版。一件相似紋飾但瓶身略高之永樂瓶例,藏於上海博物館,圖錄於陸明華《明代官窯瓷器: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中(上海,2007年,頁91-3,圖版3-13)。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件清宮御藏玉壺春瓶,紋飾風格同此瓶,定年為宣德,詳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裏紅(上)》,香港,2000年,頁89,圖版86,然其花卉描述有誤。
有趣者,此形態、紋飾之永樂瓶,不僅為中國宮廷所青睞,亦為伊朗薩法維王朝第五任君主「阿拔斯一世」(1588-1629)鍾愛。兩件永樂玉壺春瓶尺寸與本拍品相若,紋飾亦類似,於1611年由阿拔斯一世贈予亞達畢爾廟,現藏德黑蘭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兩件花瓶備受珍視,甚至刻有阿拔斯一世印記,詳見John A Pope所著《Chinese Porcelains from the Ardebil Shrine》(亞達畢爾廟之中國瓷器),倫敦,1981年再版,圖版53,編號29.448及29.450,以及T. Misugi所撰《近東所藏中國瓷器 : 托卡比王宮及亞達畢爾廟》,卷三,頁150,圖版73);亞達畢爾廟另藏一件略大花瓶,器頸雖有損,但經過昂貴細緻綠松石鑲嵌修復(詳見Pope,出處同上,圖版53文字,以及Misugi,出處同上,頁151,圖版74,紋飾描述有誤;亦參見俞雨森《Gifts from the Ming court to the Islamic world》(明朝宮廷餽贈伊斯蘭世界的禮物)展示修復細節,《東方陶瓷學會會刊》,87卷,倫敦,2024年,頁118-9。
蘇玫瑰,獨立學者
此明永樂玉壺春瓶形態優雅,盡展元朝瓷藝興起之造型風采,於洪武年間器形上略為改變,至永樂年間方成經典之姿。器形臻善後,玉壺春瓶遂選上佳白瓷料,以濃艷青花繪飾,彰顯非凡氣質。十五世紀初,陶瓷匠人於玉壺春瓶施繪多樣紋飾,尤喜取材植物花樣,巧妙精簡周邊紋飾範圍及數量,使主紋飾更顯醒目,愈見雅致。
永樂玉壺春瓶傳世甚稀,珍罕程度超乎執壺,實堪稱珍寶。所知永樂玉壺春瓶多以花卉為飾,然此拍品瓶腹所繪四季花卉之纏枝花卉紋乃屬罕見,所繪牡丹、梔子、菊花與山茶,分別象徵四季之花,牡丹映春光,梔子迎夏日,菊花沐秋涼,山茶綻冬寒。蓮花素為夏日象徵,惟十五世紀青花瓷,偶以梔子花代之,1994年出土於珠山東門頭之永樂龍紋盌內壁即為一例,詳見鴻禧美術館出版《景德鎮出土明初官窯瓷器》,台北,1996年,頁212-3,圖版75。
當時栀子花常見於瓷器上。四季花卉不僅於玉壺春瓶等瓷器上頻現,亦於瓷器盤心豐滿繪飾,如1984年珠山宣德御窯出土之黃地盤(參見鴻禧美術館《景德鎮出土明初官窯瓷器》,1998年,頁89,圖版88),或作為豐富折枝花卉紋一部分,如一件清宮御藏永樂大盤,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參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裏紅,上》,香港,2000年,頁57,圖版54),或作為延展纏枝花卉一部分,如1994年珠山東門頭出土一件大盤口沿(參見鴻禧美術館《景德鎮出土明初官窯瓷器》,出處同上,頁152-3,圖版44)。栀子花於宋畫元雕漆頗見,明初瓷器上盛行之,或因當時貴婦人喜以此花簪髮,非但賞心悅目,且芳香撲鼻,增添幾分雅致。
景德鎮珠山1994年出土洪武青花盤,已可見少數纏枝花卉紋飾(參見鴻禧美術館《景德鎮出土明初官窯瓷器》,出處同上,頁102-5及108-9,圖版19、20與22),然至永樂年間,纏枝花卉紋始更為盛行,花卉各展風姿,如本瓶可見一斑。正如前述,永樂年間景德鎮的陶瓷匠工廣拓植物題材,融入更多花卉水果種類,且植物主題愈發自然呈現。此種自然主義風格,不僅受絲綢、紙繪啟發,亦得如《本草綱目》等醫藥文獻木版插圖之精髓。雖漢代植物研究已甚精進,然植物題材相關廣泛之插圖出版,實至宋金時期方始盛行,其中唐慎微(1056-1093)編撰、寇宗奭(活躍於1077年)衍義之《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尤為重要,後由張存惠修訂,於1249年出版。自此,研習此學備受矚目,至明朝時期,多部新編及修訂圖解書籍問世。
本拍品周邊紋飾亦甚具趣味,腹底疊瓣如意紋一圈,取代常見芭蕉葉。主要「四季」花卉紋上,精緻卷草紋作為對比襯托,上層則飾以回紋。口沿下紋飾雖罕見,然視覺效果極佳,飾如意雲頭紋,點綴細小花卉紋。這些周邊紋飾與主要「四季」花卉紋形成互補對比,相映成趣。
一件器型紋飾均與本拍品相似瓶子,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載於《故宮藏瓷一明青花瓷(一)》,香港,1963年,圖版1,及劉良佑著《中國歷代陶瓷鑒賞4明官窯》,台北,1991年,頁55,左邊圖版。一件相似紋飾但瓶身略高之永樂瓶例,藏於上海博物館,圖錄於陸明華《明代官窯瓷器: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中(上海,2007年,頁91-3,圖版3-13)。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件清宮御藏玉壺春瓶,紋飾風格同此瓶,定年為宣德,詳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裏紅(上)》,香港,2000年,頁89,圖版86,然其花卉描述有誤。
有趣者,此形態、紋飾之永樂瓶,不僅為中國宮廷所青睞,亦為伊朗薩法維王朝第五任君主「阿拔斯一世」(1588-1629)鍾愛。兩件永樂玉壺春瓶尺寸與本拍品相若,紋飾亦類似,於1611年由阿拔斯一世贈予亞達畢爾廟,現藏德黑蘭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兩件花瓶備受珍視,甚至刻有阿拔斯一世印記,詳見John A Pope所著《Chinese Porcelains from the Ardebil Shrine》(亞達畢爾廟之中國瓷器),倫敦,1981年再版,圖版53,編號29.448及29.450,以及T. Misugi所撰《近東所藏中國瓷器 : 托卡比王宮及亞達畢爾廟》,卷三,頁150,圖版73);亞達畢爾廟另藏一件略大花瓶,器頸雖有損,但經過昂貴細緻綠松石鑲嵌修復(詳見Pope,出處同上,圖版53文字,以及Misugi,出處同上,頁151,圖版74,紋飾描述有誤;亦參見俞雨森《Gifts from the Ming court to the Islamic world》(明朝宮廷餽贈伊斯蘭世界的禮物)展示修復細節,《東方陶瓷學會會刊》,87卷,倫敦,2024年,頁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