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齊白石 三株枇杷 設色紙本 鏡框
題識:更途改戶計非愚,買米呼煤慮豈無。不聽名園證果樹,昨宵燈下畫三株。白石山翁製此并題新句。
鈐印:老齊、白石翁
有別於一般的枇杷小品,此幅枇杷尺寸較大,與人氣勢磅礡之感。枇杷又名金丸,與大部分果樹不同,在秋天或初冬開花,果子在春天至初夏成熟,因比其他水果都早,故被稱是‘果木中獨備四時之氣者’。有些書籍把枇杷和盧橘視作同一果子,這大概與蘇東坡有關。蘇氏曾曰:“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橘楊梅尚帶酸”。有人問他:盧橘是什麼果子?他說“枇杷是也。”惟早於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曾將兩者並列陳述:“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樸。”而明朝醫藥家李時珍亦曾曰:“以枇杷為盧橘,誤矣。”不論枇杷和盧橘有怎樣的關係,白石老人把不平之情,寄託在此燈下夜畫的三株枇杷中:平民百姓為逃難流離失所到處為家,卻仍要擔憂糧價煤價大漲之苦。而那些日本軍人甚或中國官員,往往誇大其詞,煲獎其績,這些我都不用理會,我也能把枇杷畫得圓圓大大的。
齊老曾向學生教導,要清楚了解描寫的重點才能傳真生動,曾舉例說‘枇杷梗要粗大,冬瓜梗要細小。’齊老以其強而有力的筆法描寫此三株枇杷的梗,配合不同水份描繪,使畫面不致生硬。各樹枝的交替井然有序,自然流暢。與一般的枇杷小品有別,此幅整株的枇杷更能表現畫家對描繪此題材爐火純青的境界。